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教学中技术的深度

时间:2022-10-01 09:23:04

论绘画教学中技术的深度

【摘 要】在绘画教学中,对技术与观念错位的认识,依然是困扰艺术教育的难题。“创造力优先论”是西方艺术与教学的核心。质疑西方艺术教育对技术的轻蔑态度,讨论我们在绘画教学中对技术的表层单项认识,提出对技术的深度认识和表现,才是当下绘画教学获得生机的可能。

【关键词】绘画教学 技术 观念 深度

美国艺术理论家阿瑟·C·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当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在美术学院里,技能不再被教授。学生一上来就被看作是艺术家,教师在那里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这种态度就是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他或她需要的东西——如音响、影像、摄影、表演、装置。学生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但是主要的事情是找到哪些手段来表现他们感兴趣传达的意义。美术学院的氛围不再是一群学生站在画架前画模特或画静物,旁边有一个‘大师’从一张画布走到另一张画布前提一些意见。在高级的美术学院,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工作室,而教授们——也是艺术家——定期来观摩,看一看在做什么,给出一些指导。”

以上文字说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艺术家身份由美术学院赋予,学生不需要技能即刻进入“创意”实现。二是与实用性相关的跨界艺术是西方艺术教学的主流课题。三是绘画的主要事情是找到哪些手段来表现他们感兴趣传达的意义。就艺术而言,用什么“手段”来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不难,这是个人不需要他者表态的事情。困难的是“传达的意义”,这就存在着在认知人的精神世界时,他人与作品如何自由地切入互动的问题。那么在绘画的技能完全被取消的前提下,个人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去感知所“传达的意义”?这个渠道就是“自圆其说”的文本手段。

艺术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言说”,对绘画的“言说”,只能通过绘画实践的专业性技术来匹配艺术家情怀对现实的预感所采取的立场,艺术家的观念与思想才能传达到作品所传达的意义的言说上来。也就是技能与思想结合的余地,才是“传达的意义”和言说空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前提是对今天的艺术“怎么都行”的观点需要质疑。就当下看,绘画艺术教学已经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学院绘画教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真正面对;另一方面,具有实验意义的教学内容让位于行画的需求,于是,绘画教学也仅仅局限在对传统绘画技巧的皮毛学习,很难将绘画艺术教学推进到当代学术的层面。就目前看显现出以下现象:①按照艺术市场的规律,图式生产与图式复制成为师生心照不宣的教学结果。②图像的表层化与庸俗的社会学,绘画教学成为图像泛滥时代的牺牲品。③媚俗化的审美趣味与“单向度”的创作方式,是绘画教学无法进入前沿学术领域探索的障碍。

当下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当代绘画教学除了传统教学中需要具备的技术训练,还应训练的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完成工作的能力,让他们敏感到人的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经验,建立和培养有创意的思维线索和实现他们的能力,从一个“伪个性”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能干通情的人。对于绘画教学的本质而言,不仅是要培养艺术市场所需要的人。还需要培养具有开阔视野能与大众的流行文化和艺术市场上的媚俗艺术相区分、保持艺术自身的纯粹性和自律性,具备广泛的知识、具备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融会精湛技能的艺术家。那么就需要文化背景和分析艺术史线索,将培养学生的独立艺术精神放在绘画艺术教学的首位,启发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精神张力中,寻找独特的视觉语汇和表现方法,破除对那些所谓天生“当代性”的国际样板作品的迷信。

近些年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艺术形态异常丰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视觉的疲乏;由于思想的枯竭,那些“国际当代艺术”照样呈现出精神上的疲乏。这种双重疲乏,意味着西方艺术在当代已经无法提供发人深思的对待历史和现实互动的情感方式,同样说明,所谓当代性已经不是由西方的“主流艺术形态”所规定的某种样式。绘画作为个人化的艺术载体,它可以在技术与观念的自然完美结合下直面惨淡苍白的现实,表达人的“生存感受”和“文化情境”。绘画自然不会一窝蜂地简化“里希特风格”,画家也将反思,是不是只需在画面上揉一揉、扫一扫就可以兼得“当代性”和“绘画性”了?

也许,一个最为实际的想法是,在今天一切艺术“神话”之后,学院绘画教学能否在系统的市场范式、传统油画教学范式、西方艺术教育范式的得失之间,设置“中介环节”课题,使学生对科技图像能链接人文关怀和现实境遇、自觉生成辨别分析利用图像的能力,滋润对技能渴望的心理。这些课题的实践是对造型内涵的深入展开研究,避免绘画教学中的造型问题只有从简单到复杂量的变化,没有深度和广度的造型认知变化,同时这些课题的实践不仅可以抗拒“学术被浅薄化”的危险,而且对其他艺术因素和未来载体的选择具有中介作用。

其实在后市场化的绘画教学中,既不能把绘画艺术从它所处的时代中剥离出来,强行用西方某段辉煌历史作为超越的标杆,也不必表层嫁接中国传统图式作为八卦标签,绘画材料仅仅是世界性的艺术媒介,不同人种运用自然散发各自的基因气息,这才是绘画艺术生命力所在。图像时代的现实新视觉文化的挑战,绘画艺术教学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其他媒体形式产生矛盾火花,这不会使绘画艺术退场,只能促进绘画艺术在新的语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是调整思维。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试论敦煌莫高窟第二三四窟藻井图案的审美特征 下一篇:陕西省养老护理人力资源供需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