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先贤师德风范 创造和谐师生关系

时间:2022-10-02 03:38:18

传承先贤师德风范 创造和谐师生关系

【摘要】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我国教师的光辉典范。孔子师德风范高尚,教育理念博大精深。当今,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严峻挑战,高校教师应当传承孔子高尚的师德风范,努力塑造“仁爱”师魂、提高业务素质、展现人格魅力、了解关爱学生。这样才能为创造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孔子;师德风范;传承;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形成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的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时候是愉快融洽的。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可以在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思想的负面冲击等各方面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单一化、功利化等等的不和谐的倾向。因此,如何在新情况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值得每一个高校教师深入思考[1]。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堪称我国教师的光辉典范与榜样。从孔子的生平看来,他高尚的师德风范在传承教育理念和培养优秀人才两方面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他高尚的师德风范早已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因此,在当今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一定挑战的大背景下,传承先哲孔子高尚的师德风范,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2-3]。具体的来说,我认为高校教师可以在孔子生平事迹的启发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4]。

1 塑造“仁爱”师魂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根本理念。何谓“仁爱”,孔子对这一点有着较为深入的阐发。首先,孔子认为,“仁”是人的自我意识,而非外在于人的东西。正如孔子自己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自我意识,来自于主体的强烈精神自觉,它不属于“天”,不归与“神”,也不是与“他人”相联系。那么,主体又应该怎样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仁爱”的理念呢?孔子把“孝弟”原则作了进一步推广、扩大,把“孝悌”由宗法血缘关系扩大为一般社会关系,响亮地提出“爱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积极践行“仁爱”精神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环节。郭沫若先生曾在《十批判书?孔墨批判》中指出:“无论身份、地位、种族、性别,彼此一视同仁,相亲相敬”[5]。人,也正是在与别人的“相亲相敬”中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价值。离开社会群体,人的价值便无从谈起。教师存在价值便体现在与学生的关系中。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不管学生来自何方,家境怎样,有什么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怎样,个性怎样,都会懂得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也只有怀有仁爱之心,教师才能做到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的教师认为,由于当代大学生年龄上正处于青年中期,其自我意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此时他们对自己心理活动的特点、过程和内容以及结果的体验、领悟和感受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水平。因此,只要自己下足了功夫备好了课,课后无需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但事实上,大学生们在人际关系、心里、思想等方面尚不成熟,非常需要他人的知道与帮助。教师,是学生较为信任的群体。如果教师,袖手旁观,不给予他们帮助与支持,他们会感到无助,甚至会犯错误。教师只有满怀仁爱之心、平等对待学生、倾心与学生交流,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教育感化学生、使学生成人成才。这样也就真正实现了教师自身的社会价值。

2 提高业务素质

要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个人素质至关重要,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6]。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锻炼培养自身的业务素质呢?孔子以他的身体力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据各种史料记载,虽然在当时孔子就被认为是以博学多闻而著称于世的大家,但是,他从不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问自居,不仅如此,他还能始终保持谦恭好学的精神。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孔子“学无常师”。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夏考虑到道德礼仪的先后问题,问孔子:“礼后乎?”孔子回答说:“起予者商”。意思是说,启示我的是卜商你呀。孔子承认是弟子的观点对自己对礼仪道德问题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出孔子谦虚的胸怀和博大的气度。孔子认为,要求得真学问,不仅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更要做到把学习内化为心灵的自觉,学习主题能够以学问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而将学习的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直到晚年,孔子还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这种一生谦恭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不能不为后人所敬佩。

高校教师要以孔子为榜样,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具体的来说体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坚持自我教育,在加强专业学习、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面、拓展工作思路;第二,要经常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有资格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创造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展现人格魅力

只有以身垂范的教师才可能塑造一批优秀的学生。孔子培养出大批的人才,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正是孔子以身垂范、长期熏陶的结果。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过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只有端正自己,才能端正别人。因此,孔子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践行最严格的道德规范,正如孔子所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纵观孔子的一生,“克己复礼”既是其核心教育理念,也是其关键教育思想。“克己复礼”里面所包涵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克己”,也就是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的意思。他又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段话的意思是,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以自我为中心。“克己”的另一方法是“见贤思齐。”也就是要经常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提醒自己力求达到这一标准,这样才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今天的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把先进的知识和优秀的文化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良好的自身修养、高尚的师德情操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高校教师不能仅仅讲授道德的理论,实现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道德的良好榜样,从而用榜样的无穷力量积极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4 了解关爱学生

《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日:‘知人。’”把这句话实践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也就是说,想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充分了解学生。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基于这些认识,孔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深入了解与学生相关的各种情况,也就能够把一些学生各自的特点说清楚,“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从这些事实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多么了解啊。但是,在孔子看来,教师对学生仅仅了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关爱。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据《论语》记载,当他发现自己的学生子路、闵子骞、子贡、冉有的进步时,便感到由衷的高兴。伯牛病重,他亲自去看望,十分伤感。颜渊、子路不幸去世,他又是那么的悲痛,这些事实都说明他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谊。从孔子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了解关爱学生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从而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扉。在教师的关爱下,学生能够看到欢乐与希望,懂得感恩与友爱。

师生关系是高等学校内部的重要基本关系之一。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的师生关系虽总体呈现亦师亦友的良好局面,但存在一定的隐忧。此时,孔子高尚的师德风范这一源头活水更值得每一个高校教师去传承、去践行,从而为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春娟. 论高等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 01, 63-65

[2] 李硕豪,王娟.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浅析.高校管理,2011,18,170-171

[3] 徐锋华.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师生关系构建,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 23(5),121-123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5] 郭沫若.十批判书.台北:东方出版社, 1996

[6] 陈锡坚.培育教学学术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育,2010,7:74-76

上一篇: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下一篇: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