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分析研究

时间:2022-09-30 12:32:13

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分析研究

摘 要 青年教师是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科研能力提升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未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的调研,分析了目前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排除障碍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 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Young Teacher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U Weip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1)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are the new force in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uilding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young teacher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obstacles of bui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remove the obstacles.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young teacher;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0 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必将对我国农村社会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在过去几十年里,面对三农问题,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基础上,我国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人员如何担负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发挥出高等农业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有的社会功用影响深远。而青年教师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新生力量,是农业院校科技队伍中充满朝气、最具有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成长,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未来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而且,他们科研能力的高低还间接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未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 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一般而言,科研能力是指研究人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养,能够准确地确定科研项目选题和研究对象,并熟练地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去探寻问题的内在规律,同时有效地、规范地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通过对部分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进行调研,从调研的结果看,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主要还有以下矛盾和问题:

1.1 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与科研成果较少之间的矛盾

笔者在对我国东西部农业类高等院校的调研中了解到,与大多数高校一样在招生人数数倍增加之后,农业类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同时开设了很多新专业,师资力量出现紧张,师生比下降。为了缓解这一矛盾,高校逐年新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大部分新进青年教师是博士毕业,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们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进入教师岗位后,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主力军,承担的主讲课程、辅导课程和实验课程均占学校开设总课程的50%。由于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更新,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较宽,因此,课程授课信息需求量大,而且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开设的课程基本是新课,这样就使得许多青年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教案并制作课件。繁重的教学任务是制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静下心阅读文献和专心实验进行知识的有效积累,使得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即使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由于授课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使他们在进入教师岗位后出现科研成果相对较少。

1.2 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实际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矛盾

由于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基本是教学研究型高校,学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而青年教师多为助教或讲师职称,虽然在攻读博士和硕士时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需要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时,我们发现他们的科研能力有或多或少的缺陷。这是因为,他们在学生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基本是在被动地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时形成的,自身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在选择研究领域和方向时,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学术积累,对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把握还不够,他们往往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且不少青年教师又缺乏主动沟通交流学术信息的意识,加之学校学术资源共享机制欠缺,这主观上降低了青年教师群体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

部分青年教师为了满足学校科研考核工作的要求,忽略了学术创新,片面追求短平快的小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致使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很少,科研成果水平低下。一些教师甚至东拼西凑一篇文章发表后应付考核。很显然,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三农问题研究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很难针对我国三农问题、新城镇化建设等现实问题展开研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1.3 学位和职称评审制度设计与青年教师科研主动性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进入高等农业院校的青年教师,他们中也不乏一部分科研能力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比较强的博士。但由于现行的学位和职称评审任职制度,使高校出现了不管科研能力如何,青年教师科研成果的时间性非常明显。由于学历提升到各级职称评定,在制度设计上均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就导致青年教师科研行为具有明显的时间周期性特点。一般是青年教师在攻读学位期间或者晋升职称前的2~3年内,数量和申报项目明显增多。主要是这些青年教师带着拿学位、评职称这样一些明显的目的性。而一旦学位拿到或职称评上,在科研领域就会出现松懈现象。这样的制度设计使青年教师形成了“项目立项--参评获奖-职称评审”的循环。

基于这样的一种制度惯性,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显得主动性不够,多数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在平时就表现出对科研不闻不问,而在评职称前3年内,又会动用所有资源去拉课题、跑项目、发论文、评奖项。因此,要想写出高质量、有影响的文章实在是很困难。

1.4 高等农业院校学缘结构相对单一与青年教师创新难的矛盾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高等农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在攻读学位时,往往存在“近亲繁殖”的现象。青年教师在职读学位时多数是报考本单位,具有明显优势,既易于考取,又边工边读“两不误”,拿到博士学位后,又继续在本校工作。这样,青年教师在学缘结构上就造成“清一色”的局面。甚至部分青年教师本科就来自本校培养,这就造成了教师队伍学派单一,知识面窄,知识老化,各学科不能相互渗透,创新难,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无法扩展,科研能力的持续性减弱。

2 培养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培养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青年教师自身、所在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系统、农业科研基地、政府部门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农业科研环境。

2.1 青年教师需有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科研能力的意识

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与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想抱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青年教师有意识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三农问题的研究历来是多学科交叉,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农村社会急剧转型的情况下,农业科技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广大从事三农问题的研究者要扩大视野,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对于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而言,更需要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既要掌握相关农学和工学的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意识地把理想抱负与社会服务与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相联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从事科研,而不仅仅是为了评职称,为了完成工作量。

2.2 高等农业院校需改进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

首先,学校需要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重视对他们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督促青年教师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学校在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时,应该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纳入到年终工作考核中去,对科研成果的量化统计考核,作为硬性指标,使教师明白教学并非唯一的任务,有进行科研的压力。在安排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活跃,在人的科研生命中也是属于生命旺盛期,在绩效考核的制度设计时应适当考虑这些因素,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对青年教师在住房、家庭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免去他们做科研的后顾之忧。

其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不定期地组织学术讲座,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前沿信息。并通过设立校级课题,增加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对部分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并在申报课题前,组织学校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选题、撰写申报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他们科研中碰到的难题。

2.3 搭建科研平台,为青年教师的科研提供舞台

政府部门、农业院校、农业生产系统等多方部门,发挥协同效应,努力搭建政、企、研的合作平台,培养新一代的农业科研人员。目前,我国各领域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普遍认可的。在这种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下,能够有效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多方优势。青年教师在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既能充分利用高校宝贵的科研力量和资源,又能借助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资源,使研究更能贴近实际,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平台的搭建不仅对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有帮助,而且对青年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帮助,让他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建思政与高教管理研究课题立项资助,项目编号GJ201318

参考文献

[1] 韩锋.浅谈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9(4).

[2] 孙站成,傅裕贵,许炎生.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3] 杜玲玲.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4] 高扩昌,任桂婷.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上一篇:本科课程化学与现代社会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体... 下一篇:ESP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