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上应有李煜一席之地

时间:2022-09-29 11:33:31

中国书法史上应有李煜一席之地

摘 要:李煜书法的风格特点是落笔瘦硬,风神溢出。李煜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陆希声的“拨镫法”,在“拨镫法”五字诀(擫、押、钩、格、抵)的基础上,增加“导、送”二字,使“笔法”的境界大为开阔,是对“笔法”的巨大贡献。另外,李煜还对历代著名书家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欧阳修、黄庭坚、徐铉等都充分肯定了李煜在文艺方面的才能。应该说,李煜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书法上是不可或缺的一家,中国书法上应有李煜一席之地。

关键词:李煜;书法;中国书法史;笔法;执笔法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作为风流天子、亡国之君,治国是无能的,文艺方面却是全才。琴棋书画、音乐、佛道样样精通。其诗词成就,在学界早已有共识,不待赘言。其书法成就,因作品流传极少,几乎被历史淹没,后代书法史不很重视他。但从流传下来的仅有的文献数据和传为他的书法作品,也可以分析出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及影响。假如他的书画作品能有一定数量流传至今的话,其影响不会小于宋徽宗。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李煜作为宋人的俘虏,在东京汴梁过了数年囚禁生活后,被太宗赵光义派人用牵机药毒死。其在宋人心目中是可怜、可叹而不齿的弃物。如果不是特殊原因,人们不会提起他,宋人文献不会记载他。但因他在文艺方面确有才能,而且在文艺界有抹不去的影响,不能不提到他。最明显的是徽宗时代奉敕撰写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都有他的传记。如《宣和书谱》卷十二《行书六·宋》记述:

江南伪主李煜,字重光,早慧,精敏审音律,善书画。其作大字不事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复喜作颤掣势,人又目其为“金错刀”。尤喜作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然殊乏姿媚,如穷谷道人,酸寒书生,鹑衣而鸢肩,略无富贵之气。要是当我祖宗应运之初,揭云汉奎壁召回在上,彼窃据方郡者,皆奄奄无气,不复英伟,故见于书画者如此。方煜归本朝,我艺祖(赵匡胤)尝曰:“煜虽有文,只一翰林学士才耳。”乃知笔力纵或可尚,方之雄才大略之君,亦几何哉!今御府所藏行书二十有四。

行书:淮南子,春草赋,羲天秤尺记,浩歌行,克己处分,批元奏状,礼三宝众圣贤仪,八师经,宫相诗,李景草堂等诗,高秋等诗,牡丹等诗,古风诗二,论道帖,招贤诗帖,乐章罗帖,乐府三,临江仙,杂文稿。

正书:金书心经,智藏道师真赞。①

尽管《书谱》作者极力贬低他,还是透露了李煜书法风格特点: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创独特书风“金错刀”,行笔“颤掣”。作为书画用笔的方法,“金错刀”具有何种特点?《宣和画谱》卷十七《花鸟三·宋·李煜》有具体解释:

江南伪主李煜,字重光。政事之暇,寓意于丹青,颇到妙处。自称钟峰隐居,又略其言曰钟隐,后人遂与钟隐画溷淆称之。然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音究,弯曲)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然书画同体,故唐希雅初学李氏之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而李氏又复能为墨竹,此互相取备也。其画虽传于世者不多,然推类可以想见。至于画《风虎云龙图》者,便见有霸者之略,异于常画,盖不期至是而志之所之有不能遏者,自非吾宋以德服海内而率士归心者,其孰能制之哉?今御府所藏九:自在观音像一,云龙风虎图一,柘竹双禽图一,柘枝寒禽图一,秋枝披霜图一,写生鹌鹑图一,竹禽图一,棘雀图一,色竹图一。

此解释,还是过于抽象,我们不妨深入考证一下。金错亦可作错金,本是一种制作金属器的工艺,错即嵌入镶进之义。唐《初学记》引《水经注》曰:“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秘外隐起为隶字,唯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字出古,非始于秦。”隐起为隶字,显然是指在铜棺上错金成字,使文字突出。(顺便指出,今人校《水经注》,均将“前秘外隐起”误校为“前和外隐起”,使得语义不通,而《初学记》作“前秘外隐起”则文义通畅,“秘”指秘器即棺,《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有云:“赐以珠画特诏秘器。”唐李贤注:珠与朱同。秘器,棺也。”前秘外,指棺前脸表面,隐起为隶字,是指棺前脸的字因错金而显得突出。“秘”字改“和”字则无解)金错刀作为钱币,是指西汉末期“王莽居摄(年号,公元7年),变汉制,制大钱。又造错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错刀”,“以黄金错。”②我们从流传至今的王莽时的“契刀”(亦称错刀)币“一刀平五千”(币值),其形如圆环把手直身刀,币身上“一刀”二字系以黄金错于钱面穿上下,俗称“金错刀”。作为书法,金错刀是八体书之外的特殊的一体,“自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愔《文字志》曰:“金错书,八体书法不图其形,或云以铭金石,故谓之金错。”③又南朝梁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有槁书、楷书、蓬书、悬针书、垂露书、飞白书、填书、奠书、鸟书、虎爪书、偃波书、鹤头书、象形篆、尚方大篆、凤鸟书、科斗虫书、龙虎书、仙人书、芝英书、十二时书、倒韭书、龟书、麒麟书、金错书、蚊脚书,凡数十种。皆出于六义八体之书,而因事生变者也。”④王愔对各种书体作何解释,因文献缺失,难知其详。他对其中几种书体的解释,曾见于《初学记》,如云:“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纤直如悬针,故谓之悬针。倒韭书者,小篆体也。垂支浓直,如韭菜也。八体书亦图此法。”“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阿娜若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从这些解释分析,书体与名称有一定联系。作为书法一体的“金错刀”,书体与此名称也应有所联系。但分析的结果,仍令我们似一头雾水。我查阅数部辞书,对“金错刀”的解释,几乎都是引用《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的文字,没有进一步阐释,笔者这里的解释算是最为详尽的了。

北宋后期江绍虞(生卒不详,政和即公元1111年左右进士)《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书画技艺》记载书法技巧之一的“拨镫法”,又提到了李煜。其文云:

拨镫法。钱邓州若水尝言,古之善书,鲜有得其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音页,以大拇指紧按笔管左内方)、押、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希声自言,昔二王皆传此法,自斯公以至阳冰亦传之。希声以授沙门辨光,辨光入长安为翰林供奉。希声犹未达,以诗寄辨光曰:“笔下龙蛇似有神,天池雷雨变逡巡(退让,恭顺)。寄言昔日不龟手,应念江头洴澼(音乒批,漂洗)人。”辨光感其言,因引荐希声于贵幸,后至宰相。刁衎言,江南后主(李煜)得其法,书绝劲,复增二字,曰导、送。今待诏尹熙古亦得之,而所书为一时之绝。李无惑工篆,亦得其法,查道始习篆,患其体势柔弱,熙古教以此法,仍双钩用笔,经半年始习熟,而篆体劲直,甚佳。⑤

此处所说的“双钩法”,我的理解应该是书写时回锋和藏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写篆书和隶书尤须如此。而李煜在五字的基础上再加“导、送”,不仅使所书之字“瘦硬”,而且姿态潇洒,黄庭坚的书法则颇得这“导、送”之妙。这条材料,说明李煜对“拨镫法”的继承和发展,在原五字诀的基础上,增加“导、送”二字,使“拨镫法”的境界大为开阔,不能不说是对“笔法”的巨大贡献。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对李煜的书法成就,表现出了不小的热情,《跋李后主书》云:

上一篇: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 下一篇:理论创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