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言习惯的影响

时间:2022-10-01 04:27:08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言习惯的影响

自网络诞生之日起,就随之产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带有明显标志的“社区”语言,有着与传统语言截然不同的随意性、混合性等特点,大多数语言形式有悖于语言规范化的原则,对我们的语言习惯有着极大的冲击。在中国数亿网民中,青少年占了绝大多数,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使用这种不甚规范但却流行时尚的网络语言,并且极其热衷,甚至使其形成了不良的语言习惯,并影响到全社会正常的语言秩序。因此,调查青少年的语言状况,针对问题探索修正方针,重新建设和规范青少年的语言秩序,优化语言行为,纯洁语言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特定范围内使用的交际语言,也是一种口语化极强的书面语,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与网络有关的术语,一类是指网民们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即网络惯用语。”①网络语言具有新、杂、活的特点。所谓“新”是指其新词辈出,令人目不暇接;“杂”是指其形式多样,字母词、情意符号、数字等与汉字混杂,让人无所适从;“活”是指其形式不规范,甚至是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类书写符号来任意表达。这些特点既是网络语言的鲜活独特之处,也是其混乱无序之处,更是对传统语言规范的反叛与干扰。

网络语言是在英汉双语并用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带有明显的“混血”特征。双语境使得两种文明得以融合,也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但这却恰恰迎合了青少年求新求怪、崇尚西方文明的心理特点。另外,网络语言是在“大话”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系列电影所代表的那种带有民间狂欢性质的语言方式风靡一时,使得世俗、个性、稚嫩、自贬和疯言乱语、废话连篇成为典型的“大话”语言特征,而持这种语言的人正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些人活跃在网络里,使得网络语言里不仅充斥着“大话”色彩,而且充满了痞俗之气――“痞”在对传统道德和崇高的颠覆和反叛,“俗”在世俗化、化和庸俗化。

网络语言形式的随意性、各种表意符号的混用以及痞俗之气等特点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语言天地,直接影响了青少年不良语言习惯的形成,也为新时期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带来了困难。

青少年网民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阶段,自我中心与叛逆成为这个时期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标新立异、对时尚文化的迷狂、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以及青春期的生理宣泄就成为这种心理外化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智尚未健全,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他们内心的这种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的外化就显得很不成熟。

这种心理,也使得他们很容易被新生事物所吸引。网络语言的新奇、怪异、混杂、痞俗以及特有的趣味性在他们看来是少有的“酷”。因此,着奇装异服,说网络语言也就成为青少年自己认为的最时尚的标志。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因此,在接受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便出现了很多偏差:首先,青少年对语言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对网络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不加选择地盲目迎合,追求奇异感与流行感;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造成话语对象与“在场身份”的缺失,使得青少年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缺乏敬语等具有社会礼仪性和人文色彩的语言;再次,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对于极端性事物的偏爱,使他们对于网络中那些攻击性以及可以造成所谓震撼性的话语无比迷恋,并热心流传;最后,青少年是一个聚集性很强的群体,语言的使用互相效仿,使得这种不良的语言习惯流行迅速,并直接影响社会道德和社会心理。

这些语言接受过程中的偏差,对青少年的语言方式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了他们日常的语言习惯,主要有以下四大表现:

第一,极端自我中心与语言道德的缺失。网络的产生不仅改变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个体的行为规范,空间与“在场”的分离,既为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开辟了新的空间,强化了人的开放意识和自由,同时也使得网络交际缺少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和道德自律,使网络成为网民发泄个人内心最隐秘情感的主要场所。青少年在网络交际中习惯了那种超级自我的语言方式,而“平等”的意识在他们这里也变成了对敬语、谦语等带有强烈人文色彩的传统语言的摒弃。这种看似率性的语言习惯的背后,则是对长幼之间、朋友之间必要的话语礼节和必要的谦和的抛弃。这种语言道德的缺失,不仅导致了青少年对他人尊严的忽视和文明礼貌的丧失,同时也导致了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断裂。

第二,灰色情结与秽语综合征。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发育成长时期,心理素质并不成熟,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使得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责任心更有待于确立。而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弊端,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处处感到压抑,苦闷、孤独、自卑、颓废、绝望等灰色情绪成为他们共有的心结,这些负面情绪的发泄一般都要通过言语或行动,在语言习惯上就形成了灰色情结与秽语综合征。近几年网络调查的年度流行语中,“郁闷”、“”、“恶心”、“变态”等表现负面情绪的话语都榜上有名,而网络语言中骂人的话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传统语言中的一些原本的褒义词也被他们偷换了感彩,通过别解的方式使其成为另类的骂人话语,如偶像(呕吐的对象)等。这些以灰色和秽语为主的语言习惯,既是青春期顽劣习性的表现,同时更表现出青少年道德感的无知和社会责任感的欠缺。

第三,语言“皮钦”现象与民族感的缺失。“皮钦语”是社会语言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一种语言在强势方言下的混合和变种。网络语言中的双语混用现象对青少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崇尚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语言习惯上的表现就是汉语英语混用,甚至出现了不中不洋的语言“皮钦”现象,如“卡哇伊”、“I服了U”、“玩得很high”、“你out了”等。

第四,求异求怪的表达方式。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差不多每年都有新词语代替旧词语,青少年网民不愿用日常词语来表达感情,他们追求一种更为新奇甚至怪异的集体表达方式。新词语在青少年口中变化之快,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比如,从火星文的兴起与衰落,到“”、“”、“”等的古字新用,再到偏旁部首的独立使用等,都在显示着青少年这种求异求怪的表达方式。青少年在表达方式上有着相互效仿的特点,在他们看来,这种表达方式非常流行,也非常时尚,如果不会说不会讲,就会显得落伍,甚至被同伴们嘲笑。

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此,语言规范化是每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网络语言的无序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种不规范的语言行为违背了传统的语言理论,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非语法化、多语码多符号混杂、生造词横行,以及粗俗化的倾向,都必须得到规范。

青少年思维活跃,接受力强,但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母语的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常常出于好奇、好玩、炫耀、盲从等心理,对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同时也要引导青少年学生能够分清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正确选择适当的语码进行交际,不要将网络上不规范的语言用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作文中。其次,要疏导学生的心理,倡导学生的自律精神,让他们不要盲从地对待网络用语。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常常是出于心理上的需要,因此,正确疏导学生的心理,使之能够理性地对待网络用语,这也是减少网络语言对其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最后,还应改革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真正地让学生去感受汉语的丰富内蕴以及母语的魅力,比较母语与网络语言的优劣,从而使青少年自觉地维护母语的纯洁与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远离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养成健康良好的语言习惯。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编校:赵 亮

上一篇: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特点及功能 下一篇:“手机报-China Daily”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