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及实践探讨

时间:2022-09-30 07:34:11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及实践探讨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延续城市文明发展的脉络。国内学界和实业界对此已形成共识,并在老城利用中进行了大量实践,因而形成了原真性利用模式、整合性利用模式、重现性利用模式、创新性利用模式等。徐州通过建设“一轴一环六街区”的历史文化片区空间框架,以“城市记忆名片”作为片区规划定位,深度挖掘和整合片区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修复“凝固的历史”,较好地展示了古城新貌。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利用模式;徐州

Abstrac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laden with the memory of a city and is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Domestic academia and business circles have already formed consensus, and carried out a great deal of practice in the use of old city, thus forming the authenticity utilization pattern, integrated utilization pattern, reproducible utilization pattern, innovative utilization pattern and so on.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space frame of "one axis, a ring and six blocks", Xuzhou with "city memory card" as the area planning and positioning, explored and integrated in dep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every district. Th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al guidance and the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mechanism advance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repaired "solidification of history" and displayed the outlook of the ancient city very well.

Key words:Historic Precinct; Utilization Pattern; Xuzhou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61(6)

历史文化景观,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使其永续利用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历史文化景观绝非失去生命的“化石”,不断发展的文化是其不断循环的血液,促使它不断新陈代谢。历史文化景观作为“生命体”具有再生能力。保护与再现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和再现的“创造性原则”。[1]

1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利用模式

目前,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功的模式:原真性利用模式、整合性利用模式、重现性利用模式、创新性利用模式。

1.1 原真性利用模式(原汁原味模式)

对各级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应根据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遵循“维修保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利用,保存“原址、原状、原物”。原真性的利用适用于历史街区的范围比较小、整体历史风貌保持较完整的街区。如日本豆田町,韩国仁寺洞,我国山西平遥南大街、安徽黄山市屯溪老街、江苏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浙江嘉兴乌镇古街等地。通过对历史街区原真性的利用,使历史街区相对完整,恢复到历史中某个时期的风貌和特色,使其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但并不是所有历史街区都适合原真性利用,要求在对其资源和历史条件的仔细调查下,分析游客参与是否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1.2 整体性利用模式(浑然一体模式)

对旧城中具有一定传统特色基础,但被严重破坏已无整体风貌的街区,可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寻找空间形态的“历史原型”,修补破损的街巷肌理,强化地方特色与历史风貌。如世界各地的唐人街、苏州十全街、北京菊儿胡同、成都宽窄巷子等。这种类型的历史街区,由于其较高的人口密度,使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涉及的人口比较多,牵扯面比较大。这与原真性的利用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由于整体性利用对原来建筑设施的内部功能不做调整,所以,尽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难度却不大。利用改造的重点是整体的协调,对于街区内一些与整体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要予以拆除。一些新建的建筑、设施等要与街区整体格调保持一致。

1.3 重现性利用模式(旧日景象模式)

城市中一些有过辉煌历史的特殊地段,由于社会变革的冲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原有的兴旺景象已悄然逝去。为了复兴历史街区和满足旅游需要,可以考虑在充分发掘历史资源、分析内在动力的基础上,重现当初的景象,如建筑形式、城市布局等,如美国罗维尔街区、英国伯明翰历史街区、我国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区等,就是这方面成功的案例。这种重现性利用需小心谨慎,一般重现性利用不太适用于大面积的历史街区,在利用前一定要全面考虑这种利用对城市的影响,并非所有的历史街区都是需要重现性利用的,应该在利用重建前多方论证,请教各方面的专家,避免出现负面影响。

1.4 创新性利用模式(腾笼换鸟模式)

创新性利用是指在参照历史街区原型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探索历史文化表现的新形式、物化环境的再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并重与互动,通过融入新的元素,通过新的物质形式和空间,给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创新性利用在保护文脉的基础上,保护建筑的外形,改变建筑的内在功能,融入创新性理念和设计,在细节上改变空间形态和场所等,如美国纽约sohu街区、北京798、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创新型利用的适用性比较强,大部分的历史街区都可以采用该模式,但是此种利用模式也是难度最大的。创新性利用,从一个好的创意产生到历史街区真正的复兴与再生,要走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某一环节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利用的流产。

此外,一些地方的文化遗传十分丰富,但历经战乱动荡和自然灾害受到不少破坏,需要大量的投入以保护和修复。为解决投入回报的问题,建立自身的造血机制,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适当用作旅游景观已成为较普遍的办法。如上海新天地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为基础,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结合起来,集历史、文化旅游、餐饮、商业、娱乐、住宅等于一体,不仅是一个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而且是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场所。新天地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为一体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在怀古的外表下,每座建筑的内部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量身定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气氛。[2]

2 徐州老城历史文化片区建设的概况、背景及意义

徐州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九大项目串起老城记忆名片,整个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总占地360余亩、总拆迁约20万平方米,建成老东门时尚街区、中华老字号街区、回龙窝历史街区、快哉亭特色街区(含快哉亭敞园改造、彭城文化市场搬迁、新华印刷厂地块改造)、户部山民俗街区、云龙山佛教文化景区(云东、云西棚户区改造),实现开明市场搬迁,天主教堂及周边整治、钟鼓楼周边整治和中山堂改造等,着力构建“一轴一环六街区”的空间体系,全力打造独具魅力、全国一流的历史文化片区。

历史片区更新改造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有机结合,使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有机融入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资产,从而使片区既能体现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工作、休闲、购物的生活需求,成为体验徐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旅游文化休闲商业圈,进而实现让城市更现代、让经济更繁荣、让生活更美好的多赢目标。[3]

3 老城历史文化片区改造的主要创新点

3.1 以科学规划为引导,追寻历史的脚步,建设“一轴一环六街区”的历史文化片区空间框架

3.1.1 以城市记忆名片作为片区规划定位

老城历史文化片区将集中体现彭祖文化、彭城历史、民俗风情和徐州的特色品牌,把北魏、明清、民国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俗风情、建筑以及宗教等文化有机融合,力求展现原真的建筑风格、传统的商业街景和原始的民俗风情,成为全面展示古城徐州的重要窗口,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城市记忆名片。[4]

3.1.2 深度挖掘和整合片区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对老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整理,力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文化片区空间网络。

A、点状资源:点状资源包括现存的历史资源点与消失的历史资源点。现存的历史资源点是指目前有物质遗存的历史资源点,包括老城的重要建筑、标志性文化遗产,主要有李可染故居、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戏马台、天主教堂、钟鼓楼、状元府、翰林府、老盐店、民俗博物馆、兴化寺等(图1)。

B、线状资源:线状资源主要以城市历史文化轴线的形式表现。徐州老城区最重要历史轴线与彭城路相重合,相对次级的历史轴线有淮海路、民主路、和平路、建国路,构成了一个线状网络,网络基本串联了老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反映了徐州自明末崇祯水患以来所保留下来的城市格局。历史遗存的年代集中在明清到近代。因此,历史轴线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和近代徐州的城市特色(图2)。

C、面状资源:面状历史文化资源以地块为单位,综合体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老东门时尚街区、中华老字号街区、回龙窝历史街区、快哉亭特色街区、户部山民俗街区、云龙山佛教文化景区等六个最具代表性的街(景)区(图3)。

3.1.3 科学构建历史文化片区空间结构

老城历史文化片区呈现出“一轴一环六街区”的空间网络系统。“一轴”即彭城路历史文化轴,从淮海路向南延伸至和平路。“一环”即以彭城路、淮海路、民主路、和平路构成的城市文化环线,面积约2平方公里,覆盖徐州老城的核心区域。“六街区”即六个面状资源(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相对成熟的点状历史文化遗存有李可染故居、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戏马台、李可染故居等,完整反映了徐州的历史人文底蕴和城市生命力。

3.2 创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打造老城历史文化片区,必须突出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通过规划设计、建设设计和景观设计,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老东门时尚街区:采取修旧如旧的办法,保留了原12军军部大院的故有特色和建筑风格,并创造性地融合时尚元素,以“开放式博物馆”为创意主轴,融入表演艺术、文化创意,建成代表徐州历史的具人文情怀的特色商业街区(图4)。

中华老字号街区:对老市委大院镶嵌着民国元素的建筑群进行保护和修缮,以中华老字号为特色,建设集现代都市旅游购物、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图5)。

回龙窝历史街区:以保护原有清末民初时期建筑为主,保持不同类型的传统民居群落,恢复传统的商业街景,加入新的城市功能,提升品质,打造有历史感与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图6)。

快哉亭特色街区:包括快哉亭公园敞园改造、花鸟市场及开明市场搬迁、新华印刷厂地块改造,建设独具古彭魅力的特色街区(图7)。

3.3 深度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修复凝固的历史,展示古城新貌

历史文化资源在徐州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变中所起的作用,现在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历代战争的损毁和人为的破坏,老建筑多数残旧破败,周边环境拥挤杂乱,影响了片区的整体形象。为此,围绕建设老城历史文化片区的思路,逐步对一些体现明清、民国建筑风格,但破损严重的危房进行修缮,以维持老街区的原真性和历史特色,同时加大片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天主教堂和钟鼓楼及周边整治、户部山民俗街区形象提升,以及云龙山佛教文化景区建设等一批整治提升工程,将一些与传统建筑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拆除或按传统风格重建,进一步做美做靓特色街区,使徐州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户部山民俗街区:浓缩了徐州古代的科举、商业、军事、建筑、民俗地方文化,完好地保存着多座官绅富户的大院、城市中产阶层的四合院以及普通百姓的大杂院。街区分为三个层次,提升重点是对古民居进行修旧如旧,挖掘和保护居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非物质形态,打造徐州的“夫子庙”(图8)。

云龙山佛教文化景区:依托云龙山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更大地发挥以兴化寺为核心的佛教文化优势,实施景区环境整治工程,推进云东棚户区拆迁改造,建设景观绿化带,实现“景区美、寺庙兴、百姓富”的目标,打造一流的旅游示范区。还实施了天主教堂及周边综合整治工程,对钟鼓楼周边整治工程及中山堂进行改造,对开明市场进行搬迁,对李可染故居、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等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节点,主要抓好周边环境的整治,配合做好中山堂改造,挖掘花园饭店红色文化,整合片区旅游动线,精心组织宣传推介,全面提升片区的综合服务水平(图9)。

4 徐州老城历史文化片区改造实践评价与认识

徐州老城历史文化片区凝聚了千百年来徐州的文化精髓,实施片区的保护与利用,把城市空间与历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让历史文化资源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是徐州城市发展的理想方向。这样既有效化解了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利用与老城更新改造的矛盾,又促进了徐州文化强市建设,拉长了中心城市的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商圈的集聚力,推动了服务业集聚区的大发展和服务业的大繁荣,树立了徐州的文化形象,提升了徐州的城市品位,增强了徐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街区在改造利用的过程中也出现或留下了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总结。

4.1 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利用中是否应该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

一般说来,历史文化街区还是应以保护为主,利用只能是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利用。[5]因此,一旦引入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势必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显然违背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初衷。

4.2 如何认识老建筑的残旧破败

老建筑历经百年风雨,又受到战争等各种人为的摧残和多种自然灾害的破坏,很难如新建筑一样的“体面”。但就是在它的残旧破败中,隐含了大量历史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今天学者的学术研究,游人的追怀凭吊,以及地方文化风貌的展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一味地拆除,建成新的不伦不类的“古建筑”,只能贻笑后人,并且从而失去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无法复原。

4.3 拆迁是真正为了保护,还是想搞房地产利用

如果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着利用保护的旗号,干的是搂钱赚利的勾当,那结果只能成为千秋罪人。

4.4 要不要充分听取原住民的意见

原来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是所在街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只有他们,才最了解街区的来龙去脉、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故而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拆迁改造中,第一步就应该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把有价值的信息都整理出来,尽最大可能保存历史遗留给我们后人的信息密码。

4.5 利用中是否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要

毫无疑问,城市首先是属于市民的,但现在城市绝不仅仅属于市民,还属于千千万万外来的旅游者。一个城市,除非你拒绝旅游,否则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必得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改造中要时刻想到,如何让外来旅游者便利与舒适?旅游者到此一游会有怎样特别的收获?能否为所在城市的旅游增光添彩?

总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用改造,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无愧于祖先和时代,创造出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了薛爱义老师帮助,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戴代新,戴开宇.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 厉无畏.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J].学习与探索,2010(4):114-118.

[3] 王兴中.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城市规划理念[J].现代城市研究,2011(8):40-48.

[4] 李燕,司徒尚纪.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进展[J].人文地理,2011(5):44.

[5] 赵燕霞,李朋.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典型模式的研究[J].中国名城,2012(2):26-30.

上一篇:中国传统在家庭和城市空间中的重组 下一篇:梦幻洱海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