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

时间:2022-07-30 09:13:55

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

摘 要:中国佛教音乐的南北分野及交融问题自古代一直沿袭下来;清末民初以降,还作为一条红线或纽带,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佛乐变迁发展过程。要想正确地认识这一过程,便有必要论及佛教寺院的丛林制度及其对之产生的重要影响。由于十方丛林与子孙丛林分别采取了跨地域性的和地域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和交流途径,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播观念。即使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时期,二者在传播和分布的广度以及影响力的深度上,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从其中的十方丛林来看,当时的南派佛教声韵已经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在北方丛林中也已经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各种地域性的寺院音乐风格类型,也以不同的子孙丛林为聚集地,得以不同程度的保存和发挥其功能作用。还值得注意的是,数百年来,在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丛林制度的身影,其整个寺院音乐风格格局也随之而有较大的改变。对于这个在不同佛教文化区域中出现的“十方丛林”化的趋同性时代潮流特征,学术界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和对之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音乐艺术;佛教;丛林制度;佛教音乐;风格区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中国佛教音乐的南北分野及交融问题自古代一直沿袭下来;清末民初以降,还作为一条红线或纽带,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佛乐变迁发展过程。要想正确地认识这一过程,便有必要预先论及佛教寺院的丛林制度及其对之产生的重要影响。由于十方丛林与子孙丛林分别采取了跨地域性的和地域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和交流途径,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播观念。还值得注意的是,数百年来,在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丛林制度的身影,其整个寺院音乐风格格局也随之而有较大的改变。本文将针对上述北传、南传两派佛教音乐的共性特点开展相关的比较研究。

一、南派与北派:

汉传佛教寺院音乐风格的分野与交融

中国的寺院佛教音乐有梵呗和器乐两类,近代以来在梵呗自身内部及梵呗与器乐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南派、北派的风格区分及互相交融的问题。应该说,近代以来形成的南北音乐风格划分,是长期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进步和不同佛教文化流派交融的结果。

1.南、北两派佛乐的跨地域性与地域性传播

在佛教音乐研究中,有关佛教梵呗的南、北风格区分,目前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佛教音乐风格不同,北方雄劲爽利、朴素易懂;南方细腻艳逸、委婉曲折。北方系统以五台山为代表,南方系统以峨眉山寺庙音乐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佛教传派各异,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各地民间音乐风格不同的影响。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近代以来,各地的佛教仪式音乐声腔,在南方以天宁寺的腔调比较著名,称为“天宁寺腔”;北方以五台山最为著名,称为“五台山腔” ②。根据对不同学者的看法及迄今佛乐分布状况的统计,可见上述后一种观点似乎更合乎实际一些。

比佛教音乐的南、北风格区分更为显要的问题是,由于近世以来南、北两派分别依靠十方丛林和子孙丛林寺院制度,分别采取跨地域性的和地域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和交流途径,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播观念在传播、分布的广度以及影响力的深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若论其在佛教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像有学者认为的,当代各地很多寺院的梵呗都传自江南。自古以来梵呗有南北之分,所谓南北派以长江为界。北派梵呗在当代的寺院中已经销声匿迹,全国已基本上完全统一于江南的南派梵呗。但在口法、韵味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③。那么,这种佛教音乐南北分治的状况是何时开始形成?又是何时出现逆转,以致形成南派梵呗的一统天下呢?对于这个问题,通过后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说都与出现于清末民初的特殊社会变革存在密切的关联。

至于佛教音乐中器乐的地域性分布,以往由于学界一直有佛教音乐“南派重声,北派重乐”的固有成见,以致一直少有人对此予以涉及。值得注意的是,杨荫浏作为中国音乐学界最早对佛教音乐进行研究的前辈学者之一,在后世学者根据其口述材料撰写的《佛教音乐》一文中,对于赞、偈、咒、白四种禅宗音乐声乐因素及“课诵”、“焰口”及“水陆”等各种仪式活动形式,都仅指出和说明其一般形式特点,并未进一步去划分其南北地域性风格特征。而在器乐部分,杨先生则比较具体地提到,“佛教当中所使用的器乐因地而异。江苏地区的佛教音乐,如《十番鼓》、《十番锣鼓》之类,都与当地民间吹鼓手所演奏的基本相同。北京智化寺所演奏的器乐曲,和流行在北京地区的槓房音乐基本相同。山西五台山寺庙当中演奏的《套》,也是民间曲牌连接起来的套曲,都属当地流行的民间音乐,而不是佛教所特有的音乐。” ④上述有关佛教器乐地域性风格及其与民间音乐之间关系的见解,其实与杨先生早于20年代前期至中期的一系列佛乐学习与研究实践有关,同时也陈说了可以自当时一直前溯到清末民初一段时间里尚还清晰可见的实际状况。

确实,佛教的器乐与梵呗同样分为南、北两派,其器乐诸类由于同民间音乐的关系较为深厚,故也像民间音乐一样,带有较强的地域性风格特点。同时,器乐依赖于乐器的有形性传播和较少受语言方言的束缚等优势,比起民歌来说更易于进行跨地域性传播。然而,若比较佛教梵呗的传播来说,后者(尤其是南派梵呗)由于借助于十方丛林寺院制度和相对统一的仪轨、经文及韵腔等传播工具的便利条件,其进行跨地域性传播的能力以及传播、分布的广度和影响力的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佛教的南北两派器乐。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佛教音乐中的器乐更是屡现濒危态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其所依赖的文化传播手段及佛教丛林制度均滞后于南派梵呗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内因,理应在学术研究和“非遗”保护工作中引起必要的重视。

2.佛教寺院丛林制度与佛乐风格分布

中国佛教音乐的南北分野及交融问题自古代一直沿袭下来;清末民初以降,还作为一条红线或纽带,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佛乐变迁发展过程。要想正确地认识这一过程,便有必要预先论及佛教寺院的丛林制度及其对之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北方地区,北京素以名寺众多、古刹林立著称,又以内八刹、外八刹和三山最为著名。内八刹是指柏林寺、嘉兴寺、广济寺、法源寺、龙泉寺、贤良寺、广化寺和拈花寺。其中的广济寺、广化寺以及河南开封的大相国寺、河北的柏林禅寺等,近代以来都由过去的皇家寺院衍化为北方著名的十方丛林⑤。古代皇权、政权的各种利弊影响也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而一直沿袭下来。北方地区的子孙丛林首推山西五台山寺院。五台山历代修建的寺院为数甚多,既有汉传佛教寺院青庙,也有藏传佛教寺院黄庙。一种说法是,民国以前,该地的所有寺院都是属于子孙制,皆山西藉僧侣,没有一家十方制的寺院。大约民国元年(1912年),有江苏苏北宝应籍的乘参、恒修二位大师加盟碧山寺,开始采用选贤的传法制度,碧山寺自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十方丛林寺院。⑥此外,五台山过去较著名的十方庙还有隶属黄庙系统的十方堂(广仁寺)。

南方的古代著名丛林素有五山十刹之说。禅院五山为:余杭径山寺,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禅院十刹为:杭州中天竺寺,湖州道场寺,温州江心寺,金华双林寺,宁波雪窦寺、台州国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灵谷寺,苏州万寿寺,虎丘寺。又有江苏省的镇江金山江天禅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东南四大丛林。

上一篇:从欧美文化市场看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区分 下一篇:中国书法史上应有李煜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