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5:25:12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CN:10-1684/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专注于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期刊。本杂志致力于系统地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的交流与创新。旨在打造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本杂志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学术资讯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该杂志关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经典、文化传承、文化教育、古代文学、历史与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探索。本杂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将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融合,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通过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杂志积极与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研究中心、教育机构合作,广泛征集和发表学术论文,拓宽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的国际视野。秉持服务读者的原则,通过优质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满足读者的需求。除学术论文外,还定期提供重要传统文化活动、学术会议的报道和评论,为读者了解最新动态提供便利。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卫东 “中华名城行”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

《小康》杂志上期刊发的“寻找文

>> 保护文化遗产的全球行动 故宫:需要被尊重的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 这个时代更需要文化 文化遗产与保护 民族文化遗产需要有滋长的土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在行动 许明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贵州行动 改革更需要“行动起来” 《锄禾》不只是诗,知辛苦,更需要行动!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应由政府主导 中韩文化遗产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的动态浅析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建设传承体系 保护文化遗产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情怀 更需要行动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情怀 更需要行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专家点评

卫东 “中华名城行”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

《小康》杂志上期刊发的“寻找文明密码”封面专题,让我又一次看到了这本新闻期刊多年来坚持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媒体行动力。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联系我们最近联合举办的“中华名城行”大型公益活动,我觉得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不仅需要一种人文情怀,更需要行动力,因为行动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传承和传播这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是快速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捷径。“中华名城行”活动将从文化遗产中寻找力量,扛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时代大旗,组织权威专家学者对百座中华历史名城进行深入发现研究、挖掘阐述,努力实现中华文明密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明密码解读出来,以此凝聚全球华人力量,助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重塑“一带一路”的辉煌。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众多优秀的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和呵护这些鲜活的素材,是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之不竭的宝库。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借力中华传统文化让思想品德课堂大放异彩 让青春大放异彩 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让中考作文大放异彩 让美术教育大放异彩 让写字教学大放异彩 合作,让英语写作大放异彩 让农村的美丽大放异彩 让合作学放异彩 让阅读在小学大放异彩 改变,让“超市”游戏大放异彩 显亮大放异彩 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让生物文化大放异彩 让江苏文化在“一带一路”上大放异彩 在继承中追求创新/传统名剧大放异彩 让探究贯穿始终 让讨论大放异彩 让语文综合性学放异彩 情感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让吟诵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让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让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当今社会,优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成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 宣传 实践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中国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弘扬优秀文化,续写辉煌历史,完成民族复兴,实现中国崛起,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

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这其中的奥妙,时常令我们反思。中华传统文化有优有劣,真伪参半。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纵观传统文化,我们发现,值得发扬的方面:

1.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精神境界。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好的方面:

1.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2.压制个性。用皇权思想压制自由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应该得到传承与弘扬。但是必须明白,我们宣传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味地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新文化。

没有文化的巨人,就没有强大的民族;没有文明的巨轮,就没有昌盛的国家。因此,继承和发扬真正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相信,13亿中国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牢记历史使命,传承优秀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上文明富强的中国道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

用红色文化激励学生

红色文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渐渐丧失主导地位,并正在被人们遗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现了较大变化。为了改变这一不良现象,在政府指导及有志之士的影响下红色文化在中国逐渐红火起来。

红色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红色文化呈现出多样的姿态,其精神文化主要指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聚而成的革命传统。

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回顾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文化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力量,结束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历史状况。在旧社会,中国人被称为一盘散沙,那时候人们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因为人民的不团结,所以受到外国人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让人们有一种很强的向心力。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一批又一批爱国人士争先恐后杀敌人,前赴后继驱倭寇。新中国初期的《歌唱祖国》激励人们当家作主、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之中……

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革命进程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沉淀。红色文化慷慨长歌,可以凝聚人心,激励民族精神。我们要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经典、发红色短信,让这种红色现象延续下去,并凝聚成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红色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当然,传承红色文化,不仅仅是怀旧和简单的重复,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用红色文化激励人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红色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种红色文化,把握好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红色文化必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红色文化的内涵很丰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坚定的信仰与美好的理想,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作为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有效载体和平台。通过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来感化学生思想,净化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证明,诞生于血火之中的新中国,不仅不畏惧强加的战争,还敢于主动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注定要与光荣为伴,每一份血染的风采都成为后世的珍藏。新时期的我们要站在国家的旗帜下,认准前进方向,重塑坚定信仰,创新发展模式,振兴民族经济,我们的未来就会一片光明!!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23-02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

(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6(8)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这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国学教育的精髓也同样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凸显重要性。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由此而产生。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谋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的总称,承载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折射出深邃的哲理,闪烁者人性的光辉,塑造了中国人的特质,影响中国几千年。

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 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这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渗透国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选典型案例。根据思想品德内容分热爱祖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守法维权等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

二、诵读经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国学中有许多灵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记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三、开发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要求把经典名言名句名段、经典美文、古诗词欣赏、励志故事、国学常识等分类辑录编订,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

四、举办形式多样的国学教育活动。道德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说教的方式,“道德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文化作品、精神产品和公共空间的道德教育更容易成功。”[4]而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较好方式就是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活动方式根据教育内容和特点采用召开主题班会、组织演讲或征文比赛、开展社会调查、举办黑板报或手抄报、发出倡议等。活动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通过人人参与的活动,感悟国学、传承道德、提高认识。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它既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师无疑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结合嫩应当是知识全面、灵魂高尚、胸怀博大、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造就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内在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无比丰富内容。但近年来,受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了解很少,自觉或不自觉的忽略甚至否定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已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沦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J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中国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古代典籍、道德价值、人生理想和礼仪习俗等要素在内的文化概念。

2对幼师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意义

2.1幼师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幼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对于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着明显的“去中国化”。许多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她们追赶潮流,追求时尚,却把汉字写得东倒西歪,对汉语的名著经典一问三不知。

2.2幼师生传统文化道德缺失

有调查还表明,幼师学生存在一定的传统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责任感缺失,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缺乏感恩意识,心灵脆弱、受不得挫折,出口成脏,厌学逃学、打架斗殴。诚信缺失,恶意拖欠学费、考试作弊、旷课、学生求职简历弄虚作假的现象存在很多。

2.3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幼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丰富,既包括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包容意识、责任态度、道德标准,还包含仁爱、诚信、感恩、共处等传统美德。丰富的民族文化结晶,是幼师教育的生动教材,它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正己”“修身”的道德标准;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4幼师生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幼儿园教育是人的一生的“底色教育”。很多长大后成名成家的伟人。总结门一生的教育过程,都不约而同的说过,幼儿园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幼儿园的教育是幼儿形成对这个世界初步感知的黄金时期。

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师无疑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责任。作为为学前教育输送师资的幼儿师范学校,对在校幼师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

3幼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3.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选文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学中的精品,蕴涵的是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幼师语文课要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尤其要重视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陛、感同身受地教,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3.2提供传统文化阅读书籍与资料

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仅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因此,幼师语文教师要根据幼师生的职业特点,引导她们阅读一些传统文化书籍与资料,如《三字经》、《酉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千金裘》、《千家诗》、《增广贤文》等。通过阅读,—方面,增强幼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一方面,为幼师生今后从业奠定基础。

3.3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3.3.1教师自身情绪感染

在学习每一篇古典文章时,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3.3.2环境的创设

精心打造学校文化阵地。我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寝室等都以古典诗词命名,经典古诗词上墙、上橱窗、上楼梯、上草坪、上校车。抬头是唐诗,低头是宋词。诗仙、诗圣、诗杰、诗怪、诗鬼等名家逸事、名家作品在我校文化长廊里随处可见。走进校园,阵阵诗意扑面而来。从而让学生在书香的环境中受到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室里,有各班精心开辟的“古诗角”,精美的设计,尚雅的插图,更显得诗意盎然。

3.3.3利用多媒体营造气氛

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乐朗诵古诗文,或制作精美画面配合古典名著的讲解,品味语言的意蕴美,文章的意境美,思想的崇高美,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心灵。

3.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提高幼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3.4.l课内练讲

利用语文课课前的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有关传统文化知识,如—句古典名言警句、—个成语、古代名人故事等。

3.4.2古诗同摘抄、诵读比赛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进行古诗词摘抄、诵读比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他们喜爱这些经典的语言文字。而学生不断接触古诗词,自然而然的可以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表现出成熟、知书达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因此而得到传承、发扬。

3.4.3举办传统优秀文化讲座

每学期可以举办两次讲座。以讲座为平台,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4.4开展“寻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

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特点等。

3.4.5精读传统经典,写读后感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孝文化;孝道;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潜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能产生暗示,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十分深刻,表现在幼儿的身上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利用环境的创设和布置,拉近师幼之间、家园之间的距离,彰显孝文化。在园内,我们进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设,无论是墙面还是走廊或户外操场墙面,都图文并茂地进行展示,同时通过经典诵读、孝行活动、教育课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孩子、家长、老师诠释“孝”的丰富内涵和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1.“传诵经典”了解“孝”

园内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对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段的孩子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传播教育活动:每天的幼儿餐前活动,我们针对各年龄幼儿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优美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让孩子通过诵读,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含义;在幼儿园“六一”汇演中,孩子们还进行了“诵经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仅让孩子深入了解中国舞蹈的肢体美,也让幼儿更多地了解中国诗词的美;庆元旦活动中,大班孩子们朗诵了《弟子规》,并以舞蹈编唱的形式展示给家长们看,从中感受到“关爱与孝敬”的重要性;我们还将中国优美诗词《悯农》《静夜思》编到课间操中,师幼边唱边跳,共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快乐成长”践行“孝”

为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关于组织开展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学雷锋”活动中,幼儿园青年团员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长委员会成员来到西湖街道开展了以“走进社区・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全体青年团员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长用行动践行了孝道,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长辈。

3.“礼仪教育”学习“孝”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孝、懂得“孝”、践行“孝”,幼儿园开设了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全书共有六册,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两册,每册22个教育主题,全书共132个教育主题,结合幼儿园礼仪主题教育,按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5个部分,包括了6岁以内幼儿遇到的大部分礼仪场景及内容,每一个活动充分展现了礼仪的重要性,让幼儿学会知礼懂礼,学做孝顺、礼貌、懂事的孩子。

4.“校园环境”传承“孝”

良好的校园环境、室内的主题墙饰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教育的契机,所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幼儿教育集团第三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环境教育,园内创设了孝文化主题墙,让孩子们在欣赏、学习中传承“孝”。幼儿园每层楼都有不同的传统主题特色:一楼用伞、灯笼和中国结进行装饰,灯笼和中国结的结合更是一种孝文化的传递;二楼以扇子为主题,在扇子上用毛笔书写了许多成语,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楼以“团团圆圆”为主题的吊饰,有家长、孩子、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绣球;结合教学活动,张贴幼儿自主收集的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供孩子们了解、学习。

二、教师队伍重建设,身体力行推“孝道”

1.传统节目,寓教于乐

孝文化的传播应该从教育幼儿的教师们做起。教师要身体力行,在与幼儿、家长、同事的沟通言行中,践行孝文化,更要善于发挥教育机智,捕捉教育时机,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中渗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国开展传统文化节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师们排练节目的高效率。老师们排练了《茶艺》、古代宫廷话剧《守时》、情景剧《学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阳红》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级优秀节目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2.演讲比赛,展露风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青年教师的蓬勃风采,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师德素养与自身修养,提升青年教师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我园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四有’好老师”的主题演讲比赛,老师们用平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3.自主阅读,提升修养

书可以给我们传递新的知识,书可以给予我们正能量,书可以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书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主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师都阅读了一本经典书籍,并撰写了读书笔记,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三、家园共育同携手,合力互动兴“孝道”

我们积极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园共育栏等途径,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家长携手,培养幼儿的孝心,共同推进幼儿园的孝文化教育。

1.体验活动促孝行

“应该这样做”和“我要这样做”是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真切情感体验中,懂得为什么要“孝”,怎样“孝”,从而让“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如重阳节活动,孩子们亲手制作了手工贺卡,携带了苹果,送给爷爷奶奶,祝他们平平安安,爷爷奶奶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三八”妇女节活动,给妈妈送上自己用真诚制作的贺卡礼物,让她们感受温暖和爱;母亲节、父亲节时,鼓励孩子回家主动为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给父母洗脚,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大胆表达出来,体验亲情的温暖。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义,有助于他们从小就践行孝文化。

2.成长足迹展孝行

家庭是孩子们践行“孝”的基地,每个家庭对孝文化的传承都有着不同的诠释。结合孝行活动,我们给每个家庭布置了践孝活动,让家长带领孩子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做一些传“孝”的事情,并和孩子一起记录下那些美好的瞬间,写成家长论文上交评比。文章是最好展现家长在教育路途上的成果,我园幼儿的家长一直以来都是好学好问的家长,家长们对本次活动参与性都非常高,结合主题撰写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论文,通过论文比赛,在省、市、区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我们家长的成绩和收获,也是我园的经验和财富。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围棋教育体系;理论;研究

围棋在我国已经有4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围棋教育体系的提出,也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构建围棋教育体系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的需求。从这一层面而言,构建围棋教育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围棋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围棋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围棋中蕴含着高度的文化与智慧,围棋虽然没有图形与文字,但是却极具中国特色,棋局为方形,有着“地方”的韵意,旗子为圆形,有着“天圆”的含义,棋盘上攻击361个交叉点,整个期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90路,这四个部分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棋盘的中间是天元,白子为阳、黑子为阴,其胜负并非在于对手的消灭上,而在于占地的多少,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围棋的胜负、棋局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传统文化。此外,围棋也有着全球化的特点,下围棋的限制很少,旗子并不需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每个旗子都只有在交叉点中才能够体现出其特定的价值,这也体现着人人平等的思想,容易被任何民族与国家接受。

在日本与韩国,他们都将围棋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作为围棋的发源地,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忽略了围棋的重要作用,这也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忽视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为此,发展围棋教育体系对于国学文化的继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

意义。

二、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家意识

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家就倡导了三棋进校园的活动,各个学校也相应了国家的号召,地方与社会也开展了不同的比赛,围棋也在社会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纵观这十余年来的围棋教育发展史,走的却是西化的路线,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仅仅只会皮毛的知识,在长久以来,围棋都未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这必然会导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流失。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的是国家意识,并非社会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国家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急切的呼唤国家意识。

三、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学意识

在中国古代,围棋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修养与艺术才能的重要因素,围棋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长久以来,我国都将围棋看做一种竞技体育,并为将围棋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围棋的发展。实际上,围棋不仅是一种竞技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围棋的理念也逐渐的向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延伸,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围棋也具备丰富的审美功能,其中包含着均称、秩序的协调,围棋中有地势之分,存在局部和整体的矛盾,需要实现矛盾的调和与均衡,实现动静的和谐统一,围棋又蕴含着人生与宇宙之道,黑白是两仪、棋盘是四象,两仪生四象,其中也蕴含着道教的思想,以上都与国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围棋文化有着十分精深的内涵,要构建围棋教育体系,必须要关注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也要关注其民族价值,从国学立场出发进行围棋教育,这样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

四、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学科意识

建立学科是围棋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长久以来,围棋仅仅是作为一项典型的体育竞技项目进行发展,但是竞技只是围棋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围棋更多的是其文化内涵,围棋的独特思维方式、教育功能、哲学内涵对于社会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体现了协调性、系统性、均衡性、模糊性、包容性的特征,同时,也传达着静观体悟的生命体验与生存修养,善恶相随的物观态度、天人合一的理想之途,围棋代表着和谐,也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境界。将围棋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来理解,可以看出,围棋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节操与智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观念。正是基于此,围棋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围棋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围棋文化是一种学科,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建立围棋教育系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学科意识,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教育体系的稳定发展,才能够让围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围棋是我国中华文明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围棋教育体系的问题。围棋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对于民族智力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围棋教育体系,树立起完善的国家意识、围棋理念与学科意识,将围棋文化与我国的文化进行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黄智晖.关于围棋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新课程学习(下),2011,01(28).

[2]韦克甲,吴雪梅.围棋教育——中小学生情商素质教育的法宝[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

[3]常伟,李仁熙,周伟.围棋教学对青少年情商(EQ)发展和围棋学习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4]黄和林,孔克勤,胡瑜.围棋活动对小学生智力与学习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6(04) .

上一篇: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传统饮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