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及高危人群社区强化干预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02 05:29:44

【前言】糖尿病及高危人群社区强化干预效果观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研究对象为1998年9月―1999年10月参加华阳社区4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基线调查,2003年参加复查的对象。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判断标准,将筛选出符合糖调节异常诊断的对象随机分成强化干预组和一般干预组。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从2003年参加复查...

糖尿病及高危人群社区强化干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索采用强化干预、一般干预2种干预模式,对糖调节异常者、超重/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从1998年参加华阳社区4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基线调查,2003年参加复查的对象中,筛选出符合糖调节异常、超重/肥胖、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强化干预和一般干预,观察两组空腹血糖、体重指数、血压等指标。[结果]糖调节异常者强化干预组105人,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d=0.79,t=6.92,P<0.01;一般干预组81人,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d=0.05,t=0.44,P>0.05。强化干预组干预前、后差值明显大于一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社区强化干预可降低糖尿病人及其高危人群的血糖水平。

关键词:糖调节异常;干预;转归中图分类号:R181.3+8文献标识码:A

糖尿病已成为当前严重的世界卫生问题,其患病率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呈迅速增长趋势。糖调节异常者(IGR)为糖尿病高风险群体。社区1998―2003年调查资料显示,糖调节异常者3年自然转归为糖尿病患者达18.3%。但糖调节异常者,如能在糖调节异常阶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望延缓或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以及由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1998年9月―1999年10月参加华阳社区4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基线调查,2003年参加复查的对象。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判断标准,将筛选出符合糖调节异常诊断的对象随机分成强化干预组和一般干预组。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从2003年参加复查的8个居委会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个居委会作为强化干预组,其余4个居委会作为一般干预组。2组对象影响糖尿病转归相关因素的数据基本类同。

1.2.2干预方法强化干预组共228人,其中糖调节异常105人、超重/肥胖57人、糖尿病66人。每月医务人员上门干预指导1次,并做好随访记录,观察期限为1年。干预内容:①基本饮食指导。总能量控制轻体力者为104.60~146.44kJ/(kg・d),中体力者为125.52~146.44kJ/(kg・d),重体力者为146.44~167.36kJ/(kg・d)。适度控制体重,限酒,少盐(每天每人少于6g);少食坚果类食物,限油(每天每人少于25g)。②运动指导。提倡安全、个体化、可操作的运动方案,在心功能良好无运动禁忌征情况下,组织强化干预组人员中速行走,每天45min,每周不得少于5次。忌长时间静坐。③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教育。④药物治疗。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脂肪代谢、对症治疗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将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在接近目标值。⑤定期检测。空腹、餐后血糖每月检测1次。血脂、体重指数及心率、血压、腰臀围等人体基本参数每半年随访1次。

一般干预组共181人,其中糖调节异常81人、超重/肥胖47人、糖尿病53人。观察期限为1年。该组仅参加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定期相关指标检测同强化干预组。

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饮食情况、体育锻炼、糖尿病相关疾病发生情况、就医治疗情况。人体基本参数测定包括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血糖测定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2诊断标准

IGR包括空腹血糖减损(IFG)、糖耐量受损(IGT),诊断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高血压依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3]。超重/肥胖依据1998年WHO诊断标准[4]。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达标控制为4.4~6.1mmol/L,良好控制为≤7mmol/L,不良控制为≥7mmol/L。

计量资料用成对或成组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值

3结果

3.1一般情况

表1~表5显示,强化干预组和一般干预组在年龄、性别、血糖水平、体重指数、血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两组干预后情况

表6显示,χ2=1.42,ν=2,P>0.05故不能认为强化干预组与一般干预通过干预后在IGR转归方面有统计学差异

经过对强化干预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比较,结果t=6.9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一般干预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比较,t=0.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进一步对二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成组比较,结果显示,强化干预组平均下降0.79mmol/L。而一般干预组下降0.05mmol/L。t=4.58,v=18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7)。

经过对强化干预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比较,结果t=8.3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一般干预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比较,t=1.2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二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成组比较,结果强化干预组平均下降0.86mmol/L。而一般干预组下降0.15mmol/L,t成组=4.58,V=18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糖尿病已上升为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2],其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由于此病慢性迁移,难于控制,人们自然把目光投向早期预防。糖调节异常者为糖尿病高风险群体,根据本社区以往调查资料分析,其实早在糖调节异常阶段已经存在大血管、微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但这一情况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根据本社区1998―2003年基线调查资料分析[1],糖调节异常在自然状态下3年糖尿病转归率为18.35%,但糖调节异常也有不同的转归,表6糖调节异常者干预前、后血糖转归情况显示,强化干预组105人,转归为糖尿病15人,转归率为12.38%;一般干预组81人,转归为糖尿病15人,转归率为18.52%。从定性指标分析,尽管有少量差异,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观察期限短有关。对强化干预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干预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二组干预前、后血糖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强化干预组平均下降0.79mmol/L,一般干预组减少0.05mmol/L,强化干预组血糖下降值明显大于一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资料显示,超重/肥胖对象干预前、后血糖转归,强化干预组57人,转归为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17人,占29.82%,一般干预组47人,转归为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15人,占31.91%。统计学定性指标尽管存在少量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样本含量太少,不能显示统计学意义。但进一步对强化干预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一般干预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二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强化干预组平均下降0.86mmol/L,一般干预组减少0.15mmol/L,强化干预组血糖下降值明显大于一般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糖尿病者强化干预、一般干预后血糖达标、良好控制情况分析,强化干预组66人,血糖达标或良好控制41人,占62.12%。而一般干预组53人,血糖达标或良好控制仅17人,占32.08%。经统计学分析,强化干预组和一般干预组在对糖尿病血糖达标或良好控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们认为通过社区强化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的血糖水平,我们将在以往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含量,并对以上对象继续跟踪随访,以达到降低或延缓2型糖尿病及其由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的目的。

5参考文献

[1]吴元民,顾惠琳,贾伟平,等.上海市华阳社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及代谢综合征调查[J].上海医学,2001,24(4):195-198.

[2]贾伟平,吴元民,项坤三,等.上海华阳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基线调查[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0,6(3):125-128.

[3]顾惠琳,吴元民,贾伟平.糖调节受损伴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02.14(8):8-10.

[4]顾惠琳,吴元民.糖调节异常伴相关疾病3年后自然转归初探[J].上海预防医学,2003.15(9):467,479.(收稿日期:2007-04-07)[HT][HJ]文章编号:1004-9231(2007)06-0260-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浅谈疾控机构卫生监测工作现状及职能 下一篇: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