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9-30 03:09:03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06-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研究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是以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导向,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实行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手段及学习方法的开放, 教学方法的开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概念,拓宽学科教学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的实施

2.1课题研究的目标

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2.2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分为:准备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月)

实施阶段(2008年2月-2008年12月)

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材料,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构开放性教学体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有效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1教学思想的开放

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具有开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应试,而是培养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审美素质等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富有个性特征的一代新人。其次,教师要确立开放的学生观。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3.2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的,并且在教材中也得到具体的体现,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社会生活和科学知识却不断地迅猛发展,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及时给学生补充最新信息。

3.2.1结合化学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化学史进行教学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是动态生长的,中学化学教学应该向化学科学发展的前沿开放。由于静态形式呈现的教材不可能及时呈现出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在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师生要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根据需要主动搜寻新的信息,结合新的科技成果和新发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人们对NO分子的认识,以前人们只知道NO会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无益,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NO在人体的生理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它是一种重要的信使分子;我们在晶体结构的教学中,以前总认为CO2只能形成分子晶体,但是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地在高压下将CO2转化为具有类似SiO2的原子晶体等等。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可以接受的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不仅使教学具有时代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另外还可以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例如:通过介绍氟的发现史,尤其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的不懈努力,向学生传播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讲述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律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预见力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讲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青铜器、印染术等化学史实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2.2相关学科间的知识渗透

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目前在中学化学仍然是分科教学的情况下,应当注意联系相邻学科的知识,体现出综合性与开放性。

拿理科的理化生三科来说,物理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相互变化规律,生物是研究物质的遗传和变异, 三者紧密相联系,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的“3+X”模式充分说明了理化生三科综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联系对于培养灵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史上许多发现都是受其他领域的启发,其中对C60结构的分析就是受到建筑学家富勒的建筑作品而成功的,于是将该物质叫富勒烯就是一例,凯库勒学习建筑的经历对于苯结构的研究的影响等等。化学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医学、农学、地质学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考虑相关学科间的知识渗透。

3.2.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经验

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有着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点,以生活为面,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引进课堂,渗透一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等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丰富和补充现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通过介绍一些现代战争用到的化学武器,如“石墨炸弹”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和生活小常识,如:冰箱致冷、消毒柜消毒、识别真假羽绒服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3教学过程的开放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交往通过课堂互动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

3.3.2重视课堂教学工作总结中的多向交往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师生活动类型:教师和全班学生、教师和小组学生、教师和个别学生、全班学生之间的、小组学生之间的、个别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各种交流渠道,由单向信息交流结构向立体信息交流结构转化。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尤其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3.3.3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调控

在开放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开放”而“乱”,要重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可采取以下几种调控措施:①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②对知识数量、知识难度、知识传输速度进行有效的控制;③设置好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进行灵活控制,使学生处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④恰当运用纪律的约束功能等等。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不同渠道及时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根据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精讲,学生聆听和操练,这是一种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这种教学过程对于传授知识来说是较为有效的。但是这种交流渠道狭窄,信息流量少,尤其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结构向立体信息交流结构转化,力求体现:

①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②重视教学过程:如概念的引入过程,定理、定律和结论的导出过程,方法的发现过程;③加强学生的智力参与,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的发展;④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与实践。这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种交流渠道,形成多向性立体结构。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群体信息交流、小组信息交流、个体信息交流的作用。

3.4教学空间的开放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的场所。开放性教学,在强调课堂教学开放的同时,十分重视课外学习活动的开发和利用。要求各科教学结合所教的内容,广泛开展课外和校外学习活动,融课内外为一体。

(1)组织参观访问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企业和农村等进行参观和访问。在参观访问过程中,开展一系列融学科学习和思维教育于一体的活动。(2)指导学生自主课题研究,社会调查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3)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4)努力使教学和本地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3.5教学评价的开放

对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评价,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既要看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如何,又要看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是否培养了化学学科兴趣,是否具有一定的化学学科素养。采用过程性、发展性、激励性、开放性的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化学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化学水平上的最大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针对开放性化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在评价中应用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兼顾,以定性评价为主,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多样性评价。

教学结果不以完成教材教学任务为标志,以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为己任;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不以学生的书面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而以学生在学习活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过程来综合衡量。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起以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开放的评价体系。

3.6学习方式的开放

随着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及时整理、补充新工艺内容、新信息,构建适合化学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库,通过学校的网络系统即校园广播网、校园闭路电视网、校园局域网等,可以加快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丰富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为此,笔者提出建立基于化学信息资源库和多媒体技术的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教学程序为:

开放性教学要改变过去学生端坐课桌,耳听笔记,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代之以一种积极参与,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的学习方式。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利用学校安装的闭路电视系统,将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现代化工具引入课堂,注入时代活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7化学教学方法的开放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学习方法指导,强调开放题的研究和设计,注重变机械重复训练为开发思维训练,变单向求同思维为多向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创造性地表现、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习惯和思维品质。

3.7.1开放的问题法

化学开放性问题主要包括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内容开放型、综合型等,根据教学需要,渗透不同形式的开放性问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和Cu2+。现有浓硫酸、浓硝酸、稀硫酸、稀硝酸、FeCl3稀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Cu2O。

这是一个典型的条件开放型问题,学生需要在捕捉和领会题给信息的基础上,联想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对所给的条件(五种试剂和一种试纸)进行分析比较,排除其中的无关信息,从中筛选出合理可行的试剂(即稀H2SO4)。显然解决这种问题的思路较发散,题中条件对学生的解题有较强的干扰作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严密性和深刻性。

3.7.2开放的实验法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也是化学教学的独特魅力。化学实验的开放是指弱化演示讲授模式和实验归纳模式,强化实验探究模式,改变传统的“照方抓药式”,主张学生自行设计,独立实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当年科学家探索知识的艰辛历程、体会探索的智慧火花、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例如:为什么如图1三套装置制取CO2气体时可以做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现在各组同学桌面上有下图所示仪器,请装配成一个简易的、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2气体发生装置。

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之前,先引入一个合理的“先行组织者”材料,让学生理解上述三套装置制取CO2气体为什么可以做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再在图2多种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在仪器开放的条件下体验成功的喜悦,避免了“照方抓药”的厌倦心理。

3.7.3开放的练习法

开放的练习强调能力(发散、求异、创新)的训练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侧重“多解”、“思考”、“研究和探索”,尤其重视化学课外练习。

教师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教学选择有关的探索性课题,如:在原电池学习中,让学生讨论海洋渔船如何利用海水所蕴藏的丰富能源;探究所在地的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情况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这样不仅改变以往死读书的学习习惯,而且让学生走进社会和了解社会,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意识,括宽了学生的视野。

4开放性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起着激励导向、质量监控、激励和信息反馈等多种作用。开放性教学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校长、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改进工作的信息,诊断、反思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目的就是要提高系统整体功能,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优化。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教师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来.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 2002: 7~8.

[2]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4]施良方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上一篇: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下一篇: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题经典陷阱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