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 有力 有度

时间:2022-08-21 11:07:42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新闻批评是新闻媒体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党报作为党委的机关报,其开展的新闻批评更具影响力和战斗力。

2010年,临沂市代表山东省参加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检查。此前,济宁市、枣庄市分别代表山东省参加该项考核,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因此,临沂市的迎淮核查工作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的推进,一些影响考核成绩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为此,临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临沂日报在一版要闻版开辟环保动态专栏,曝光一批反面典型,通过舆论监督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推动问题的解决。

从2010年4月起,临沂日报针对领导关注、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在一版“环保动态”专栏陆续推出了几十篇公开批评性的新闻稿件,直陈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难点,发挥党报的主力军及引领舆论的作用,成为市委、市政府推动工作的有力工具,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表扬这组报道“很准确、很到位、很有力度”。

这组报道,成为临沂日报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公开批评报道。总结其巨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效果,可以归结为始终坚持有理有力有度三个原则。

有理:批评的前提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党报新闻批评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威力,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站在了“理”上,这是新闻批评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新闻批评所用的事实要认真反复核对,经得起检验。特别是为了避免被批评对象蓄意掩盖事实,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采访的次序。在这组批评报道的采访中,记者注重从当地群众、被批评对象和上级监督部门三个方面搜集有关材料,对事实反复核对,认真分析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确保了报道符合实际、符合逻辑,以理服人。譬如,记者在报道一处污水处理工程在奠基两个月后仍未开工建设时,首先采访了当地群众,了解当时奠基的情况。随后赶来的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只能承认未开工的事实,并向记者解释了没有开工的原因。记者最后从上级监督部门了解到该工程多次被督促抓紧开工这一有力材料。综合三方面材料,记者理出了基本事实链条:奠基――未开工――督促检查――仍未开工。

批评报道极易触动被批评对象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在关键问题上,报道者与被批评对象可能“短兵相接”,双方在情绪上易产生冲动。因此,报道者一定要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不感情用事,以免任意组织批评报道,造成不良后果。在一次采访中,某建设局一位负责同志对记者的提问或者以沉默应对,或者以业务不熟悉为由搪塞。当记者将关键问题直接提出来时,他大声向记者喝道:“无可奉告。你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你要想写那是你们的事。”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克制住激动的情绪,依然积极与其沟通,使其在情绪平静后,向记者介绍了部分情况。最终,记者综合其所述事实,在稿件中作了客观的表述。

在采访中注意收集被采访者的录音和现场照片,掌握第一手事实材料。记者要认真辨听录音材料,特别是对需要直接引用的部分,必须结合当时的情景反复核实。这样既可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又能防止片面和断章取义。

有力:批评的立场

党报新闻批评要体现权威性,最重要的是善于透过表象抓住问题的关键,形成批评高度,最终以较强的力度,产生批评的深度。某企业违反环评审批要求,多次违法排放污泥,且整改不及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企业行为的背后,是打着采用先进污泥处置工艺的“幌子”,怀着侥幸心理做着“阳奉阴违”的违法勾当。记者抓住这一关键,以“防治污染不能‘走了样’”立意进行报道,既抨击了企业的行为,更鞭挞了错误的思想观念。

由于新闻批评的严肃性,因此在稿件表现上易流于说教,从而削弱了批评报道的力度。所以,恰当地选择叙述方式,善于运用真实生动的现场描写,形成看点,会使报道具有广度和深度,强化报道的表现力,增强批评效果。记者在报道一个被查处的以废品收购站为掩护的小炼铅项目时,在叙述方式上以时间为序,层层深入,吸引读者跟着记者的脚步揭开“废品收购站”的面纱。记者在报道一座污水处理厂没有按时开工建设,现场仅有一根污水管这一事件时,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足用活通过调查研究得来的事实,首先进行了描写:

“9月15日下午,临沂三元建筑公司66岁的职工高树起乘坐三轮车来到兰山区枣沟头镇柳河村的一块稻田旁,卸下暖瓶、蚊帐等生活用品,就在这里安了家。和他一起来到这里的还有一段6米多长、半径0.5米左右的黑漆漆的金属污水管,就放置在他居住的棚子旁边。”

这样既有了文章的细节之美,又设置了悬念。随后,记者让采访对象高树起讲述基本事实:

“光说要开工,让我在这里看工地,到底什么时候开工也没个准信。前几天来了几个人看了看,就走了。这几天一直下雨,也没有吃的、喝的,蚊子又多,真是折腾死了。”

行文至此,文章形成了极强的张力,而批判的态度也一目了然。

标题是新闻稿件传神的“眼睛”。因此,充分利用标题,旗帜鲜明地阐述立场,是增强批评报道力度的有力武器之一。记者在“环保动态”栏目稿件中,通过抓问题本质,使用了“防治水污染要抓紧更要抓实见成效”、“土小企业务必一打到底杜绝反弹”、“水污染防治不容半点松懈”等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要利用标题吸引读者眼球。记者报道前述被查处的小炼铅项目时,在导语中简单介绍了相关背景,点出了土小炼铅厂以“废品收购站”做掩护是该厂员工“不能说的秘密”,制作了标题“废品收购站里‘不能说的秘密’”,标题有神秘感,引人入胜。

直接引语是增强批评力度的有效手段。记者让被批评者“说话”,引语力求做到妥当、贴切、准确,避免偏颇,可以增强稿件的现场感。在“环保动态”专栏稿件的写作中,记者让当地知情群众、被批评对象和上级监督部门三方集体亮相,分别陈述,针锋相对,起到了讲清事实、摆明问题、让读者判断是非的效果。

有度:批评的节奏

党报新闻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工作开展,实现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党报新闻批评必须把握好报道的时机和分寸,特别是公开报道批评的东西不宜太多、太集中,不能图一时之快,而应做到批评有“度”,即把握好批评的节奏。

有度,就要根据形势和工作的需要,做到批评报道的疏密有度、比例适当。在“环保动态”专栏开设初期,批评报道相对多些,根据统计,在栏目开设的4月份,当月刊发5篇批评性报道,涉及5个县区。但记者注意把握分寸,不把口子开得太大,紧紧围绕防治污染要“抓紧”和“抓实”两个重点,做到批评重点相对集中。随着准备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县区掀起了工作热潮,栏目适时推出了一批介绍工作进展和好经验、好做法的稿件,批评报道涉及的县区的成绩和经验也得到了报道。

有度,就要注意讲求批评的实际效果。对同一个地区作批评报道,既要批评缺点,又要肯定成绩,保护其积极性,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比如,记者在报道某地污水治理设施没有按时开工建设的同时,又肯定了其另两处治污工程正在扎实推进。同时,对同一个地区公开批评的频次要有度,不宜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地区作集中“轰炸”。对确实存在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可采用内参等形式进行反映。

有度,要求从事公开批评报道的记者一定要树立公心,要抱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好批评报道。对工作中的失误,要本着总结经验教训、解决存在问题、以利改进工作的目的作诚恳的、实事求是的批评,而不应当站在对立面,或以不负责任的态度作任意的批评。要以团结稳定的大局为重,多帮忙,不添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闻批评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临沂日报报业集团)

上一篇: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媒介素养培育 下一篇:从“盐荒”事件看谣言的传播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