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活动 回归理性课堂

时间:2022-10-02 01:59:24

优化探究活动 回归理性课堂

本文从教师的课堂主导性入手,就有效定位课堂探究目标、优化课堂探究活动环节、精心设置探究问题三个方面谈如何优化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从而实现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标定位 环节优化 问题设置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科学课程中活动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主要方式,正因为此,探究活动成为科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课堂关注的重中之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往往还是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只要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都探究或是探究的每个环节都充分展开,时间紧张,最后草草结束,结果是内容泛化,目标和重点不突出;另一种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探究的本性有意无意的被忽略,如教师演示代替学生实验,讲解或媒体代替操作等使教学目标虚化,形式化,这都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那么科学课堂上怎样激活探究活动,避免上述种种问题的再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认为,需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角度审视科学课堂的探究设计及实施。

一、正确定位探究活动目标

目标明确,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落实了目标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有效。怎样定位探究活动目标?需要认识知识的分类,认知心理学又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怎么用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指“为什么的知识”,它是关于如何思考以及思维方法的知识,一旦掌握,能自觉地、熟练地、灵活地运用,它就会转化成能力。我们在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时,要渗透“怎么用的知识”和“为什么的知识”的学习思想、过程和方法。《课程标准》提出:“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让我们认识到探究活动不是一个机械的流程,而是建立在生命基础之上的有机活动。

1.以知识为载体

“是什么的知识”是探究知识的载体或生长点,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的方法和过程来体验实现“怎么用的知识”和“为什么的知识”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有效探究活动是有具体目标、探究过程、方法落实的,它不是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和对问题结果的直接追求。

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光的路径难以观察到,你或你的老师做着这个实验时,是怎样将光路显示出来的?在研究磁铁周围的磁场时,你的老师又是利用什么显示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的?这种问题会引起很多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目标的反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设计探究活动时不能只是注重探究的结果,还要细化探究的过程,让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成功的自豪,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思维过程上目标实现。

2.以预设生成为推进

有效教学所追求是具体教学情境下预设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达成和有效生成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充分预设是留足生成空间的前提,充分预设不是教学流程,不是按部就班。充分预设是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教师要做好怎样的知识准备,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探究意识,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及规律。科学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面对已呈现的器材产生强烈的欲望,“爱不释手”,教师的要求、操作的规则全不管不顾或注意力分散,很多做法先将器材放在讲桌下,学生假装不知道,教师既要组织课堂,又要陈述要求,学生的注意力又不够集中,事倍功半,而很多探究的对象是无法隐藏的。既然我们已经预设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为何不顺着学生的意识帮助他们满足这样的好奇心呢?

3.以双层差异为关注

科学探究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推理假设、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科学方法及能力。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求有所侧重。若求面面俱到,体现不了重点,时间仓促,容易出现形式化课堂,学生探究的目的就得不到落实。

一是关注差异的活动目标。在探究学习的初期,重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需要落实探究的每一个步骤,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逐步放手,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必要的探究环节。如导体电阻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的依据不足,可能“瞎猜”造成探究问题过于发散,教师可以提供粗细、材料不同的导线引导猜想,留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显而易见的答案或学生急于表现,就没有小组讨论的必要。实现时间的充分利用,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是关注差异的学生。课堂上教师会关注很多学生,可经常还是有个别被忽略,他们动手操作少,思考表达少,这部分学生成为探究的观察者,最后发展成旁观者,如此发展对这些学生来说探究是低效的。还有探究合作小组的随意性,学生差异关注不够,合作有效性体现弱。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组织探究合作小组时要考虑学习主体的差异,遵循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发展,必要时提供帮助和指导。这样教师通过探究的整体指导,可以注重全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实现指导的高效性。

二、优化探究活动环节

实现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就可以实现高效的探究活动。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不是指对探究的泛化、神化和形式化,不是把聚焦问题自然发生、逻辑推进的思考活动变成了聚焦“步骤”、“程序”、“环节”的“探究八股”,与科学的探究本质意义背道而驰。

1.指令清晰,提高有效时间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完成事先设计好的众多教学任务,不断变换着教学环节,教师不断下达指令,可是课堂指令模糊不清,让学生无所适从。明晰的课堂指令,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能高效地指挥学生的行动,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会提高课堂效益,会让学生学得更有信心,进一步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精改方案,倡导高效实验

有些实验现象我们能够预见,但是实验的现象的出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何缩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探究效率,需要优化实验方案设计。

在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活动中很多是采用将液体滴在玻璃片对照操作,由于这个教学活动是在冬季,温度低,液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蒸发完。另一种设计是用手心代替玻璃片,两只手上同时各滴上一滴清水后,其中一只手紧握后再伸开,这只手上的水的表面积就增大了许多,由于两只手的温度都比较高,面积大的很快就蒸发完了。学生很快得到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学生体会深刻,落实了目标,节约了时间,实现高效的探究。

3.充分、合理、高效利用教学资源

一切可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条件都是教学资源,包括错误的实验和观点,也包括教师和学生本人。作为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这门学科,既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又要合理利用为探究服务,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本质意义。如科技的发展,媒体已经进入了很多的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但我们要合理利用,不能以媒体代替操作,学生是探究的参与者,必须参与其中才能落实学生的探究能力。忽视教学资源和错误的使用教学资源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探究都是顺利的,不成功的实验,错误的观点我们不能忽视,要充分重视,这些资源正暗示我们可能走进了某些误区,也许是新的发现,如果尽信书本结论,那我们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将失去意义,又如何推进科学的发展呢?我们应积极寻找办法加以解决,正是这样的意外,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质疑的探究品质,实现探究的高层次目标。

三、精心设置探究活动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具有启发性,开放性,难度适当,足以引起学生强烈的解决欲望,能够建立已有认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尽量避免“是不是”和“对不对”之类没有思考性的形式化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和启发性等,问题的价值越高,学生的求知欲越强,教学的过程就在满足学生的需求中有效落实目标。

1.问题情景的设置

在设置探究问题时,先设置有效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提出感兴趣、想研究的问题。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是有差异的,而问题的提出就可以反应出这样的差异,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起点和方向,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方法和过程,根据学生的问题层次确定探究层次和顺序,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利于学生的思维逻辑发展,有利于开展有效探究。

2.问题拓展的设置

我们的已知犹如一个圆,已知的越多,圆就越大,与外界的未知的领域联系的就越多,所产生的问题也越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上解决学生的所有疑问。学生之间有差异,问题的起点不同,关注点不同,所以课堂上要对学生众多的问题有所取舍,及时确定什么适合课堂上解决,有利于即时发展全班学生――追求共性提高:什么适合课后解决,以发展其个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一个探究的结束绝不是问题的彻底解决。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

3.问题引导的设置

所谓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认识。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监控又能进一步丰富已有的元认知知识。实现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从而使认知活动顺利、有效完成。

与学生谈元认知也许有些抽象,具体可以以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检测。课堂上进行总结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进行引导沟通,记录反馈。

我满足吗?我实现自我了吗?我是依赖于什么知识解决问题的?这个知识与我原本的认识有何不同?我是用什么样的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的?

探究活动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落实,有效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依据师生在互动中反馈,在反思中深化,提高课堂决策,不断优化探究设计,有效组织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究过程的平台,顺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真正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梅,李远蓉.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与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10.

[2]刘桂秋.论教师与民主课堂的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09,(2).

[3]罗星凯,赵广平等.大规模学业测评中对科学探究的考察.基础教育课程,2010.

[4]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华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谈如何将任务型教学向课外延伸 下一篇:以人为本,适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