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学问多

时间:2022-10-01 03:19:25

课堂提问学问多

摘 要: 语文课堂提问,学问颇多,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满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 要点 教学实践

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展开新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提问运用合理,能很好地开阔学生思路、推进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也使教师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然而在课堂上,却经常出现学生不能或不肯作答的现象,这对教与学都非常不利。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提问的要点谈些看法。

1.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成功的教师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理解尊重。提问时,会用“说说看”、“说错了没关系”等语言鼓励学生们敢想敢说,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的启发,并能对学生回答中的正确因素加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流畅,也会耐心听答,不插言打断;学生答不出,或答非所问,也不会不耐烦甚至斥责,因此学生会积极配合老师,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而有些教师对学生过于苛刻,希望学生“一问就会、一答就对”,对答错或不能作答的学生随意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严重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提问采取一言不发的逆反态度。

2.问题的难度影响着思考的积极性

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作答或不能作答与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密切相关,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精心设计深浅适宜的问题,若学生能尝到成功解决问题的甜头,就有兴趣思考了。问题设计有两个极端:一是问题大而空,学生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答起;二是问题细而明,学生不假思索,“是”与“非”脱口而出,一语道破,有的学生甚至不屑于回答。这两个极端都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理想的情况是:多数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子”。

3.问题的梯度影响着课程的推进

教师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几个问题的梯度,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把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向新的深度,把教学一步步推向高潮。反之,不讲求问题的难易顺序,就会造成教学环节混乱、课程推进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受打击。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4.问题的设计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教学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时,教师必须寻求合理的切入点,以问题来引导就是渐入佳境的常用方式,而问题设计得是否巧妙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好的问题常“在不疑处设疑”,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我在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就梳理出了五个引导性问题,遵循层层递进原则逐个抛出:“杜十娘是个什么样的女子?你怎样看李甲对十娘的爱?如果孙富不出现,李杜二人是否能终成眷属?假设十娘不投河,她还有没有其它出路?到底是谁葬送了杜十娘,以及她的爱情?”本课根本问题是探讨杜十娘悲剧的根源,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而分解成几个问题后,学生就逐渐拨云见日了,教学目标在愉快的探讨中轻松实现。

5.答题对象的选择关系到提问的效果

有的教师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提一个问题,随便找一个学生回答,答不出又忽视启发引导,又让另一个同学回答,结果出现几个学生都站着一言不发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基础、理解力、表达能力等情况,并以此来合理选择答题对象。简单问题先让一般学生回答,回答不上,变换问题角度、降低难度引导,不行的话再让能力强一些的同学回答或补充纠正,这样就会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回答的热情,调动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6.思考时间关系到答题的质量

教师提问后要适当停顿,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不留思考的余地;或者尖子生举手了就让全班学生停止思考,而剥夺了思维敏捷性较差学生的思考权利。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的,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活动时间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但会给更多学生机会,而且会提高学生答题的质量。

课堂提问,学问多多。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对教材深入挖掘,对学生全面了解,精心设计出能够诱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课堂上,再根据学情,因势利导,正确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启发他们积极动脑,如此,提问就一定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让更多的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纵横驰骋。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

上一篇:简约而博大 下一篇:让多媒体点亮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