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媒介素养培育

时间:2022-10-02 08:15:50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媒介素养培育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相互竞争、依存的探索中,传播方式和媒介格局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媒介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媒介融合视域下传统的大众传播理念和方式遭遇颠覆,亟需构建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的媒介素质,媒介素养培育理论和路径研究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工作者探讨的话题。

媒介融合时代对媒介素养的诉求

媒介的网络化、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介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信息技术已全方位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传统的大众传播手段、方式和结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和传统的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和融合, 促进了媒介内部自身环境的变革与深化,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使传播以个人为中心, 以共享为基础, 无所不能的终端和无处不在的网络,使人人都可以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信息的定制。多元化的媒体格局形成了“去中心化”态势,主流话语、精英垄断在媒介融合时代被消解,媒介回归其大众化的本原,成为影响年轻一代建立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媒介信息已经如同阳光、水、空气一样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需品。人们生活在崭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 一方面享用传媒带来的利益, 同时接受着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在人与传媒的互动中塑造着公共生活中的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体。

人们把大众传播媒介称为“看不见的学校” 或“同步学校” ,而这所无形学校的课程,甚至比传统学校的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但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经验, 众多没有经过起码专业训练的普通民众成为新闻信息的者, 在毫无“把关”和过滤的情况下, 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都难以得到保证, 信息无序、言论无度、监管无为的局面将长期困扰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另外,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面对海量繁杂的媒介信息,面对无数不够健康的媒介信息,公众不能因为要杜绝媒介存在的“病毒”式的污染信息而遏制媒介的发展,同时不能完全阻止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接触媒介的行为。培养和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人们认知、选择、思辨、创造和制作能力,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媒介文化生态环境。

国际视野下的媒介素养培育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由欧洲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最先提出的。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首次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立即得到了欧洲、北美以及大洋洲众多发达国家的响应和跟随,之后又相继扩散到亚洲、拉丁美洲及非洲。媒介素养教育历经70余年,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各国均结合本国的实情和现实需求,对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与创新。

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相对于传统素养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指的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解读媒介及其信息,建设性地享用媒介资源,逐步使人们具备批判能力和选择自主性,使之能够在多元媒介环境中,合理利用媒介促进社会和自我完善。

英国政府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生的基础教育有机结合,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民主社会及民主社会中媒介的作用,并以积极的态度参加社会生活。1989年,英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并规定在小学和中学普及媒介素养教育。2002年9月国家课程中,新增加了一个“公民课程”部分,作为中学教育的法定课程。在公民课程大纲中,确认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关键阶段的课程中,接受这些课题的教育。学生可以研究媒体对个体、社会群体或机构以及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让学生理解人们如何使用媒体、使用不同形式的媒体的动机和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便开发出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完整媒体教育课程与教材。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州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单独或放在英语课中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它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在大学里设立媒介素养研究学科的国家之一。除各级学校教育外,政府部门还提供专门的教育基金以培养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专长。各地的教师团体也积极地通过政府鼓励机制,进行系统多元化的研究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为了应对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对加拿大构成了文化“侵略”的外部威胁,加拿大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主要指导思想就是贯彻“加拿大化”的方针。为了找回加拿大人自己的文化角色,该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安大略省在1987年率先把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到学校正规教学中来,成为加拿大第一个政府官方批准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的省份。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告诉学生:媒体所呈现的内容并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大多数的媒介产物都是商业产品,所有的媒介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含有意识形态,学生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以免把异国文化当做本土文化来吸纳。

媒介素养中国在地化培育的思考

随着大众媒体不断地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中国当前传媒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外的媒介素养培育给我们以很多的启示。笔者认为,我国的媒介素养培育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媒介素养的终身教育理念

媒介素养注重信息时代人的生存能力,注重媒介对人的塑形作用,着眼点在于现代人如何利用媒介更好地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终身教育也强调教育要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重视教育在人格塑造、个性发展以及批判精神方面的作用,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媒介素养教育和终身教育两者在目标追求上相互贯通,表明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应是一种终身教育,而且只有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它才能真正得以深入。伴随着我国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现代媒介逐步融入到生活之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形式、途径也将被不断拓展,媒介素养教育必将会贯穿我们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①成为促进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方式。

2.构建媒介素养培育的两个体系

首先是媒介从业者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媒介从业者作为信息传播的人际载体,其媒介素养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对于媒介从业者进行媒介素养的培育,使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职业素养,同时具有媒介选择、媒介批评、媒介引导等职能,既要当好“把关人”角色,更要站在社会制高点承担引导意识形态、传承先进文化、强化社会准则、烘托社会正义、凝聚社会共识、共筑社会和谐的职能。

其次是受众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对于受众媒介素养的培育体系,应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辅。具有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可成立专门的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培训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中尝试开设专门课程。组织新闻学者、教育学家联合编写一套符合中国媒体现实状况的媒体素养教材和光盘,扩大宣传,使受众的媒介素养得以提升,提高对于媒介的认知、判断、研读能力,从而更有力地促进个人整体素养的提升。

3.实现传统文化与媒介素养的融合

教育活动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不能脱离既有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而实施。因此,应体现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在地化,将媒介素养培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引导下实施,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例如,中国的“博雅”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能够提升现代教育的内涵。“博雅”即博学而高雅,既包涵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精华,又是为学做人的标准。媒介素养培育的目标以媒介知识为起点, 以培养具有媒介批判力的新型公民为归宿,着眼点在于现代人如何利用媒介更好地发展自我和认识社会。而“博雅”理念不仅注重知识积累、智力开发、技能训练,同时注重人生启迪、文化积淀、情操陶冶,让学习者脱离蒙蔽或去除偏狭观点,视野获得提升,从而培养出具备批判心智的“博雅”人。

注释:

①王天德等:《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形成因素解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0期,第21~22页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历史学博士)

上一篇:媒体同业行动:理念同盟,社会卫士 下一篇:有理 有力 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