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类企业对外投资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2 04:36:49

我国资源类企业对外投资的有效性

[关键词]所有权;销售权;合约

[CD15]作者简介: 罗云辉(1974―),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副教授。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林 洁(1976―),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201602),副教授。研 究方向:技术经济学。

一、引 言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我国当前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全球资本跨国流动中,我国作为FDI东道国的地位相对下降 ,同时对外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自2003年始,FDI占我国国内固定资本总额形成的比重为8. 6%,已小于发展中国家10.6%的平均水平,且仍在减小。与此同时,尽管直到200 7年,FDI的流出存量、流量仅占世界总额的0.32%和0.47%,但1999―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 投资规模却是以平均每年49.1%的幅度高速增长,从2002年到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 25亿美元上升到187.6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对外投资流量占到全球的2.9%,位列第13位 和发展中国家第1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实现43.8%的增幅。[1]由商务部等部门的《2007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明确提出:“当前中国对外资的需求开始从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资金流动从以流入为主转向流入和流出双 向并重。”[2]考虑到国际投资的普遍 规律和我 国的经济结构与资源禀赋状况,这一趋势将长期存在,而且我国对外投资和企业“走出去” 的重点领域是能源、初级资源的对外合作。事实上,我国近几年对外投资的最大领域即 为采矿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则是截止到2008年末我国对外投资存量的前三位企业。

当前,我国企业层面上的对外能源和资源合作、开发形式多样,除了能源资产或股权的购买 外,还包括共同建立合资公司或合作项目公司、资源开发工程及配套工程的建设改造、长期 合同、与其他资源需求方签订合作协议等等。其中,获取能源或初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是相 对直接的保障我国初级产品供给,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重要途径。但由于 这类产品通常具有战略性和不可再生性,资产权利的获取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通常难度较 大,涉及因素较为复杂。事实上,我国企业以高价竞购海外资源类企业产权而不得的事例在 近几年已有过几起。总的看来,在能源或资源合作领域,我国在勘探、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 前期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但在重要的资源获取、开发或相关领域进入方面 ,仍将长期面临较高进入壁垒的态势。通过勘探、基础设施投入等前期工程建设和其他相关 合作而不是直接的资源收购,以降低能源或资源资产相关权利的获取和产业进入的若干壁垒 ,是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然取得一 些进展,比如,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与国外的很多合作项目采取的是“份额油”的方式,即中 国石油企业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 额。

自2002年Grossman&Helpman首先运用产权理论和激励理论研究国际外 包与企业内贸易以来,不完全合约理论在战略性贸易政策领域的应用逐渐展开。[4] 这是 产业组织与国际贸易研究相互渗透的必然要求。全球化组织的产业链成为国际分工的最主要 方式,而不同的组织方式显然一方面与合约的不完全息相关,一方面对合约各方的影响 超越了合作企业和单一国家的范围,以至于相关企业所在国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和贸易政策 ,通过干预市场谋求本国而非“国际社会”福利成为现实的诉求。

二、模型及相关推论

我们假设有“走出去”寻求海外资源的中国综合性企业C和初级资源所在国企业a,企业c与 企业a组成合作项目开发公司,共同完成由资源开发前期工程建设、资源开发、产品销售的 三环 节任务。c公司具有资源开发前期的项目建设优势,如资源勘探、基础设施建设、采掘等。 同 时,由于背靠中国市场,具有潜在的产品销售优势。一般而言,由于资源类资产的特性,海 外企业的进入在相关基础设施或前期建设环节相对容易,进入产品销售环节具有一定的难度 ,①而开发环节最难被允许进入。为此,我们假设在初始阶段,企业a控制资源加工的核 心环 节,企业c承担前期建设环节。销售环节连同合作企业所有权,影响双方收益,同属于双方 权衡利弊待分配的内生因素。②引入指示变量δ1、δ2,设δ1=1表示销售环节由 企业 c承担,δ1=0表示销售环节由企业a承担;δ1=1表示合作项目的企业所有权,即剩余索 取权归企业c,δ2=0表示合作项目的企业所有权属于企业a。

尽管所有权分配和销售主体的确定是内生因素,但按照逆向归纳思路,在双方利益主体博 弈的过程中,这二者的决定处于第一阶段;其次才是双方在各自承担环节的努力以及相应的 收益。为简单起见,我们认为三个生产环节都不存在规模经济,一单位的销售产出对应一单 位的开发投入和一单位前期勘探或建设投入。设一单位产品的前期建设投入为E(1-e1), 加工环节成本为P(1-e2-ηe1),销售所得为 R(1+e3+λe2),其中,e1、e2、e3分别为三个环节对应的单位努力水平,0 ei1,(i=1,2,3),00,三个环节总收益即为π=R(1+e 3+λe2)-P(1-e2-ηe1)-E(1-e1)。

上述假设表示前期建设和加工环节的努力程度越高,相应的成本越低,且前期建设的努力有 助于提高加工环节的效率。销售收益与销售努力成正比,同时也受益于加工环节的努力。 ③ 前期建设与加工开发、加工开发与销售之间的联合生产函数设定,不仅是各环节关系的较准 确刻画,也意味着当e1与e2,或e2与e3的承担者属于不同利益主体时,由于信息 的不对称为组织题中的应有之义,这样,一方的贡献就难以在边际上得到完全的补偿。这种 外部性使得相关权利 的合约安排有了必要性,也使得我们可以试图了解到影响或有利于企业的有关因素,从而为 更进一步提出可能的政策措施提供某些启示。

设企业c的成本为:Cc(e1,δ1e3)=[SX(]ac[]2[SX)](e21+δ1e23)

企业a的成本为:Ca[e2,(1-δ1)e3]=[SX(]aa[]2[SX)][e22+(1-δ1)e 23]

项目总体利润水平为:

∏=R(1+e3+λe2)-P(1-e2-ηe1)-E(1-e1)-Ca-Cc[JY](1)

理想化的项目利润最大化对应的各环节努力程度由(1)式分别对e1、e2、e3的一阶 条件决定,可得:

e1=[SX(]E+ηP[]ac[SX)][JY](2)

e2=[SX(]P+λR[]aa[SX)][JY](3)

e3=max([SX(]R[]ac[SX)],[SX(]R[]aa[SX)])[JY](4)

由(2)、(3)、(4)式可见,在不考虑组织结构,将合作企业视为利润最大化“黑箱” 的情况下:(1)前期建设或加工环节的投入越多,由企业c承担的前期建设努力水平越高 。而且,前期 建设的最优努力程度不受销售环节的影响,自然与企业a或企业c掌握销售环节不相 关。(2)企业a或企业c“努力”的边际成本越小,由其承担的相应环节的努力程度越高;这 事实上与垄断企业成本越低则产量越大是同一原理。(3)第一(二)环节对第二(三)环节 的影响系数η(λ)越大,则第一(二)环节的努力 程度越高,这显然是正外部效应所致。(4)对项目的销售环节而言,“努力”的边际成 本低的一方努力程度高,宜承担该环节的建 设任务。可见,最优状况下前期建设环节的配置符合效率原则。同时,销售环节的边际收益 越 高,销售努力和加工开发环节努力程度越高。这是因为R越高,由销售环节努力e3以及加 工环节对销售的正外部效应λe3所产生的收益就越高,从而导致较高的最优e3、e2值 。

上述结论依赖于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其意义主要在于为现实中不同权利或合约结构对应的 努力水平和效率提供可资比较的标尺。现实中无摩擦的交易为对联合收益的讨价还价所 替代,而双方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谈判破裂时各自的收益,即具有承诺性的保留利润 或合作的机会成本。设企业a和企业c的保留利润水平分别为[AKπ^]a和[AKπ^]c,各自 收益为Ra和Rc。对合作企业所 有权拥有方而言,保留利润为谈判破裂时转而与其他相关企业合作时所得的剩余索取利润, 对另外一方来说,保留利润则为谈判破裂时其不得不在市场上与其他交易者合作所得的收益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妨假设谈判破裂而与其他交易者合作所得的收益仅为最优值的(1 -)倍,0

当企业c拥有合作企业所有权δ2=1时,[SX(][AKπ^]c[]e1[SX)]=E+(1-)ηP, [SX(][AKπ^]a[]e2[SX)]=(1-)(P+λR);当δ1=0时,[SX(][AKπ^]a[] e3[SX)]=(1-)R;当δ1=1时,[SX(][AKπ^]c[]e3[SX)]=R;

当企业a拥有合作企业所有权δ2=0时,[SX(][AKπ^]c[]e1[SX)]=(1-)(E+ηp) ;δ1=1时,[SX(][AKπ^]a[]e2[SX)]=P+(1-)λR;δ1=0时,[SX(][AKπ^]a[]e2[SX)]=P+λR;δ1=1时,[SX(][AKπ^]c[]e3[SX)]=(1-)R ;当δ1=0时,[SX(][AKπ^]a[]e3[SX)]=R。

除此之外,我们假设谈判中企业的谈判权重为δ,企业a的谈判权重为(1-δ)。④因此,R c=[AKπ^]c+θ(∏-(5)

企业a的目标函数为:Oa=max[DD(X]e2,(1-δ1)e3[DD)]{Ra-Cc[e2,(1-δ1)e3]}=ma x[DD(X]e2,(1-δ1)e3[DD)]{(1-θ)(∏-[AKπ^]c)+θ[AKπ^]a-[SX(]aa[]2 [SX)][e22+(1-δ1)e23]}(6)

利用上述假设,(5)、(6)式分别对δ1=δ2=1、δ1=δ2=0、δ1=1且δ1=0 、δ2=0且δ2=1四种情形的e1,e2,e3求最大化一阶必要条件可得下表的计算结果 :

δ2=1[]δ2=0δ1=1[]e1=[SX(]E+[θ+(1-θ)(1-)]ηP[]ac[SX)]e2=[SX(][θ(1-)+(1-θ)](P+λR)aa[SX)]e3=[SX(]R[]ac[SX)]e1=[SX(][θ+(1-θ)(1-)](E+ηP)ac[SX)]e2=[SX(]P+[θ(1-)+(1-θ)]λRaa[SX)]e3=[SX(][θ+(1-θ)(1-)]R[]ac[SX)]δ1=0[]e1=[SX(]E[θ+(1-θ)(1-)]ηP[]ac[SX)]e2=[SX(][θ(1-)+(1-θ)](P+λR)aa[SX)]e3=[SX(]θ(1-)+(1-θ)]R[]aa[SX)]e1=[SX(][θ+(1-θ)(1-)](E+ηP)[]ac[SX)]e2=[SX(]P+λR[]aa[SX)]e3=[SX(]R[]aa[SX)][HJ][BG)F]

由表中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始终由企业c承担的前期建设环节而言,努力程度只与企业c是否拥有合作企业所 有权有关,而与是否掌握销售环节没有关系。这是因为,前期建设与销售环节之间没有直接 的外部性,故销售环节配置给任何一方都不影响前期建设的努力。企业c在拥有所有权时的 前期开发努力程度大于不拥有,但小于最优时的水平。企业c 掌握着项目前期开发,具有所有权意味着拥有自身努力的剩余索取利润,因而在自己完全支 配的开发部分有充分的激励(表现为Eac[SX)]),但由于前期开发努力对资 源加工具有正外部性,在 合约不完全时,这对由另一企业a承担的加工环节具有的正外部性不能完全由企业c享有, 因而降低了其努力程度,降低的程度与市场的不完备性正相关。一旦企业c不拥有所有权, 则仅作用于前期建设投入的努力水平也将因没有剩余索取权的保障来充分应对不完全市场而 减少。

2.当销售权与所有权配置给同一企业时,销售环节的努力水平不受市场不完全性和谈判 权重的影响。而当销售权配置给努力的边际成本较小一方时,销售的努力水平与理想的最优 值相等。相反,当销售权和所有权配置给不同企业时,销售努力程度则低于掌握该环节的企 业同时拥有所有权时的水平。同时,两种两权分离的情况相比较,如若暂不考虑企业a与c努 力的边际成本差异,则谈判权重大的一方拥有销售权时的销售努力水平,要高于谈判权重小 的一方。这是由于拥有所有权则拥有剩余索取利润,如若同时掌握销售决策,则销售的努力 不会有“ 外溢”,因此能达到最优值。这与产权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由此也容易理解,当两权 分离时,谈判权重较大者能得到事后剩余索取利润的较大份额,因此,销售努力与自身利益 重合程度较高,因此努力投入水平也相应较高。可见,就企业c而言,降低努力的边际成 本是任何情况下的占优战略,而在争取销售权的前 提下提高谈判能力,哪怕尚不能取得合作企业所有权,也是有利于合作企业效率的提高和自 身利润增加的。

3.当企业a同时拥有销售权与所有权时,加工环节的努力水平达到理想值。当企业a不拥 有所有权时,加工努力程度下降,市场不完全程度越高或其谈判力越低,下降幅度越大,而 且此时的努力水平与企业a是否拥有销售权无关。相比较而言,企业a拥有所有权而无销售权 时的努力水平,要高于不拥有所有权时,市场不完全程度越高,二者差距越大。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由企业a承担的加工环节对于销售有正外部性,所以同时拥有销 售权和所有权,就可完全实现外部性的内在化,因此,这时可实现最优值。而当企业a不 拥有所有权时,只能保证谈判能力范围之内的加工努力边际所得为自己所享用,其他部分则 受制于企业c的谈判能力和市场完备程度。当企业a拥有所有权时,加工环节没有溢出效应的 部分为其所得,相应的努力亦能实现最优,但因溢出给销售环节的部分不能完全由自己享有 ,故产生了降低企业a加工努力的水平。容易理解的是,这时市场越完全或企业c的谈判能力 越低,这一努力带来的正外部性越小,e2越接近最优值。

4.在由某一方同时具有所有权和销售权的两种情况下,销售努力水平取决于各自的边际 成本。而由对方掌握环节的努力水平低于最优水平,从最大化合作企业价值来看,这两种合 约安排没有绝对的优劣,取决于前期开发和加工投入以及谈判权重、市场完备性程度和加工 对销售的溢出效应等。

根据上表结果,我们可以探讨销售权、所有权合一与分离情况下,项目利润的差异,并由此 判断有效的治理结构。

S=∏(δ1=1,δ2=1)+∏(δ1=0,δ2=0)-∏(δ1=1,δ2=0)-∏(δ1=0,δ2=1 )=[SX(]2R22[[SX(](1-θ)2[]ac[SX)]+[SX(]θ2(1+λ2)[]a a[SX)]]>0(7)

并由此可得:S[]θ[SX)]>0,ifθ>[SX(]1[]1+[SX(]ac[]aa[SX)](1+λ)[SX)][JY](8)

(1-θ)[SX)]>0,if(1-θ)>1-[SX(]1[]1+[SX(]ac[]aa[SX)](1+λ)[SX)][JY](9)

由此,我们可得如下结论:

1.由(7)―(9)式及[SX(]S[]λ[SX)]>0;[SX(]S[]ac[SX)]

2.由[SX(]S[]R[SX)]>0可见,销售收益越大,两权合一的相对收益越大。这意味着, 在初级产品需求旺 盛,价格高企的阶段扩大本国企业谈判力,争取掌握合作企业所有权和销售权,更具有积极 的意义。

3.[SX(]S[][SX)]>0说明,市场越不完全,两权合一更具有相对优势。这承袭了 合约理论的基本结论。 同时也意味着,当企业c具有较大市场谈判力时,首先与市场完备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进行 合作更有利可图。从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来看,采矿业是投资的第一大产业, 而对外投资的90%是在亚洲和拉美地区。这说明中国资源合作的路径是合理的。

4.[SX(]S[]E=[SX(]S[]P[SX)]=[SX(]S[]η[SX)]=0说明,前期建设 和开发投入,以及二者之间的正外部性,不直接构成影响两权合一 或分离的因素。这一结论对于我们试图利用企业c在项目前期建设方面的优势及其对开发环 节的影响,来争取同时获得合作企业所有权和销售权的思路没有起到支撑。

三、结语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从较为宽泛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和保障我国初级产品供应的角度出发,在假设国内企 业具有项目前期开发优势和可能掌握销售环节的情况下,随着合作企业所有权和销售权安排 的不同,合作双方各自在所承担的环节的均衡努力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出了较之合作 企业所有权与销售权的分离,两权合一更有利于合作企业总利润。由于当存在补偿可能性时 ,最大化合作企业利润的合约将是均衡结果,因此,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通过调整自己可 支配的变量满足合作企业利润最大化,是符合“双赢”的合作路径。

本文没有完成的两项重要工作在于,一是基于文中模型,对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合作 方式现实状况的实证,二是谈判权重及相应保留利润的分析计算。[5]前者是理论 模型的必 要验证,后者则是纳入我国社会福利函数和政策因素,以得出实施战略性贸易调控政策的方 向和力度的重要前提。事实上,定量刻画“努力”、“保留利润”等变量是当前合约计量经 济学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6]

注 释:

①我们更多地关心中国市场的满足,因而这里的销售权可以窄化为针对中国市场的销售合同 。

②尽管初始状态往往是企业a拥有合作企业所有权,但我们将其视为变量,才便于探讨形成 有利于企业c拥有所有权的条件。当然,企业c与a缔结合约的直接目的是最大化各自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权或相关权利的安排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资源类产品具有战略性(或 正外部性),而且我国“走出去”的资源开发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因而在关注最大化企业c 利润的同时,分析影响企业c获得所有权的因素是有意义的。

③通常而言,P[]e1[SX)]>0,[SX(]R[]e2[SX)]>0,因较好的基础设 施可降低开发环节成本,同时加工环节的努力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从而有利于产品销售 。

④至于θ是如何决定的,我们在此暂不予关注,只将其简单地作为外生参数。

主要参考文献:

[1]联合国贸发会.世界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008.

[2]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N],fec.mofcom.省略

[3][美]哈特著,费方域译.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Grossman G & Helpman E.“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 85-120.

[5][法]拉丰,马赫蒂摩著,陈志俊译.激励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02.

[6]魏光兴,蒲勇健.合约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J].2006(3).

Effects of Outward Investment of Our Resource Enterpri ses:

Based on Contract TheoryLuo Yunhui1 Lin Jie2Abstract:Basing on contract and outsourcing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 t he equilibrium allocation of rights of efforts, ownership and sale when Chinese

energy firm cooperating with foreign firm by setting up Joint venture. We separa te Joint venture's production into initial construction, processing and sale. We

infer that allocation of rights of ownership and sale has impact on initial con struction and processing. An unexpected conclusion is “spillover" of initial co nstruction on processing has no positive effect on cooperation partner who opera te initial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Chinese firm had better cooperate with par tner whose market circumstance is still in developing when the prices of resourc es are comparative higher.Key words: Property Right; Right of Sale; Contract

上一篇:行政性垄断导致行业生产成本低效 下一篇:公共教育、社会保障与收入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