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10-03 07:38:05

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摘 要]教会大学作为在中国本土出现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拓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拓宽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奠定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从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教学;办学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158-02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创办教会学校,拉开了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序幕。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其宗教和传教士也来到了中国。至1860年,欧美各国教会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香港六个城市开设的教会学校有50所左右,学生有1000余人。其中有女子教会学校16所。至1877年,全国教会学校发展到347所,学生5917人。其中女子教会学校81所。

1877年,第一次全国传教士大会以后,教会学校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教会大学也应运而生。所谓教会大学,就是指19世纪末起西方传教士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有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教会大学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教,但从客观上来说,它传播了西学与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 教学方面

1.1 教学内容

教会大学一改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提倡中西并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有了很大改变。如岭南大学文科开设英文、历史、经济学、宗教、译文、科学、哲学等学科,理科开设英文、科学、数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社会学科开设英文、经济学、历史、科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农科开设英文、生物学、化学、农科、经济学、译文、宗教、统计等学科。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心灵学)、逻辑学(是非学)、哲学、世界历史(万国通鉴)、政治经济学(富国策)、国际法(公法学)、外文及翻译等。

除课堂教学外,教会大学还非常重视学生的课余活动。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曾说:“本校教育,实取活动主义。学生除遵守规则之外,能自行发起种种事业,既自助又互相帮助。除青年会外,又有体育会、大学生会、农学会、大学辞学会。”燕京大学也有众多的文艺社团,仅剧团就有六七个,如海燕剧社、国剧社、昆曲社等。几乎所有教会大学都将体育列入课程表,许多学校都开展了足球、网球、棒球、田径、游泳等体育活动,强调通过体育锻炼强健学生体格,并要求男女学生都要参加。

1.2 教材方面

早在1834年11月,美国传教士就参与成立了广州的“益智会”,旨在“出版能启迪中国人民智力的一类书籍,把西方的学艺和科学传授给他们”。1877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全体大会上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许多教会大学的教师参与其中,筹备编写高等学校用书,包括语文、文法、算术、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地质、音乐、天文、地理、解剖学、生物学、动植物学、中外历史、政治、音乐、绘画等类别。到1890年,委员会编译出版的教科书多达50种74册。1890年5月,在华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大会,并决定成立“中华教育委员会”。到1986年6年间,中华教育会编译的动力学、水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教科书一共多达30余种,大大丰富了教会大学的教学内容,满足了教会学校对教材的需求。许多教会大学还设有翻印自编教科书的印刷所。

1.3 教学手段

传统的中国私塾多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教会大学则在教学中提倡实验和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辅助现代设备,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如狄考文用自己的版税收入装备了一个工场,为学校制造科学仪器;在卜舫济的大力支持下,圣约翰大学于189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科学楼。

1.4 师资培养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系统中,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学校。自古以来,名师和名官就经常互换。而师资培训体系的出现是教师工作专业化的标志。直到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开办教会大学,才开启了中国的师资培训工作。最初传教士以个人形式培养教师。1877年登州文会馆第一批3名学生结束学业。在老师狄考文的引导下,3个学生都选择了在教会学校的教学工作。在1890年第二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美以美会传教士李承恩呼吁建立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聘任有才干的本地教员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专门培养基督教教师的学校更为重要”。教会大学的毕业生大多从事文教工作。据文会馆统计,从1876年首届学生毕业起到1899年共有毕业生118人,有70%左右的学生成为近代新式学堂讲授西学的教员。1898年丁韪良带刘永锡、仲伟仪、朱葆琛等8名毕业生去京师大学堂任西学教师。1902年,赫士又带刘玉峰、王锡恩等6人到济南协助创办山东大学堂。19世纪末,北京、天津、南京等许多地区的新式学堂都有该馆毕业生。1926年3月,据《民锋》杂志对教会大学毕业生职业的跟踪调查统计,“可考的2822人中,做牧师传道和教会学校教书的共1363人,占全数的41.3%”。因此,教会大学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西学教师的摇篮。

2 办学体制

2.1 实行学分制

1915年后,很多教会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代替规定科目制,选课与学分相互联系。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单位。一门课程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考试及格算完成了相应学分,实习、实验、论文等都折合成学分计算。岭南大学规定,“学生欲领学衡者,须各依本部之必修科目,一一习过,苟缺其一虽得学点一四零,犹不能领受学衡也”。

2.2 师生关系融洽

教会大学采取民主办学精神,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采取“至诚相待,慈爱相处,审慎持重,持之以恒”的态度,赢得中国学生的好感。正是在这种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中,学生接受了西方文化。另外,教会大学特别注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例如,圣约翰大学教师员工会上,大家一律以先生相称,不得冠以校长、教授、博士等头衔。

2.3 办学形式

教会大学为了保证学生来源和提高教学质量,拓宽经费来源,发展了附属学校和预备学校,一般教会大学除本科以外,还设有专修科,并招收研究生。据岭南大学1936年第二学期各学院及学科统计表统计,文学院当年有12名研究生,占学生总人数的3%。

3 “开风气之先”

教会大学开拓了中国教育的新领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3.1 医学教育

西医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但直到19世纪初,随着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西医才真正对中国医学产生了影响。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由沿海进入整个内地,几十年间,教会医院在各地比比皆是,同时培养西医学人才的教会医学院校也逐步建立起来,成为培养西医人才最早的正规教学机构。

第一位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医生伯驾于1837年在广州开办了一个医学班,用英文教授一些医学理论。随着越来越多的教会医院的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带徒培训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师授徒”形式的逐渐正规化,医生数量的严重缺乏,都促使教会医院办学兴起,西医高等教会教育逐渐形成。1866年,嘉约翰在博济医院内设立“博济医校”,成为中国最早的教会医科学校。陆续成立的还有1887年创立的香港西医书院、1899年创立的夏葛女子医学校、1906年创立的北京协和医学堂等。有资料显示,中国在1915年已有教会医学校23所,护士学校36所。这些学校多照搬国外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一般学制为3~4年,后期增至5~7年,课程设置较完备,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药物、内外科等,同时注重临床教学。

教会医学校为中国引入了近代西方医疗体系,促进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3.2 女子教育

中国女学生与基督教的接触早在19世纪已经开始。这一时期的传教士主要从农村贫苦人家吸收学生,条件是必须入教。后来教会女校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开始开设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和英语等课程,受到社会的欢迎,学生人数也增长很快,由1920年的117名增加到1925年的530名,5年间增加了80%。

随着基督教会女校的发展,清末女性不仅有了接触西方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机会,而且也有了出国求学的机会。清末首批留学海外的女性――金雅妹、何金英、康爱德和石美玉都是教会女校的学生。教会女子学校影响并改变了清末中国妇女的教育现状,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妇女的思想樊笼,培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掌握现代知识的、自信、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

综上所述,虽然教会大学在华开办的最初目的是传教,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教会大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办学体制和教育对象等方面深刻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参考文献:

[1]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钟荣光.岭南大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史静寰.教会学校与近代中国的师资培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1).

[6]吴洪成.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

上一篇:医学院校大一学生自动思维\应付方式状况调查分... 下一篇:高职商务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