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适度教育

时间:2022-09-30 08:46:06

以人为本,适度教育

教育领域的“适度”,就是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适度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适时适地、因人而异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创设教育情境,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教育 适度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受教育的个体在其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高度的心理差异,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其核心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多元性。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及自我认识智能七个方面的智能组成,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而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独特性,每个人所拥有的种种智能的量是不同的,其组合方式也各有特色。根据这一理论,教育应当建立在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之上,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以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评价学生,而应根据千差万别的个性,针对每一个人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领域,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既防止 “过”,又要防止“不及”。教育领域的“适度”就是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适度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适时适地、因人而异的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创设教育情境,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要真正做到尊重个体差异,就必须坚持适度教育的原则,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然而,受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意识形态的限制,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出现了“教育过度”和“教育不及”并存的奇怪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片面地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期盼和要求

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家长总想让孩子出人头地,样样精通,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老师片面地认为学生见多识广,头脑聪明,把标准确定在教材的标准之上,给学生设置高高的起点。每个人的天赋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发展又独具特色,可以说没有哪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家长、老师一意孤行的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要求孩子,强迫性的提出过高的期盼和要求,就是毁灭孩子的个性。家长和老师应该做的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特点,正面引导,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特有的潜能和天赋能够找到最适宜的发展土壤,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过分纵容学生,缺乏必要的惩戒

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奖励和惩戒都是教育中正当的教育方式。然而最近几年来,学校教育片面强调“赏识教育”,把教育这一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对所有的学生“一刀切”,根本谈不上适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应有的批评和惩罚。在这种畸形的“赏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几乎成了学校里的“皇帝”,变得随便、浮躁,随意破坏课堂纪律,甚至寻衅打架斗殴。这些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遏制,任其发展下去,对学生本人、班级和学校管理都将产生极其不利的严重后果。因此适度的教育惩戒是很有必要的,正如孙云晓认为的那样:“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玉不琢,不成器。”赏识教育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片面的赏识只会带来灾难,必要的惩戒教育必不可少。

3.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艺术素养、劳动准备素养等五项基本素质,理想的教育当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因材施教,为学生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量身定做具体可行的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现行的教育制度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片面地强调智育,弱化了学生其他多方面素养的发展。这种极度片面的教育横加到一个完整发展中的学生身上,简直就是一种摧残。对分数的狂热追求,使得学生无法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抹杀了他们的个性,甚至摧残了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使他们变得自私冷酷。

为使教育变得积极有效,而不是去摧残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人为本,适度教育,避免教育中出现的“教育过度”和“教育不及”问题,为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期待要适度

家长和老师期待教育高目标、高效益没错,但应该注意教育期待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必须多元化,同时还必须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理想的教育期待不能设置的过高或过低,使学生既不会因目标太高而丧失自信,又不会因目标太低而丧失前行的动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合适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以平和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制订合适的奋斗目标。

2.关注学生情感,营造适度的教育环境

家长和老师要多理解学生,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营造出和谐适度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既不至于过分放松,又不至于过分紧张,使学生能够打开心扉,充分释放自己的心灵。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家长和老师应积极创设合适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适度的教育情境中获得自身真切的情感体验,通过环境的渐染,使学习成为自觉的活动。

3.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采取适度的教育方式

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宽广的胸怀尊重每一位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当摈弃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在工作中多采取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正确地对待成长中的学生,寻找适度的教育方式,是教育者应认真思考对待的问题。具体来说,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于严格,过于严格,孩子可能会自卑,也可能变得激进偏执;也不能过于宽容,过于宽容可能使学生放纵自己,使他们缺乏责任感。对学生的要求应当力求做到爱而有度、宽而有节、管而有限、严而有格。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应该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宽容对待,严格要求,做到严爱结合。

上一篇:优化探究活动 回归理性课堂 下一篇:激发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