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2 00:26:14

传承文化论文

传承文化论文篇1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0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1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3结语

传承文化论文篇2

一、会计文化的探讨分析

会计文化在会计职业的群体中具有特殊的含义以及功能,会计文化与所有的文化一样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由于会计文化特殊的价值取向,决定其具有的综合功能,其的综合功能主要是通过其与其他辅助作用的协调方式调节会计人员的职业群体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行为,并发挥其积极主动的作用。相关的会计职业人员都是独自的个体,其通过自身对会计职业的观擦分析以及理解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以及策略。同时,会计文化也作为会计职业群体成员之间互相沟通的中介,其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共享文化的形式,有效的缓解职业群体间的沟通以及消除互相间的隔阂。其的价值取向对于会计职业全体的来说,其具有精神层面的共同协作力以及凝聚力,由于其是会计职业躯体长期遵循的一种职业精神,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总结并培育成具有统一战线的职业价值意念以及行为准则。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经过研究分析得出,在实际的生活中要想建立一个充满理性,且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生活,首先就应该要有精神文明的支持,再通过政治以及法律的措施对其进行秩序的维护;而在这个过程后中,精神秩序的形成是在商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诚信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从某方面来说,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躯体精神秩序的基础依据,也是良好会计职业道德以及实施力度的重要保障,更是会计职业群体精神家园以及情感世界的有机且不可或缺的做成部分以及其产生凝聚力,团结一致的源泉动力。

二、会计文化传承的研究探讨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遗留现象,其不仅是历史文明的积淀,而且还是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以及传承。同时,会计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传承,其在传承的过程中,是在一代会计职业人员向另一代会计职业人员之间的传递体积继承,由于会计文化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其特有的功能,使每个会计职业人员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清楚的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意识、职业道德等是否符合会计文化的价值取向,并且能够遵循会计文化的精神以及职业价值取向,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会计职业行为以及职业道德感到自信,并且得到会计职业群体的欣赏以及褒奖,其就是体现会计职员个人价值取向的主要渠道。如果会计文化逐渐积淀以及传承的时候,就说明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得到认可并能够遵循,同时也说明在会计职业群体中自然的形成了一种人人都能够体会并遵守的职业秩序。如果会计文化得到人们的肯定,就会自然的实际的生活中传承下去并将其作为一种职业素养,这就是会计文化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的体现;如果会计文化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以及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够遵循其职业文化取向,会计文化就有了传承功能,并能够促使下一代延续并传承会计文化成为一种可能。

三、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探析

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的精神体现,其通过人们的心口相传以及言语声教的形式将传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探讨分析并借助其他载体实现会计文化的传承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传承会计文化的物质以及方式称作为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主要的载体主要包括有:①语言符号载体:文字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文化传承的最为常见的载体,其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对其进行传承是其进行传承的最为主要的载体之一。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雕塑绘画作品是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雕塑绘画作品符号载体使会计文化得以传承。③徽标图案符号载体:会计徽标除了具有一般徽标符号的作用以外,会计徽标还是会计价值取向的载体之一,会计的价值理取向通过会计徽标图案符号得以在会计职业群体和全社会中彰显。

传承文化论文篇3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初中学生思想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关于传承文化的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1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2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优雅内涵的完美诠释。珍惜传统文化,播洒的是根和种子;珍惜传统文化,浇灌的是心和命脉;珍惜传统文化,传承的是光和力量;珍惜传统文化,收获的是爱和希望。

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信奉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了。可是,他们当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怎么握,不知道算盘怎么打。只知一昧使用网络。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陌生至极

当时的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而侵略军一路烧杀淫掠,闯进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园内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古代典籍、文物、艺术奇珍,均为无价之宝,蕴藏的传统文化更是数不尽数。侵略者见到这些眼冒金光,争先恐后地抢劫和破坏。凡能搬动的金银财宝、珍贵文物、各种艺术品等,都被洗劫一空,搬不动、抢不走的东西,便统统砸碎。最后,为了掩盖其抢劫丑行,侵略者放火烧毁了传统文化宝箱——圆明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官的无能,不懂得珍惜传统文化。

曾几何时,安塞腰鼓仍旧隆隆地震撼着陕北大地,那激昂的鼓点敲出那群肤色与土地一样的汉子们的朴素与豪放。曾几何时,锣鼓与唆呐仍旧嘹亮地冲击着人们的听觉,在红花绿扇中舞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几何时,国人尚记得自己的传统,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文化,尚为之欢喜为之忧。

仰望天空,依旧有一片阴霾;低头寻觅,追寻逝去的曾经;眺望未来,憧憬文化的时代。抬头逝去脸上的泪水,摸着胸口暗暗发下誓言:绝不让这本不该发生的一切继续!虽然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只要拨开乌云,收获的会是阳光,灿烂的一片,那么传统文化将不再从我们手中溜走。

齐心协力,珍惜传统文化。把生命的根扎进传统文化的土壤,再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文化融会贯通。青春的花朵会开的酣畅淋漓,大气磅礴,香远益清。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3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

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史记》……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在那次的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蔽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文化遗产难道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淡忘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张。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深入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吗?难道就不应该传承这几千年下来的宝贵文化吗?我们绝不能让如此众多珍奇的文化遗产泯然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为此,我对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表示赞成,因为这样便能人为地督促我们学好语文,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4所谓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丰富的特色,一个国家独有的标志,一段历史熔炼的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五彩斑斓了,可以是建筑,书籍,服饰,它包罗万千,丰富广博。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的神物“龙”的形象。其实龙本不存在,它只是古代的人们为拥有神奇力量的向往,因此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有着鹿角、虎须、蛇身、凤爪等多种特征,融合了多名族的文化。龙就似我们我们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伟大神力向往的美好理想。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汉字了,这也是我们“传播文明,盖世无双”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特点嘛,就是“对联形式,汉子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祥,既便言志,又供观赏。”说起汉字我们无不想到书法文化。值得赞扬的是,即使书法的年龄远远大于我们现代人,但我们间的距离却似穿越的效果。在此,我也是书法的传承者之一,它的美感“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我也深有体会。对于写书法的传统用具——毛笔,柔软优雅,创作的字体有胖有瘦,或直或曲,时而粗糙时而顺滑,无不体现着各种线条的美感,无不透露着写作人当时的心境。然而西方人用的钢笔却只能将字死死地呆呆地“刻”在纸上,所以西方国家没有书法这一说。这就是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值得我们华夏子孙传承。说到书法,我便想起中考语文要提高分值,会在书法和文言文方面加以重视,这样一来就对我们中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进一步的要求,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啦!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了解重视它。

反观我们现代社会,经历多次战事,以及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冲击,一再使得文化的传统根基早就如同一片风中摇摇欲坠的枯叶。再加上我们的经济日渐富裕,西化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但这也不能是我们的心灵感到满足。如何重新找回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美感,继续传承它呢?那就得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就当我们对传统文化多一些关注,多一些了解吧!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5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精髓,让人深深的震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华传统文化渐渐淡化,近年各种损坏传统文化的事情侵入我们的内心。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面对物质的,尊严应该如何存在?十几年前的一个春天,韩国某公司的女老板以员工没按照她的吩咐去休息为理由,喝令全体中国员工下跪。一百多名员工迫于无奈跪下,唯独孙天帅刚直的立在原地。女老板恶狠狠的威胁说不下跪就开除,孙天帅很坚定的说了一句“我是中国人”后愤然离去。孙天帅用实际行动证明尊严实实在在的要重过各种物质甚至于是生命,有尊严的人面对权贵不卑不亢,面对不义之财不馋不贪,面对不公之事不忍不避。一个人有了尊严便有了支撑生命的灵魂的骨架。一个民族有了尊严,那么这便是一个充满希望,不可战胜的民族。

面对日渐冷淡的人心,爱心该何去何从?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的住房是由五个子女凑钱买的,面积不大,卧室只有不到十平米,她的柜子还是她结婚时候从旧货市场买的,桌子跟椅子都有几十年的“高龄”了。她就是中国当代家喻户晓的人物,杰出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建国后,她用自己的演出收入为农民捐献了拖拉机;抗美援朝时,她和丈夫在各地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过飞机;十年后,她把补发的所有工资作为党费全部上交。爱心是永不低头、永不屈服的铮铮铁骨,是人类走向兴旺和发达的希望和灵魂。爱心是阳光,温暖每一个人,驱散所有黑暗,爱心是绵绵不绝的江河,流遍世界各地,一个充满爱心,懂得团结互助的民族拥有不可战胜的刚毅。

面对日益物质化的世界,梦想在哪里生根?“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陈欧用自己的行动来阐释自己的梦想。他也曾经失败过,他也曾经失落过。“蜗居,婚,都让我们撞上了。别担心,奋斗才刚刚开始,80后的我们一直在路上。不管压力有多大,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做最漂亮的自己。”“我们做的是自己,为了梦想而奋斗。只要努力、自信,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代言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凭着对自己梦想的追求,终于取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

尊严,爱心,梦想,这些只是我们精神世界折射出来的一小部分,但当我们真正地做到了,才是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传承文化论文篇4

1.1国家意识和民族归属感淡化。受西方强势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他们听欧美流行音乐,看好莱坞“大片”,用硅谷“芯片”,吃薯片,过圣诞节、情人节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阅读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却感觉枯燥乏味,对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兴趣索然,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仰、习俗正被遗忘。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不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减退等民族归属感淡化问题。

1.2理想信念不鲜明,人生追求庸俗化。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存价值感。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导致其人生目标短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贪图享乐、进取心不强,缺乏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物质化、庸俗化、享乐化。

1.3责任感不强,社会公德和诚信意识淡漠。一些大学生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和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他人、社会缺乏爱心和奉献精神,自我意识过强,人际关系冷漠;公德和纪律意识淡漠,随意破坏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等公共场合不文明言行。

1.4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兴趣,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襟。中科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有感于此,曾撰文指出:当今的大学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蕴的流失,使得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情感脆弱、心胸狭窄,为高等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

2.文化传承对于大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礼记•大学》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解。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实现人生更高的目标。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使得身心健康发展,充满正能量。

2.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党的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此,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曾参说:“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党对当代大学生寄予的厚望,要求大学生立宏志、担大任,形成肯担当、不屈不挠、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2.3有利于正己正人,成己成物。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才能推及全社会,影响他人、成就事业。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建立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3.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品牌建设的途径

3.1在师生中培树科学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观念。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但要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仍需要人文素养的有力支撑。应把理工科缜密的逻辑思维与人文艺术的形象思维完美结合,形成目前所推崇的“全脑思维”模式,为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其思想观念、教学方式、职业素养等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教师应该就文化传承和如何有效地开展人文艺术教育问题在观念和行动上做好表率。

3.2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氛围。有些高校存在人文艺术教育缺失等问题,学生即使有兴趣和潜力,也因缺乏正规引导而有所偏颇。制度和平台是重要保障。例如实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即从制度层面和基本框架上给出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方向。高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讲座实现对人文艺术的启蒙,结合专业需求、围绕学生兴趣设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育人氛围。

3.3突破固有范围,以兴趣为牵引建设学生所需的特色活动。开展人文艺术教育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专长。由此,没必要将教育活动的开展封闭于某一群体、某一方面,完全可以打破固有范围,做到融合互通。例如:J学院的相声俱乐部和A学院的话剧社,收纳了全校多个专业年级的学生加入,以共同兴趣为牵引但又各自分工,实现人尽其才,为学生接受人文艺术教育提供自主空间,达到良好效果。

3.4发挥新媒体优势,做好宣传和推介。新媒体以其便捷性、互动性、亲和性、时尚性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用率极高。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和广泛传播,为人文艺术活动的宣传和推介提供了良好平台,是活动持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渠道。利用新媒体对事件进行关注和评论,能让大学生在平等的语境中发表个人想法,与他人交流思想观点,更易于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心理,从而实现对活动建设的隐形促进。

传承文化论文篇5

    以文化的名义,文化应是人的“定在”与“此在”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形态统一性与多样性在生活哲学层面上的复写、摄影、反映,它体现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遗传与变异或可作为文化传承与流变的根据。

    穿越历史时空回眸文化发展线索,一切都成了思维中由“过去——现在——未来”穿成的实践事件之珠。散落的、连带的、破碎的、暗淡的、熠熠生辉的、光彩照人的……雷动着悠悠岁月之心,激荡着物我来去。

    科学的严谨及求理求真流淌人文的血液,脉动人类的血脉,成为文化的风景,身心体悟可矣,何饶舌也。

    给你身心,教你说话,育以读写,口传身授,格物致知,代代相传,语言、血脉、情感胜过几度风吹怒号、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文化的时空在于人类心灵的律动,心相通,心相异。

    人类文化的座座古堡已经并正在经受着轮番洗礼。越发强大的商业帝国文化蚕食并营造新的古堡文明,诱惑人的身心,考验文化内外的守望。

    人类文化的宗教情怀在此生活语境中日益凸显着其别具一格的先天优势,成为文化守望的“软实力”,商品拜物教几欲融入文化的核心圈层。世界舞台时刻演绎着“婴儿与洗澡水”的哲学新神话。

传承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动漫 教育 传统文化

纵观近年的国产动漫,其在表现形式、题材内涵上大多较为类似。无论是从片名、故事背景,还是从角色姓名、整体画风上,都明显受到美国和日本动漫的影响,鲜有中国元素的呈现。占据市场主流的还是那些缺乏民族风格、盲目追随国外动漫的作品,整个行业的生态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动漫产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动漫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的输出,不只是简单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而是会进一步地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对其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十分明显的美育效果。因此,中国动漫界应该积极倡导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作品,创造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动漫形象。

作为动漫从业人员的主要输出者,高校动漫教育专业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高校动漫教育者仅仅一味地提倡美日动漫,不能潜下心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中国动漫将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动漫教育迫在眉睫。那么,究竟该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这应该具体地落实到动漫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切实地体现在一些具体的课程中。

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传统文化的熏陶。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文化课的缺席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不仅直接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只有专业技能而综合素养差的片面人才,而且会间接地使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文化课程无关紧要,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信心和认同感,忽视或者低估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动画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结合技术类的基础课程,适当地增加传统文化的课程或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并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方向的奋起直追美日动画的紧迫感。现今,中国元素被中国动漫界所冷落,却屡屡被美、日创造的动画片所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当下中国动漫作品的创作缺憾,鼓励其用深厚且丰富的中国文化作为动漫发展的底蕴。第二,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结合已有的动画史论课程,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动漫发展的价值,并使其明白,中华文化伴随左右的作品不仅可以深受国民的喜爱,也会给世界呈现新的视听享受。此外,还可以在剧本创作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思想等内容,让学生有意识地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熟悉并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第三,有意识地开设一些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如文学名著选读、中国历史、儒释道思想等,使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其次,要注重与传统技术工艺学习的配合。目前,大多数动画专业的教学,在教授完基础课程以后就将重心转移到动画制作流程的教学上,偏重于对技术、软件的教学,而对传统工艺的传授较少。针对这种现象,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机会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并接触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木偶、剪纸、皮影、水墨画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传授绘画技法等课程时,可以结合优秀的国产动画,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法,并意识到要想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动画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现形式。第二,适当开设一些教授传统工艺技法的课程,如木偶、剪纸、皮影等。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其了解更多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初步掌握各种工艺的基本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创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时,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设置某一两种工艺的选修课程,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系统地掌握该种工艺的技法核心。

再次,动漫产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应体现在动漫角色的形象塑造上。而角色形象的塑造又可具体从角色造型和表演风格两个层面来进行。在《角色造型》等相关课程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符合中国人特征的形象设计方案,如要想让角色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不仅应该包括角色的相貌体态(是否具有东方人或者黄种人的特征),还应该包括角色的服饰道具(是穿汉服还是唐装,是佩剑还是抚琴),甚至包括其不经意间的行为举止(是文质彬彬的儒学之士,还是善骑射的游牧民族)。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系统介绍,结合具体案例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何种造型更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在表演风格方面,教师应在动画表演等相关课程中结合具体的动画片,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各大表演体系,及其各自的特点。如在《大闹天宫》中,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中国传统戏曲所特有的程式化的表演,几乎所有的人物造型都展露出深厚的京剧舞台表演范式。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与其他表演体系的比较中更好地掌握各种表演体系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风格。

综上所述,动漫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应该切实地落实到动漫专业的培养方案上。教育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不仅应该专门开设一些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课程,还应该在其他课程的传授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寻找机会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动漫教育的繁荣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传承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和谐世界” 文化 传承

一、引言

“和谐世界”理论是全球化的世界观,是对人类未来的一种理想,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思考和大胆探索。关于“和谐世界”的研究集聚了大批国际关系、外交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该论题进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目前,从理论上对和谐世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大多是关于和谐世界与国际关系和外交、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关系等方面。而关于“和谐世界”理论文化传承性的研究目前有影响的著述还不太多。白露堂的“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一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合”思想、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持开放和包容心态以及“和谐世界”理念将“和合”思想推向世界三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对“和合”思想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也有所提及,为该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研究出发,依据中国外交思想文化和国际战略的发展历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谐世界理论的文化传承性。

二、“和谐世界”理论

中国立足全人类利益的高度,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强调以对话合作化解分歧、解决争端,以互利互惠促进世界和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谐世界”是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世界蓝图,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论,回答了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怎样建设这个世界。“和谐世界”理论是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中国外交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200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如今,和谐社会的建立已经从探讨阶段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其实践也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领域。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国外主流媒体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中国通过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从长远来看,“和谐世界”这一主题的提出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和谐世界”理论的文化传承性

“和谐世界”理论具有文化传承性,因为我们不仅能从中国古代的“和合”思想中发掘出文化源泉,还可从中国的外交思想史和国际战略发展中找到线索。

1.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从儒家思想“和为贵”和道家学说“天人合一”,到封建时期“和合”思想渗透于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可以看出,“和谐世界”理论体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文化传承性。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指一种“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的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谐。《周礼》中说,“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和谐中国”和“和谐世界”事实上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扬。在儒家思想中,“和”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礼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并深刻阐述了“和”不必一定要“同”,而“同”者也可能“不和”,倡导在存“异”中求“和”。孔子还极力提倡“中庸之道”。另一思想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也强调“和”是办成任何事情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另一大思想流派道家提倡“天人合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它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并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为贵”的中庸之道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最高道德标准和最佳人生境界,“和谐世界”理论是对这种“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升华。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国家之间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是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世界。

2.中国外交思想史方面。在中国外交思想方面,“和谐”理念的传承不仅可从著名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中找到线索,更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外交理念”以及今天的“和谐世界理论”。可以说,“和谐”是我国基本外交思维的延续。

中国历代封建朝代的外交哲学思想都不同程度受到“和合”理念的影响。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被沿途各国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特别在唐代,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舰队,但舰队远航的目的并不是抢掠土地,索取财物。郑和的船队从东南亚到东非,远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路带去的是互利贸易和邦交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继承中国讲信修睦、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传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此基础上,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情况,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以为核心的中国领导集体在坚持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前提下提出新的中国外交理念,那就是对世界多样性的充分理解与思考。而以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全人类高度提出的和谐世界理论,本质上就是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基础的,从根本上区别于“大同世界”和乌托邦。中国社科院王逸舟教授认为,和谐世界理念是对我国宝贵外交遗产的继承,是中国、印度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倡导的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由此可见,中国外交理论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不断创新过程,“和谐世界”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凸现了中国外交的文化传承性。

3.中国国际战略发展方面。中国的国际战略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汉唐时代世界大和的国际战略思想到清朝大力发展洋务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边倒”到“三个世界”再到“东西南北”的划分,无不体现出中国国际战略从世界和平的考量出发,为谋求最大限度的和平和世界和谐而提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倡议。

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对外关系逐渐发展,特别是汉武帝开疆拓土,张骞出使西域,中外关系空前活跃。在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清代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他们采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策略,实际上就是中西结合的范式,让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体制下和谐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国际战略为“一边倒”,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长远的、大范围的和谐,必先求得局部的稳定。 “三个世界理论”由于1974年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的理论。这一战略思想,对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加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发展对外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对于“一边倒”的战略,“三个世界理论”将“和”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为世界性的和谐奠定了基础。而邓小平在1985年关于“东西南北”的划分更是直接阐明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邓小平强调南北问题,实际上是为了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以及在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为今天“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铺平了道路。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从“一边倒”到“和谐世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国际战略发展的实质和最终目标是“和”。“和谐世界”理论集中显示了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角度,创新性地提出了符合世界现实和着眼于世界未来的理论。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解决世界性难题具有指导意义,对缓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和谐世界”理论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古今中国外交思想史以及国际战略发展方面都能体现其文化传承性。“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必然,它源自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源自中国文化的精髓,源自中国人的总体价值观,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逸舟:《中国外交十特色―兼论对外交研究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5。

[2]张妍:《和谐世界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2006.8。

[3]阎学通:《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政策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1。

[4]肖、于海洋:“试论和谐世界理念”《理论探索》2006年第三期。

[5]刘介民:《和谐社会的理论构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2005.6。

[6]党明德:《邓小平、对传统和谐文化的继承与超越》,《济南大学学报》,2002.2。

[7]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陈卉、刘世英: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传承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98-02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图书馆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既具有文化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高校图书馆文化由图书馆物质文化、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行为文化等三个方面构成。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传统积淀所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风格、人文景观,传统文化活动,也包含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行为准则。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1.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文献资料情报交流中心,是文献信息资料的聚集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呈现空前的发展态势。至今全国共有高校图书馆1700多所,藏书6亿多册。文献资料以多种形式并存,各高校图书馆各类纸质文献都极其丰富,许多高校藏书都在百万册以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得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形式不断丰富,品种也多样,除了珍藏古今中外的大量文献,还增添许多现代的音像文献等电子出版物,包括光盘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无限的文献资料。这些多样多载体的文献资料,对高校师生学问的拓展、学术的探究、交流等都将起到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2.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环境文化也是大学教育理念的一种物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高校图书馆是广大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现代高校图书馆多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宽敞的馆舍,整洁、明亮、安静、舒适,到处充满文化和现代科技气息。清新洁净的学习环境,陶冶了师生的心灵;信息检索设备先进,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等电子化、数据化,便于查阅。现代高校图书馆都在倡导人性化的借阅管理与服务,力求以人为本,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研究与交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图书馆良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创新思维的灵感,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求知动力。

3.高校图书馆是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是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功能设计不仅合理而且健全,各类馆藏书库、电子阅览厅、图书、期刊阅览厅、休闲咖啡厅,还有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场所一应俱全。所有高校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如博士论坛、教授讲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读书活动月、读者服务月、校园联欢会、歌咏赛、书画、摄影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许多高校的校史馆也设在图书馆内,每年的新生校本教育、省内外高校办学合作交流、对外宣传等都以图书馆的场所为载体,全面开展校园学术文化活动。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体系要素

1.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体系要素。高校图书馆文化是由图书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三个方面构成。图书馆是大学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机构,直接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知识储备和查阅资料的学习研究场所,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优秀的大学图书馆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图书馆物质文化是指图书馆建设的物质成果,包括宽敞、明净的馆舍,先进的设备、丰富的馆藏和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也是展现图书馆整体面貌与水平的外在文化;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最深层次文化,她是图书馆全体员工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为师生员工服务过程的方方面面,如思想感情、敬业意识、服务态度、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个人修养等。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图书馆行为文化是图书馆员工的价值认同、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行为文化。她体现了图书馆规章制度与管理效应的制度文化,同时也是检验图书馆管理的一面镜子。

2.网络文化创新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要素。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她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交流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和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化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与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新型文化形式总和。网络文化给现代人提供多样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网络文化所体现的各种信息网站、专业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为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了获取方便、内容丰富、不断更新的文化与科技信息。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是飞速的,同时也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更加高效、实用、类型多样的信息存取和交流途径。人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和接受文本、图像、多媒体等类型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浏览器、音频软件等方式表达信息内容。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网络数据库等服务项目参加网上论坛、网络聊天、网络互动游戏等交流活动。因此,网络文化创新建设是现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要素。

3.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理念与意识创新要素。现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理念与意识创新,其核心问题就是管理创新问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管理系统或者组织、技术、文化某一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图书馆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是多层面、全方位、全过程的,包括管理意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等。

现代高校图书馆无论是文化建设与创新,还是图书馆的生存运行问题,或是理论研究氛围,意识与理念的创新问题都被视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理念与意识的创新,就不会有真正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传承

1.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丰富而积淀的图书馆文化,就没有特色而传承的校园文化。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成功的背后都有图书馆在发挥作用,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图书馆做其精神支柱,这就是名校成长的内在逻辑。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也是大学的灵魂与核心,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饱含着一所大学对文化在发展进步过程中地位与作用的深刻认识,是对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建设好高校图书馆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高地。

高校图书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源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繁多的电子图书以及信息海量的数据库,还有一定规模的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多样而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宁静、整洁、宽敞的文化环境,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也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给读者带来无尽的精神享受;图书馆员工的文明举止、人文关怀、便捷的自动流程,还有开展的优质服务月活动、世界读书日等活动,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也充分展示了高校图书馆员工的精神文化。

2.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学的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为引导,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文化的多样性、多领域的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既有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校园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既传统又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随学校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应与时俱进地建设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依然是以图书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为要素,以创新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服务、培养创新人才、营造高雅的学习研究氛围为宗旨,继续发挥图书馆文化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服务作用;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服务作用;发挥图书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图书馆学术文化交流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陶冶情操作用。

3.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是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以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健康有益的文化艺术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也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学生心灵、激发青年学生激情的。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舒适的育人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人文的服务品质。校园文化建设对图书馆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学术、科技等文化建设要求。只有建设和创新高校图书馆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马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周兵.论大学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2):8―10.

[3]贾淑敏.大学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付立宏,袁琳.图书馆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白岚,燕平.高校图书馆功能对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6]乌恩.发挥高校图书馆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3).

上一篇:机电班长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高中班长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