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音乐面临的危机及其教育与传承

时间:2022-10-02 02:22:36

浅谈传统音乐面临的危机及其教育与传承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祖先大约在7000年前就已经能用禽骨和陶土制作出骨笛和陶埙等吹奏乐器。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音乐日臻成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音乐体系。中华民族音乐带有强烈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然而千百年来,经历无数代人的口耳相传,在现代各种文化习俗、社会现象的冲击之下,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成因、出路究竟如何,引入深思。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国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的音乐,如粗犷的劳动号子、高亢的山歌、婉转的小调等。虽然种类繁多,然有其共同的共性,同时又各具有特殊性即个性。由于时代的变迁,如今,许多传统地方音乐由于无人继承,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造成此情况的原因有:当下的社会现实呈现出的对物欲的追求和重商(或日商业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十分巨大;与此同时又遭遇了西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商业电影电视的冲击等。于是人们渐渐淡漠了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兴趣;连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也成了弱势乃至稀有群体,造成民族音乐发展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

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民族音乐是流淌在中国人身体中的血脉,是中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的风俗、民情、习惯、语言、仪式活动等密不可分,岂能淡漠?然而,今人知道古曲《平沙落雁》《阳关三叠》《潇湘水云》《广陵散》者又有多少?今人张口能唱通俗歌者何止千千万万,而当下我国青少年亲近优秀传统音乐者又有多少?

笔者就以侗族大歌为例,谈谈其传承现状、面临危机,进而反思探寻危机背后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与保护。以下便是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及其原因的记叙与分析。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主要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无论是使用的乐器、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大致可分为六大歌种: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戏曲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而按其内容更可分为对歌、情歌、河歌、认祖歌、叙事歌。侗族大歌的传承分为亲子传承、师徒传承、自然传承、学校传承,而其中具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口传心授、有歌无谱。因此,歌师在传承环节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全中国国家级侗族大歌的歌师也仅有156人。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与当地的民俗、民风和审美习惯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有侗族人住的地方就一定有侗族大歌。传统的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黔、桂相邻地带,也就是柳江流域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从江、榕江和黎平县等。黎平县是侗族大歌发源地,黔桂毗连地方都是侗族大歌流传核心地带。现代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以及交通的便利给侗乡带来了经济、思想上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加快了侗乡人口的流动,一些传统侗歌流传区域的歌手外嫁到或主动将侗歌传播到非侗歌流传区域,也扩展了侗歌传承的外延。

侗族大歌所面临消亡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也是许多民族音乐的通病。一是经济原因。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密切相关。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位于偏远的山村,人们大多过的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缺乏经济保障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年轻的一代大多离家打工,留守家乡的多为老幼,使得民族音乐传承人青黄不接。二是意识原因。随着音乐商业化的发展,年轻一代的侗族人民,更喜爱当下的流行音乐,他们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性不高,保护意识不够强烈,使得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三是文化水平。由于年轻一代的侗族人迫于生活压力外出打工,使得大多学歌的孩子们都是小学生,且只能学习一些相对简单的儿歌,对于古老的大歌(歌句更长,词义更深刻)无法精准掌握。等他们长大后依然迫于经济压力中断学习,使得大歌面临着一直无人传习的危机。其四:歌师记录习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然而即使专攻相同,每个人的方式与境界也多少存在差异。每位歌师记忆大歌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擅长的曲种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同歌师之间的交流存在局限。看不懂彼此的记录方式,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因而缺失的大歌逐代增加。以上例举虽是针对侗族大歌,但由此及彼,这不也是许多传统音乐无法传承与发展的通病么?

传统音乐延续承袭千百年来的审美和血脉,在历史长河中形成自身特有的理念和规范,但渐渐地因为种种原因淘汰乃至消亡,最终成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历史名词。因此,传承与保护传统音乐就显得迫在眉睫。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也应该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血液与灵魂,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记忆,具有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是任何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一个国家民族失去了它,那些必将沦为无根的浮萍,更何谈归属、凝聚?能将传统民族音乐引入义务教育课堂,在笔者看来,是十分迫切且有必要的。推广和普及优秀民族音乐,让年轻一代从小接触,以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民族音乐让学生渐渐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如今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接力棒,传交到今人手上,生活与21世纪的现代人,能不谌而思之,,锥行之?民族的振兴,富民强国的“中国梦”,论到底最终是民族文化的发展振兴;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者,必先灭其文。不能不三思?……

引用廖奔先生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文化丧失了国家存在的根基就丧失了;文化守住了,民族兴盛的基础就巩固了。确保文化是为国家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领土安全提供文化支持,为之注入文化力量,在构筑我们军事的,政治的万里长城的同时,构筑我们的文化长城。文化因而不只是文化,它比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经济还要深刻的政治、经济。”

笔者坚信:根深必致叶茂。

上一篇:大湾村的春天来了 下一篇:玩的少,情商低等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