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关键点

时间:2022-10-02 11:14:15

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关键点

“文本细读”这个学术名词虽说在20世纪就有了,但在中国小语界“火”起来,却还是近两年的事。不同的是,“文本细读”在西方是语义学流派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对作品的研究,而在中国小语界则更多的是在语文课程论语境下对教材文本的细读。那么,文本细读该从哪些地方入手捕捉关键点呢?

一、 注重文本,多疑善思,走进文本

新课标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仍然是建立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的,尤其应该建立在对文本主旨的正确解读之上。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文本主旨是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那么在细读时就应该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把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写出来的,并思考孙悟空“三打”在写法上的特点。我曾听有位教师在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当有学生回答“白骨精是个有孝心的妖怪,自己抓到唐僧不肯吃,非要等自己的母亲来一起吃”时,老师在课上表扬了这位孩子很会动脑筋。这其实属于对文本的误读和偏读。因为白骨精的孝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作者所想表达的并不是要赞扬白骨精的这种行为,所以,文本细读要建立在对文本主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

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还应建立在对文本主旨的精确解读上。单篇课文存在于整组课文中,是“个”与“类”的区别,所以文本细读时,不仅要读出该组文本在主旨上的共性,更要读出该组中不同文本在主旨上的个性。 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勤奋学习,热爱科学”为专题,选编了《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四篇课文。但每篇课文又有所不同,《李时珍夜宿古寺》赞美了李时珍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的精神,表现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所以,以大主题为首,还要考虑每篇课文的特点。

二、走进文本,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文学欣赏要走进文本,还要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更要“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那一个时代。”细读文本,就不仅要了解作者的为人,还要明白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写作背景,这些既要读者运用学识,更要读者有人生体验。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元日》写了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江雪》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则学生很难领会内涵,所以一定要了解诗人当时的背景。《元日》是诗人王安石在拜相推行新政时写的,意借新年新气象隐喻自己的雄心大志。在他的心目中,新政犹如春风有助屠苏酒的酿造。后段则隐喻百姓引颈祈盼的心情,全诗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与期望。《江雪》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于是借描写山水景色,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不屈不畏,不同流合污,孤傲的志向是一定要了解这些背景的。

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些书籍和老师把后面两句解释为:“孤零零的一片船帆逐渐远去,越来越小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中,只看见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滔滔流向天边。”

“孤帆”是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片帆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江南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开始;黄金水道,九省通衢,商旅之人熙熙攘攘;烟花之地,人头攒动,繁华更胜京都。这样的大商埠,江面上难道会仅仅只有一片船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结合作者的心情理解:江面上千帆竞发,可是他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见老朋友的船帆。因此,“孤帆”是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对老朋友离别的怅惘,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之中,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三、 文本细读,学生为本,词语为重

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是听、说、读、写,只要学好了语言,就可以学好语文。”词语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没有对词语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何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词语教学是重中之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走进词语的世界。要真正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教学,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巧妙诱导咀嚼、理解课文的词语。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李时珍为了察访药材,住在破庙里很辛苦,啃干粮很辛苦,连记录一天察访所得也是在砖块垒成的“桌子”上。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李时珍“啃”的辛苦,让学生理解外出察访比家里“苦多了”,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师:平时你们啃过东西吗?啃什么?说一说,什么感受?

师:李时珍啃的是什么?(干粮)干粮怎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咬?

(风干了,硬了。可见放的时间长了。)粮食放的时间太长了,说明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长了,可真辛苦。李时珍都快五十岁了,为察访药材,长年累月地在外跋山涉水,本身就饱受颠沛奔波之苦,生活条件如此差,饿了就啃些干粮,喝些凉水,如今又住宿在这简陋、荒凉的破庙里,自然比住在家里苦多了,怎么理解“苦多了”?(不是苦一点半点,而是苦很多很多)。想象一下,住破庙比住家里苦多了,苦在哪些地方?能试着填一填吗?能想出几句就说几句。

①在家里,睡的是___________;在破庙里,只能睡在___________,苦多了。

②在家里,喝(品)的是___________;在破庙里,只能喝___________,苦多了。

③在家里,吃的是___________;在破庙里,只能啃___________,苦多了。

④在家里只要略有寒意就___________;在破庙里,感到冷时只能___________,苦多了。

李时珍察访药材,住破庙比住家里苦多了,不仅表现在吃住条件上苦多了,还表现在什么地方也苦多了,你们知道吗?看看下文呢?(工作条件也苦多了)

……

如果说教材的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的话,那么我们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自己的精神倒影。因此,从这个意义说,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开始,在对文本主旨的精确解读的基础上,不断尝试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上一篇:一朵美丽的不结果实的花 下一篇: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