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程碰撞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研究

时间:2022-06-21 03:47:00

高等学校课程碰撞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研究

【摘要】高等学校课程碰撞是指高等院校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某些相关或相似课程内容或章节上出现的大篇幅知识重复的现象。本文在分析此种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级反馈方式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其从根本上降低课程碰撞对正常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课程碰撞 课程体系 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课程碰撞是指高等院校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某些相关或相似课程内容或章节上出现的大篇幅知识重复的现象。一般而言适当的课程碰撞是难以避免的也有其合理的因素,例如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温习和掌握,但课程碰撞现象的大量出现也必然带来例如无端耗费教师精力、降低教学效率、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诸多问题。课程碰撞现象几乎在所有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带来的总的教师精力及教学资源的浪费现象也是十分庞大的,高校课程碰撞现象的解决已经是高校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高校课程碰撞成因探析

高校课程碰撞产生的原因很多,也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主要的原因: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普遍是面向具体专业的,一般根据该专业的特点,以及通过对国家宏观政策、教育方针、市场未来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并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来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进行课程的设置从而实现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界已经探索多年的问题,但目前仍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术界公认的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方法,正因为如此课程设置中的主观因素和随机因素比较大,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的普遍存在。

课程设置不合理是课程碰撞现象大量出现的首要原因,当课程之间没有清晰合理的逻辑关系时,相似或相关课程过多的情况便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碰撞现象的规模将会激增,因而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设置将很大程度上减少课程碰撞现象的发生。

1.2 相关或相似课程之间教材的选用过程缺乏交流和信息共享。

普通高等学校中不同专业课程结构和数目差异较大,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全国大部分的综合类高校都普遍设置有该专业,尽管每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但该专业普遍包括以下的主干课程,例如管理学、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经济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等,不难发现很多课程从名称上就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企业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学,假如这三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仅从自己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出发,那么其结果是三门课程的教材中将会有众多的章节出现同样和类似的知识,课程碰撞的现象便这样产生了。例如这三门课程中都有一章有关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内容,而三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花费一定的精力去了解其他两门相关课程的教材结构,那么三门课程的教师便会独立地准备该章节的备课材料,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将会出现以下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三位教师讲授的“企业资源计划(ERP)”部分,教师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相似或相同,那么学生可能会反应类似的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讲授过,抑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将同样的知识讲授又听了两次;第二种情况,三位教师讲授的ERP中的某些关键的知识点有出入或差异较大,此时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很显然造成上述课程碰撞的原因便是相关或相似课程之间教材的选用过程中,相应的负责人缺乏交流和信息共享。

1.3 相关课程教材的知识组织与具体高校的课程设置之间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从宏观上来讲具有比较高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大多数高校都有比较健全的教务部门以及各个专业各个年级比较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指导书等教学指导文件,然后不难发现尽管具体的教学大纲很规范、不同课程的教学大纲可能也具有彼此之间严格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多教学大纲都会在其中推荐该门课程的教材,然而这些推荐教材最初是如何确定的他们在具体章节的组织上有没有顺成的逻辑关系?相似或相关课程的推荐教材有没有很多重复的知识?负责制定各个课程推荐教材的相关人员有没有进行对所有的教材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所推荐教材或是实际所选教材之间必然会出现大量的课程碰撞现象。

1.4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信息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很重要,其实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这种交流与互动同样重要,毕竟教学计划针对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他们也应当有自己的发言权。由于学生对之前已经学习过课程的感受和体会对于后续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进度的控制、教材的选择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对已经开设过课程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后,后续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对于将要开设的课程尽管在章节上与之前已经开设过的课程有较大篇幅的知识重复,但当了解到之前的课程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掌握情况不好,或是涉及到的该部分知识在之前的课程中涉及内容不深,那后续课程便可以对该部分知识进行重新讲授或是阐述该部分知识更为深层次的内容。

2.高校课程碰撞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与研究

近年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大量兴起使高校在引入这些课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碰撞问题的增加,事实上完全解决高校课题碰撞的问题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如前所述,课程碰撞问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过多的课程碰撞问题将给高校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为此有必要探索和研究降低课程碰撞频率的方法,尽量减少过多课程碰撞造成的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

2.1 课程碰撞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高校课程碰撞问题基本上是由前述几种原因引起的,因此降低高校课程碰撞的频率也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但是仅从以上四个方面单独入手加以解决,不考虑四个方面的影响和联系,没有从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角度来解决课程碰撞问题,那其效果和持久性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寻求解决方案之前有必要对高校课程设置、相关课程之间的信息共享、教材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四个方面以及其相互它们之间关系进行一下分析,他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XC1.TIF;%80%80〗

图1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碰撞的产生过程

首先,教务部门根据学生培养计划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完后由教师选课教务部门确认后进行排课,排课后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或是自行选择所需教材,然后按照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备课、上课,学生按照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规定的教室听课。整个的流程中相关或相似课程之间并没有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相互交流。在最初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选择时在现行的模式下也没有太多地考虑相关相似课程的某些知识重复的现象,加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被动听课为主,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足,上述的模式导致众多课程的碰撞也便在所难免了。

2.2 高校课程碰撞解决方案探索。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高校课程碰撞的问题涉及课程设置、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然后这些方面之间又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为了能够系统地解决高校课程碰撞的问题必须从全局出发将上述的几个方面看成一个整体采用系统的观点来寻求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高校课程碰撞的现象。尽管如此在这个系统中教材选择在解决高校课程碰撞问题上具有核心的地位,相关课程之间科学、合理的教材选择将有效地减少课程碰撞现象,因此以教材选择为核心,以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信息共享,师生交流为突破口本文构造了如图2所示的教学组织模式。

该模式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采用三级反馈方式从培养方案的编制到教学活动的实施全过程来预防和控制课程碰撞现象的产生。第一级反馈是对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的相似度进行分析,若相关课程的相似度过高(例如大于50%)那么就可以考虑将该两门课程进行合并,这样做一方面节省了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从源头上减少了课程碰撞现象的发生;第二级反馈是对无法合并的相关课程进行分析,重点是分析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推荐教材的合理性,若相关课程确定的推荐教材中有很多章节的知识重复,那就需要考虑更换推荐教材以减少课程碰撞现象的发生;第三级反馈是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授课之前进行的,正如前面所述要完全消除课程碰撞现象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第三级反馈环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对其他相关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修订所授课程的教案,如果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的重复知识部分掌握情况较好,该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便可以一带而过,如果对于发生碰撞的知识学生掌握还不够扎实的,可在备课时对该部分知识进行重新教授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这些知识。

〖XC2.TIF;%85%85〗

图2 高校课程碰撞解决模式

上述的模式是在传统的“培养计划编制>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构建>教学活动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不同点在于新模式以降低课程碰撞为出发点,增加和强化了对三类活动的反馈修正机制,以上的模式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构建必要的组织或活动来具体实现之,对于人才培养计划的修正这一反馈环,具体可采用培养计划初稿编制好后召集相关领域的任课教师对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部分进行商讨和修正,也可以采用德尔菲方法来进行这一工作;第二个反馈由于需要对相关推荐教材的比较和推敲,所以采用相关任课教师召开教学大纲研讨会的方式,该研讨会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大纲中推荐教材与相关课程推荐教材中课程碰撞章节的研讨,通过更换教材的方式来尽量减少课程碰撞现象,二是对于一些相关课程中无法回避的课程碰撞章节,相关教师划清责任、避免重复教授该部分知识的现象。对于第三级反馈环建议授课教师在教学活动进行前与学生单独沟通,随机抽取一些学生,通过面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相关课程中课程碰撞章节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具体的访谈结果来调整备课教案。

3.结论

本文就高等学校课程碰撞这一问题进行了定义,分析了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问题特点,以及对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组织模式的三级反馈教学组织模式,力求从培养计划的编制、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个方面入手来降低课程碰撞现象对高校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并探讨了这一模式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的组织方式,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茜.我国高等工科教育课程资源配置及开发模式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2009.

[2] 尤伟,秦国柱.学习型社会与高校课程设置变革[J].理工高教研究,2010年8月第4期.

[3] 彭苓铨.地方本科院校跨学科课程设置问题研究――以广西本科院校为个案[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4] 崔文艺.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课程管理[J].学理论,2010年第22期.

[5] 邓焱,陈玉中.民办高校课程组授课模式的构想[J].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30期.

[6] 路红,刘兰英,曹未丰.强化实践教育探索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之路[J].中国科技信心,2010年第19期.

上一篇: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析高尔夫专业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