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产业精准脱贫创新实践

时间:2022-09-29 06:51:56

中国沙产业精准脱贫创新实践

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建设是重点,沙漠防治利用是难点,沙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焦点。目前,我国有沙漠化土地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3%,分布于18个省(区、市),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危害。

沙漠治理利用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尤其对我国西部地区来说尤为重要。沙漠防治利用不仅是实现十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且事关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今年,“十三五”规划步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总结推广沙漠防治利用和沙区百姓脱贫致富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成为当前我国广大沙漠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时代命题。

破解这一难题的现实选择是发展沙产业。早在1984年,被誉为我国“沙草产业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了大力发展沙草产业的理论,这对解决荒漠化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沙产业被钱学森称为第六次产业革命,以色列和我国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都在沙产业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

东达蒙古王集团按照钱学森院士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内蒙库布其沙区大力发展沙产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在干旱的大漠里建成了一片片规模巨大的新绿洲。

东达蒙古王集团以“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为指导思想,积极创建“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三治、三生、六增”的脱贫致富之路,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沙产业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第一,东达集团沙产业的发展背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国土面积8.7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横亘南北,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8%。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七大沙漠,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也是北京沙尘暴的三大源头之一。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沙漠化已经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巨大障碍,甚至严重威胁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源于对家乡的一份牵挂和责任,更为了改变这种恶劣的生产生存环境。1991年,东达蒙古王集团创始人赵永亮辞去公职,1993年创建了东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1996年组建了东达蒙古王集团。1998年收购了停产多年的达拉特旗造纸厂,组建了东达纸业公司。同年还组建了东达生态公司、库布其沙漠研究所、高产绒山羊育种研究所、生态研究建设基地,拉开了以山羊绒制品、造纸产业为龙头,推动生态建设、沙柳治沙、发展沙产业扶贫的“二次创业”序幕。1999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技术专家。由于对沙柳特性研究见解独到,赵永亮成为接受钱学森院士亲自指点、践行沙草产业理论并用产业拉动扶贫、取得重大成功的第一位企业家。

从1998年开始,企业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在福源泉、中和西乡、永隆泉开发建设了30万亩沙柳种植基地,在福源泉基地修建了油路、砂石路、机电井、喷灌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井田路林”四配套。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总投资4.05亿元在黄河一级支流10条孔兑区域内,建立了32个库布其沙漠沙柳综合治理区和50多个舍饲绒山羊养殖基地,带动种植了近300万亩沙柳,据估计辐射带动了1000万亩的沙柳种植。东达纸业公司,一期建成年产10万吨的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产值达3.2亿元,农牧民增收6000多万元。

2001年,赵永亮与时任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郝诚之同志得到了钱学森的书面回信:“看了你们的材料,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钱学森的高度评价更加增强了赵永亮发展沙产业、进行产业扶贫的信心、勇气和决心。

第二,东达集团的创新实践与主要做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达蒙古王集团把生态建设与发展林沙产业作为“二次创业”目标,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遵循市场化、可持续、长链条、无废弃的原则,不断延伸产业链,在库布其沙漠展开了大规模的沙漠生态治理与沙草产业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在创建沙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同时,东达集团还创建了“生态移民扩镇、产业拉动扶贫”的扶贫新模式。其核心内容是:

“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有机光伏、生态产业化扶贫”。将基地、农民、企业、市场等各个主体有机结合,在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上做文章,最终实现经济效益迭加和产业拉动扶贫的目标。

生态扩镇移民。围绕“集中发展,收缩转移”战略目标,投入扶贫资金10亿元,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建设东达生态扶贫新村。新村将建设现代化物流、运输、服务园区,特色种植养殖生态农业园区,新型能源工业园区,公共设施园区,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等5大园区,最终建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大型生态集镇,将散居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吸引、集中过来,同时打造出600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这对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改造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獭兔养殖是新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是移民脱贫致富的核心支柱。目前已建成标准獭兔养殖户800多户,移民户500多户,公司为养殖户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服务,使入住村民年收入可达5至10万元。

产业拉动扶贫。内蒙古的地理特点适合种植沙柳,而沙柳三五年必须平茬,平茬下来的沙柳主干是造纸的上等原料,细枝柳条又是牛羊兔的上佳饲料。为此,他们投资29亿元在库布其沙漠开发300万亩沙柳种植,由此辐射带动周边1200多万亩沙地种植沙柳,同时投资3亿元收购造纸厂,增设先进设备,实施林纸一体化沙柳造纸产业化项目,使项目区内3个旗县20多个乡镇12万农牧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25万只舍饲绒山羊基地,形成了沙产业种、养、加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真正走上了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发展特色种植产业

在沙漠、沙地上先进行种植是农业型沙产业的基础和主体。

1.种树。一是经济林,以松柏树为主的乔木经济林;以垂柳、垂榆、紫槐、金银木、火炬、丁香、玫瑰、连翘等灌木半灌木药用林为主的观赏林;以苹果、梨、桃、葡萄、文冠果、桑树、山杏、卫茅、珍珠梅等为主的花果林。二是用材林,有沙柳、竹柳、旱柳,本土杨柳树。

2.种草。种植苜蓿、沙打旺等1万多亩。

3.种农作物。通过种树拉平了沙丘,有了一定有机质后,把林地改造为种草地,然后把种草改为种农作物。把片林变防护林,改造出了近两万亩耕地。

4、特色种植。将被流动沙丘埋压的土地整治为肥沃的苗圃,种植旱柳、竹柳、饲料桑、金叶榆、香花槐等30类苗木达3亿余株。还引进种植红树莓、蓝莓、薄皮核桃、文冠果等20多种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经济价值较高的新品种,其长势和品质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不仅为企业形成了新的资产,而且更加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二)发展特色养殖产业

在种植基础上进行养殖是形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东达集团构建的养殖产业链,除牛羊以外,最典型的是以獭兔养殖为主,形成了獭兔、貂、貉、狐狸、狼产业链。链条内各自的下脚料依次喂食,循环互补利用。獭兔的下脚料喂貂,貂的下脚料喂貉,貉的下脚料喂狐狸,狐狸的下脚料喂狼,狼的内脏制药。准备引进鳄鱼,处理腐烂食物,鱼池内泥水是改造沙漠很好的有机肥料。各动物皮毛与羊绒配合生产绒毛皮革复合服饰;用獭兔肉生产有机香肠和各类肉制品;用其内脏进行生物制药;用其他动物内脏粪便生产沼气;沼气用于生产生活,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使用;利用采摘后的草腐菌作为肥料;利用养殖棚顶发展光伏发电。

东达集团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银行支持、百姓受益”的运作方式,为养殖户无偿提供一套住房、沼气设备等发展獭兔养殖业。养殖户只需投资2-3万元购买种兔和兔笼,就可从事獭兔养殖。企业为扶持养殖户发展,相继投入补贴资金30多亿元,提供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销售的“五保”服务,确保了养殖户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獭兔养殖每只平均利润18-25元,户均年收入5-8万元,大户可达10多万元。实行“规模化养殖、产业化配套、专业化管理、系统化分割、现代化加工、资本化运作”的六轮驱动运营管理,吸引了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甘肃贫困地区以及黑龙江、吉林、浙江、四川等全国12个省市的农牧民来这里创业发展、脱贫致富。

2010年,东达集团成立了东达生物科技公司,集獭兔养殖、生产、加工、研发为一体,进行产学研创新攻关,为企业发展壮大增添了新动力。

(三)发展食用菌产业

充分利用种养殖过程的“废料”,培育优质食用菌,计划总投资1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约3600亩,建设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项目。目前已投入资金近亿元,建菌棚500个,年产12500吨,销往以内蒙古为中心的周边多个省市。集团还建立了食用菌研发中心,充分利用生产沙柳刨花板产生的剩余木屑,生产香菇等;利用獭兔粪便、玉米秸秆和当地的优质黏土等生产双孢菇,建设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带动全旗及周边农牧民种植食用菌。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鲜香菇6000吨、双孢菇6500吨。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约3.4亿元。

(四)发展深度加工产业

一是2013年东达集团投资1亿多元,从德国购进适合沙柳特性的迪芬巴赫生产线,建成全国首家沙柳刨花板厂。取代了耗水多、污染大的造纸厂。以沙柳为原料,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生产科技环保的高密度沙柳刨花板,环保要求达到欧盟标准,销往区内外。项目总投资5.8亿元,年生产10万立方米,年利用沙柳13-15万吨,年产值2亿元人民币,年均利润总额为3000万元,原料收购半径辐射250-300公里范围,可带动周边12万农牧民靠销售沙柳等可采木材增收脱贫致富。

二是利用獭兔粪便与沼渣等与唐山宏文集团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120万吨有机肥料厂,建成后可改造周边100多万亩有机良田,发展有机现代农业;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120万吨有机饲料厂,将沙柳嫩条柳叶、沙生草本植物及玉米、豆类加工成獭兔专用饲料,销售给园区和全国各养殖企业发展有机猪、牛、羊、鸡、獭兔等,保障国民“舌尖上的安全”。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多元,利润总额2.6亿元,解决580人的就业。

三是已建成獭兔皮加工厂、獭兔肉加工厂及獭兔肉水饺加工车间、生熟肉冷库等设施,由东达农牧产业公司统一规划管理獭兔养殖、生产、加工产业链,确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绿色有机的“风水粱”白条兔、兔肉酱、手撕兔、兔肉干等系列产品安全可靠。企业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技术专利,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和有机产品认证。获得了“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风水梁基地被评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自治区有机基地”;“速冻白条兔”获得自治区第二届“名优特”产品称号和第十二届国际农产品金奖,东达獭兔宴获得第三届中俄蒙美食文化节最高殊荣“特金奖”。

在全国首家开发羊绒+皮革、羊绒+其它面料的复合服饰产业。在现有羊绒加工企业内设复合皮革加工车间,年生产皮草复合服装30万件。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的互动销售模式,构建了较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产品已辐射到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产值6亿多元。

(五)发展光电产业

发展光电产业为园区提供清洁能源。2012年成立内蒙古光伏电力有限公司,从事太阳能电站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占地260亩的8MWP光伏发电厂已投产,并为刨花板生产提供了电源;正在建设占地1800亩、投资约6亿元的60MWP光伏发电厂,将于2016年10月投产,为全园区及周边地区提供充足电源,为综合节约利用土地、光伏电板间的空地种植有机苜蓿。光伏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700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91吨、二氧化碳6800吨,还可节约大量水资源。

(六)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生态种养殖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2010年成立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王爱召草原文化影视公司”,举办了风生水起达拉特、“东达蒙古王杯”中-蒙-俄-德国际汽车穿越拉力赛、“2012‘东达蒙古王杯’内蒙古・风水梁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等大型文体活动。电视连续剧《大盛魁》在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拍摄了外景戏。正在风水梁建设沙漠赛车场、沿黄风味一条街、钱学森沙产业博物馆、沙产业有机产品展销市场和产品体验馆、塔布陶勒亥旅游区、水上乐园、沙漠影视基地等旅游景点;积极筹建驼铃俱乐部、马术俱乐部、滑翔伞俱乐部、赛车俱乐部、大漠实景演出等项目,全面整合集团旅游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开创空间和平台。

(七)建设风水梁产业集镇

风水梁产业集镇是沙林草生态生物的“种养工贸科教文、水电路运游讯居”多种产业链条集聚的产物和结果。2006年,经过调研论证,以獭兔为主的养殖产业链基本可行之后,在详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风水梁集镇。经过10年时间的建设,现已有移民入住人口3103户,常住人口1万多人,其中养殖户6000多人。劳动力人口都已成为职业农民或成为涉农产业工人。精品移民小区、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均已投入使用;氮气库、服装厂、一期屠宰厂、饲料厂、新型保温材料厂、菌棒厂、食用菌研发中心、獭兔研究院等已投入运营;年加工2000万只二期獭兔屠宰加工厂将于2016年建成投产。

围绕“牛马骆驼羊、貂貉狐狸狼、獭兔是脊梁”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可存栏3000头奶牛的风水梁有机牧场。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目有大型饲料厂、肥料厂、食品加工厂和各类场馆、便民市场及旅游设施等。随着产业延伸和移民入住风水梁的人口还会增加,逐步形成沙区产业集镇。

第三,获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东达蒙古王集团沙产业扶贫模式”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沙区精准扶贫探索了新路,实现了由生态恶化地区向绿色大市的历史性跨越。沙区不是地球的癌症,西部不会永远是沙尘暴的源头。人类与沙漠,可以变为朋友,相依为命,共同守护绿色的地球。

东达集团确立“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8337发展思路,将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生态修复与治理、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农村城市化、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收缩转移与集中发展、科技富民等各项民生事业纳入整体发展战略。截至目前,集团拥有68个成员企业,1.1万于名员工,总资产180亿元,累计缴税40多亿元,安排50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救治了200多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累计在国营企业转制、公路桥梁建设、沙产业、奶牛养殖业及公益事业等方面投入巨资120多亿元,带动了12万户农牧民脱贫致富,实现了沙产业的“三治、三生、六增”效益。

钱学森倡导沙产业的第一个效益就是防沙治沙治理荒漠化的生态效益。种植作为沙产业基础,首先使沙漠绿起来,恢复植被,产生生态效益。第二个效益就是从种植的部分植物蛋白,经过动物过腹转化成动物蛋白,不断扩大动物生产规模。再对家养畜禽和部分非保护又可为人类利用的动物的肉、皮、毛、脏等加工生产,创造人类可使用的财富;还有部分植物,可直接作为人类的食品、饮品、药品、用品进行加工生产。不论动物、植物,都是太阳能赋予人类的财富,对这些廉价获得的财富资源,运用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开发生产加工、扩大规模、创造价值,使人类不断提高收入、增加财富、改善生活。第三个效益就是沙漠减少,植被增加,这种绿色植被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形成更多的碳汇,大量减少雾霾。以上三条,就是“三治”、“三生”的效益。其量化指标是“六增”:沙漠增绿、资源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政府增税、碳汇增量。

(一)沙漠增绿。东达集团20年直接用生物治理沙漠30万亩;在十大孔兑水土流失区域近300万亩范围内,带动农牧民种树种草;由于产业收购原材料的拉动,周围约有1000万亩沙漠、沙地有了不同程度的治理,还有在沙漠上修路、建村镇治沙约53平方公里。公司吸纳生态移民2000多户,腾出其原居住区沙地约20万亩,使其自然修复、恢复植被。

(二)资源增值。在沙漠沙地上种植的树草等资源,得到了深度开发利用,使土地和固定资产、树木蓄积量、碳汇及生态等资源不断增值。

(三)企业增效。企业打造出的产业链在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企业把获得的利润又用于生态建设。

(四)农牧民增收。东达集团本着“风险”留在企业,“利益”留给群众的理念,建立了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利益联结的新机制。紧紧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创业致富创造了条件。达旗境内的沙产业扶贫人口达到2000多户4000多人,年人均收入约2.5-3万元。拉动周边12万户农牧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东达集团的产业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国家级贫困县兴安盟科右中旗已形成獭兔养殖2000户的规模,国家级贫困县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正在建设1000户的肉羊养殖基地,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已经购置3万亩、预留8万亩作为复制基地。此外,特色资源加工产业、物流服务产业集聚和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打造出一方良好的人届环境、服务环境,形成了产业兴、人口聚的良性互动局面。

(五)政府增税。多年来,东达集团向地方缴纳税费共计40多亿元;2015年,仅风水梁集镇就缴税2亿多元。

(六)碳汇增量。初步估计企业直接种植的树木30万亩,其中乔木6万亩,灌木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平均灌木林碳储量为143920吨,乔木林碳储量为81720吨。拉动周边地区农牧民植草种树也形成林碳储量约140万吨。

有奉献就有回报。集团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全国林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中国民企制造业500强”、“内蒙古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民企30强”等殊荣。

东达集团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风水梁园区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53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00亿元,全面开展道路交通、人文居住、教育就业、公共卫生、医疗保险、信息网络、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建成容纳12万人口,集生态种养殖、商贸物流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产业化集镇,不远的将来要打造成“世界獭兔航母”、“中国沙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西部第一村”、“中国沙漠第一城”。

第四,结论与建议

沙产业草产业是中国西部开发,生态建设,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它符合西部特殊的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沙草产业是阳光工程,脱贫工程,西部希望工程。

20多年来,东达集团以敢为人先,锲而不舍,艰苦卓绝,在人称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里将苦涩单调的治沙过程演变为发展沙产业,利用新能源,开拓新经济的美丽画卷,使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今日的无垠绿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治理沙漠,富民强旗,综合利用新能源的绿色之路。东达集团治理沙漠,发展沙草产业精准脱贫的实践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是东达集团的沙产业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是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指导下的一次成功实践。钱学森指出,21世纪是科学利用沙漠的世纪,要换个角度看沙漠。治理沙漠,还要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把沙漠戈壁变为新的财源宝地,是发展林沙草产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沙漠不是“地球的癌症”,而是人类的生存空间。实践和延伸钱学森理论,不但要有新思路、新突破,而且必须持之以恒探索研究与大胆实践。

东达集团的沙产业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是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指导下的一次成功实践,它充分证明了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

二是以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为引领,建立了沙漠治理利用开发的科学体系和长效机制。东达集团以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为指导,在西部沙区发展沙产业实现了“三治”、“三生”、“六增”的良好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提早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治理荒漠、治理贫穷、治理雾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吸收二氧化碳,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找到了新的方向。

目前,沙产业仍是我们利用沙漠空间发展基础产业的一块短板。从东达集团的沙产业效益、效果看,是有效投资的巨大空间,也是一项高效、多效、长效的新型产业,是政府与社会资本有效合作的新领域。

沙产业在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发展沿边经济带、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县域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扩大内需、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基础和载体作用。

三足为西部沙区实现精准扶贫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引领借鉴,其成功经验可复制推广。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西部沙区来讲,焦点是农牧民脱贫致富,重点是生态建设,难点是沙漠化防治。东达集团打破传统的扶贫观念和模式,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沙产业的新路径、新模式,真正做到了变不毛之地为良田,在广阔的荒漠上,充分运用新科技,利用阳光,节约用水,把农林牧、种养加、科工贸有机结合,提高了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一个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多层循环的系统,为西部荒漠化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东达集团沙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就是第六次农业产业革命的雏形实验。创建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实行企业主导、政府扶持、专项投入“三结合”方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已经形成一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产业化城镇的新模式。

四是发展沙产业须有优秀企业家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政府应多维度加大支持力度。东达集团赵永亮董事长是一位家乡情结很强烈、很有爱心的人。他总觉得自己富了,家乡父老还过的是穷日子,自己心不安。这二三十年,他救济过的贫困户数不清,财物过亿。他发展的基础产业,首选的是公益性强、能让更多老百姓参与、受益的项目,把产业发展很好地与公益、扶贫结合起来。东达集团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心、敢担当的企业。让利给老百姓,不惜企业亏本。

赵永亮以及他的东达集团,在创建沙产业及扶贫新模式的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很好的经验。正是在他的引领下,集团带领广大沙区农户通过沙漠综合治理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起到了防沙固沙作用,不断拉长和延伸产品链,产业和价值链,逐步形成了具有东达特色的复合生态型沙草产业格局。通过大力发展沙草产业,东达集团实现了“沙漠绿了,农牧民富了,企业赚了,环境好了”的多赢格局。

五是建议将沙产业作为自治区战略性产业,强化沙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缓解沙产业发展的资金压力。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将沙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将库布其作为国家级研究孵化沙产业基地和全国沙产业国家级示范平台,支持基地建设和试验示范,确保库布其成为永不衰退的绿色能源基地。利用科技人才的优势,组织生物、信息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开展跨学科研究,为基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以色列和我国现有的沙产业开发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治沙的新模式,推广高新技术应用,解决当前沙产业效益低和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利用沙漠新的土地发展空间,采用生物工程和设施农业的新技术,种植食用植物、高糖植物、优质纤维植物、药用植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展能源植物种植试验。

针对沙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适用支农惠农和扶贫脱贫相关政策,甚至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沙漠产业的发展。保障沙产业企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当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允许企业在使用年限内以每年支付租金的形式分期支付地租,减轻企业初始投资的资金压力。加大对沙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投入力度,增加对沙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对沙产业企业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沙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延长贷款期限,增加贴息贷款。进一步完善沙区的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要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协会+农牧民”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建立沙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国际援助、社会捐资、企业合作、设立基金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沙产业。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支持沙产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

发展沙草产业对于沙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发展沙产业,是巩固治理成果、保护和改善沙区生态的必然要求,是沙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必然要求,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林草资源的可再生性和沙产业产品的无公害性,使沙产业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内蒙古已进人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沙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特别是由于可利用土地日益减少,沙地作为一种潜在的土地资源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沙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入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21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人沙双赢奔小康。”这是沙漠的变化,也印证了东达集团20年的创新实践。沙产业前景广阔,只要我们遵循规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必将实现在“不毛之地”“创造千亿产值”的科学构想,沙产业也必将成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新兴产业。

上一篇:探究地铁通信系统养护维修的有效对策 下一篇:超市塑料袋收费对环境保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