商业银行信贷退出时机和策略选择

时间:2022-10-03 04:41:55

商业银行信贷退出时机和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2-119-01

摘 要 科学的实施信贷退出是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保证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信贷退出时机,信贷退出策略采取多元化方式,实现信贷资产退出的“软着陆”。

关键词 生命周期理论 信贷退出时机 信贷退出策略

一、信贷退出的定义

目前理论界对银行信贷退出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含义,我国较早对商业银行信贷退出问题给予关注的是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专题课题组(2002),认为信贷退出指从那些不符合贷款投放标准的客户中部分或全部收回贷款甚至清户,从而实现信贷资源最佳配置的各种行为活动。有些学者提出信贷退出包括被动信贷退出和主动信贷退出。被动信贷退出指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渠道得到资金或自身资金需求减少而主动归还银行的贷款。主动信贷退出指银行有计划的决定对目标客户不投放贷款或由于客户信用状况发生变化而主动要求其归还银行贷款的行为。由于被动型信贷不由银行所控制且不会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所以本文的重点放在银行如何实施主动信贷退出。

二、信贷退出时机的选择

信贷退出时机是信贷退出成功与否的关键,最佳时机应是确保既不错失商机使收益达到最大化最终又能全身而退。

在宏观方面,分析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可能的政策调控手段和带来的后果。在经济走势方面,当经济陷入低谷时,可能导致受经济周期影响大的行业整体资金运转不畅,信贷风险慢慢暴露,银行越早判断,则越主动。随着国家对绿色GDP的不断重视,环保部门将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企业查处重罚甚至关闭。因此,要密切跟踪国家绿色产业相关政策,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退出。

在微观方面,准确把握企业生命周期,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最佳退出时机应是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拐点,在成熟期进行信贷退出,这一时期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退出成本小。依靠生命周期理论并不意味完全依赖于它,无论企业在生命周期哪个阶段,银行只要意识到授信风险的增大,预测到授信损失将无法避免或无力挽回,就要果断退出对企业的授信。同时,企业在进入衰退时期过程中,也很有可能由于利好消息或新产品研发成功由衰退期转入另一个成长期,开始新的企业周期。因此应时刻观察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动态研究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判断企业信用状况。

为企业的成熟期, 以后就是企业的衰退期,银行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为C点,在C点之前企业正处于正常的生产经营阶段,若此时退出,不仅减少信贷收入和相关中间业务收入,还会恶化银企间关系。在C点之后企业进入衰退期,财务指标恶化,信贷成功退出的可能性低,如果强行抽离资金,则会加速企业破产,银行信贷资金也会出现更大的损失。在C点则不同,企业正常经营且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信贷成功退出的可能性很大。

与企业生命周期一样,企业的产品也有从研制生产到旺盛、衰退的周期运动过程。对于不属于退出企业生产的处于衰退期的产品,商行应适时主动退出,对于生命周期下降过程中的企业,无论其产品生命周期处在什么阶段,银行也应及时退出。

三、信贷退出策略

传统贷款退出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对贷款企业不再增发贷款,二是对确定退出的企业只收不贷,三是全额清收企业贷款。但单独实施传统退出手段,很有可能迫使部分企业出现违约或直接破产倒闭,不仅达不到信贷退出,而且导致银行利益受损。

(一)实施“软投入”

在立足信贷退出的基础上,加大对客户“软投入”的力度,即在不投入信贷资金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服务功能,与其他业务品种相结合,通过债务重组、拍卖、贷款置换等方式开辟新的退出渠道。

(二)以进代退,即以新发放贷款来盘活、收回老贷款

一是对贷款逾期、企业效益尚可、产品有市场、有足够抵押财产且贷款用于正常经营周转的企业,银行可采取再注入新贷款,实行封闭运行,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后,再实施新老贷款一起退出。由于该方式容易被企业“绑架”,一定要审慎,防止越陷越深。

二是对于新产品开发能力强,基础管理较好但暂时财务困难的企业,可以通过支持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或转产新产品,扶持企业进入第二周期,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后期的全面退出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要避免产生贷款的过度进入现象。由于新产品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对这种退出方式使用必须慎之又慎。

(三)实施“有序退出”策略

商业银行必须讲究科学计划,分期分批,稳步推进,分类治理。对国家禁止投产或明令禁止的项目,拒绝发放新的贷款,对于存量贷款要采取有效措施,分析并确定某一特定行业所处周期,制定出与行业及经济周期相适应的信贷标准。

(四)建立“关系转化”策略

银行应主动改变传统信贷关系,对于信贷资产,应避免退出某一企业、项目时给其他企业、项目造成信用危机,要坚持“一企一策”,最大限度地维系现有的社会信用关系,为构建新一轮银企关系埋下“伏笔”打好基础。

具体到我国银行业,首先要树立信贷退出理念,完善信贷退出判断准则,建立现代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加强行业动态分析,制定相应的信贷进退政策,建立信贷退出考核办法,合理选择信贷退出通道,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信贷退出。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专题课题组.工商银行贷款退出与贷款进入的策略探讨.金融论坛.2002(7).

[2]姜建清.银行信贷退出理论和实践研究.金融研究.2004(1).

[3]任建军.转轨时期银企信用关系的效应评价和重塑建议.金融论坛.2002(3).

上一篇:泰勒规则与中国货币政策实践 下一篇:关于我国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融合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