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29 05:44:43

农村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乡风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集中反映了: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良好,文化涵养、科学素养、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而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渔农村乡风文明,这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形成社会文明风尚,构建和谐新渔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年年初至今,**县长涂镇新渔农村建设指导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就**县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其主要做法和推进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县推进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区创建过程中,**县党委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手段来繁荣、活跃和丰富渔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努力在渔农村塑造了“知荣辱、明礼仪、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其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渔农村社区群众活动场所建设。几年来,**县紧紧抓住创建舟山市“海岛百花工程”、舟山市渔农村小康社区的有利契机,大力完善和建设各种群众活动场所,为渔农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截止**年底,全县渔农村新社区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176**平方米,主要载体为村级老年乐园,有31套健身路径安放在全县渔农村各个公园或广场中,成为群众乐于参与的露天活动阵地。如长涂镇政府投入40余万元资金建造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渔港文化广场,修建了长西和倭井潭两个休闲公园,为每个社区建造了门球场、安装了健身路径,建造戏台、社区活动场所、老年活动室,添置社区图书室的书籍,其中长西社区还建成了全市第一座人工草皮门球场,从硬件设置上充分保证了群众对多种群众性文体活动的选择。

(二)努力组建过硬的渔农村群众文体队伍。**县各级党政十分注重培养新农村、新社区渔农民的文艺骨干,建立起各种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大大增强了渔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至20**年底,全县各乡镇及渔农村以群众自发队伍为基础,建立起业余文体团队31支,大多数乡镇建立了1—3支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高亭镇的渔鼓秧歌、金钱铜棍队、渔歌号子队,岱东镇的男女舞龙队,长涂镇的老年丝竹乐队,衢山镇的心连心业余艺术团、花船队,秀山乡的小蜜蜂乐队和丝竹乐队等民间艺术表演队伍,成为**县渔农村逢年过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三)定期开展群众科普文化活动。全县各乡镇每年开展以展示海洋文化、海岛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5--6次,努力满足群众的需求。如长涂镇的“伏休社区一台戏”渔家乐系列活动,岱东镇的沙滩文艺活动,岱西镇的滩涂文体技能比赛,高亭镇的“渔丰杯”渔民系列文体活动,衢山镇的送文化下渔村、风筝、织网竞赛活动、秀山乡的生态旅游文化活动等,同时科技部门定期组织技术人员送科技下乡,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些都吸引了广大渔农民的广泛参与,活跃了渔农村文化生活,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切实抓好农民科技文化道德素质的培训工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广泛依托乡镇成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学院、家长学校、老年协会等平台,积极打造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家庭。同时结合现代渔农民教育活动,着力抓好现代渔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和劳动技能培训、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创业本领的培训、科普知识和公民道德教育培训,帮助渔农民提高发展致富的本领,提高了渔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道德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五)着力加强渔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近年来,随着**县区位与资源优势的凸显,一批大项目大工程相继落户本县,开发力度日益加大,由此也带来了许多发展中的矛盾,作为处于社会矛盾已经尖锐激化后的前沿阵地的渔农村社区,加强渔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此,该县结合新农村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对渔农民的法规政策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如省重点工程金海湾大型修造船基地建设项目在长涂落户和动工兴建两年多来,针对建设过程中在征地、拆迁以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矛盾,镇政府、社区、村积极做好疏导、稳定工作,加强渔农村普法工作,努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两年多来没有因为征地、拆迁、施工等引起越级上访、群访闹事等情况;针对全县外来人口快速增加现象,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引导和管理,如长涂镇、东沙镇相继建立新居民服务管理中心,组建镇、社区、村(企业)三级外来人口管理网络,实行外来人口网格化管理等,专门成立义务宣传队、义务巡逻队,向外地新居民分发宣传资料,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治安防范。同时积极做好外来民工的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外来新居民融入到当地生活中,提高了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长涂镇还以创建富有特色的社区小报、在社区主要村道路口安置“社区居民沟通窗”、设立道德点评台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法律法规等,搭建了社区与居民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严格执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涉及村、社区的项目建设和投入,充分尊重渔农民的意愿,规范运作程序,财务公开透明,使群众心顺、气平,促进了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创建和渔农村稳定和谐。

二、**县推进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若干制约因素

(一)群众参与的主体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广大渔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持久的原动力。最近,**县新渔农村建设指导组对遍布全县7个乡镇39个社区的1000名渔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2份。在调查项目“如果采取农民自己投资或投劳的办法来建设社区(村)里的项目,您愿意参与哪些项目”时,有26%的群众选择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仅次于发展集体经济。而当问到“您认为新渔农村建设主要依靠谁来建设”时,53%回答主要依靠政府,21%回答依靠社区(村)干部,26%回答依靠社区(村)群众。从调查来看,群众对渔农村新社区乡风文明特别是文化建设呼声强烈,愿望迫切,期望值很高。但是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渔农民认为主要依靠政府,而对渔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认识不是很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渔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渔农村社会风气有待于进一步转变。渔农民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到“您觉得您所在社区(村)在社会风气方面主要存在哪一问题”时,25%回答是问题,13%回答村里的社会治安不好,15%回答村里迷信现象普遍,9%回答村里讲排场比阔气的现象普遍,5%回答村里不孝敬老人的现象突出,33%认为自己村的社会风气还不错。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渔农村的社会风气问题普遍较多,特别是问题、迷信现象、社会治安问题等比较突出。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渔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三)民主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是渔农村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1000份调查问卷中,当问及“您所在社区(村)的事务有没有及时公开”时,78%的调查人群回答所在社区(村)能够及时公开,22%回答所在社区(村)没有及时公开。对于社区(村)事务及时公开的村,当问到“您对所在社区(村)事务公开内容满意吗”时,54%回答满意,13%回答不满意,33%回答说不清楚。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被调查的大部分渔农民所在村能够做到村务及时公开,但对于村务公开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渔农民不满意或说不清楚,这说明目前在村务公开的内容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社区和村的民主管理制度还存在着民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不够完善,农民群众参与决策不够,离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尚有距离。

(四)群众文化投入力度相对不足。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渔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渴求的需要,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县新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差,文化经费短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文化经费短缺。由于**县乡镇一级财政长期陷于困境,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短缺。以2005年为例,全县乡镇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总额为1**万元,其中用于活动经费37.5万元,用于硬件投入45.15万元,人头经费25.35万元。按全县15万渔农民数计算,文化活动经费年人均仅为2.5元,低于其它三个县(区)。(定海4元;普陀5元;嵊泗3.5元)。2、文化阵地建设落后,设施简陋。全县相当一部分社区文化硬件建设滞后,场所条件简陋,缺少必要的活动设施,开设的室内活动项目基本上以室和电视室为主,老年活动中心只有几张麻将和桌,目前仅少数社区拥有图书报刊阅览室。相反,与群众文化阵地缺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宗教场所。据统计,至20**年底,全县有合法宗教场所32处,小宫小庙102处,建筑面积达26000平方米,涉及面涵盖了全部39个新社区,90个行政村,而未经审批而改建的非法宗教场所面积达到21538平方米,占地约56000平方米,数字非常惊人。3、载体和内容单一。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雷同,缺乏特色与新意,不能满足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服务活动,虽然气氛热烈,但有限的次数,使渔农民实际得到的科技文化指导很少。

(五)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组织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新渔农村建设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同时由于渔农村社区普遍存在工作繁重人手偏紧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类日常工作,对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力不从心,组织领导力量薄弱。

三、对策和建议

建设和谐新渔农村,打造全面小康社会,不光是吃穿有余、钱袋鼓鼓,而是要在这个社会里有安全感,要身心愉悦,要有人文关怀,要有国民素质的提升,要有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弘扬。所以,要清醒认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加强班子建设为根本,切实增强渔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村级两委班子作为村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班子建设的好坏特别是班长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党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政策和指示的执行。如果渔农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失去威信,没有号召力,即使政策再好,也无法落实。乡风文明建设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凡是社会风气和谐、群众文化活跃、环境整洁优美的渔农村,必定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因此抓好班子建设对于乡风文明的形成非常关键。一是要加强社区(村)级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在心灵深处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用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二是要开展社区(村)级干部业务培训,提高社区(村)干部的工作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对村干部进行业务和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理事的工作格局,通过抓制度建设和落实,逐步达到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和村干部行为的规范化;四是要积极开展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通过这些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搞好社会治安,弘扬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二)以宣传为先导,提高群众参与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群众也不可能坐享其成。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越深,参与度就越高,效果就越明显。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日益成熟,政府要逐渐转变角色,最终使群众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为此,要切实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多对群众教育、多请群众参与、多让群众知情、多与群众联系”这四多上下工夫,激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通过召开会议,面对面讲形势、鼓干劲,宣传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充分认识差距,增强群众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愿望,调动群众出谋划策的积极性;要大力开展“建设新农村,我来献一计”金点子征集等活动,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知晓新农村、规划新农村、共建新农村”的热情;要坚持典型引路,通过文明家庭、文明示范户、平安家庭、文化示范户、科技示范户等评选,挖掘、培育、推广一批乡风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来示范和带动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

(三)以各类活动为载体,激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情。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活力所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命力所在;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持续力所在。为此,要着力开展四类活动:1、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利用村民学校、墙报、宣传栏等形式,组织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学礼仪,使广大农民群众懂科学,用科学,守法纪,讲文明。2、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文艺、体育评比竞赛,巧借民俗活动自娱自乐,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农村文化的桥头堡。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每个社区都要建立起公德薄、光荣榜、评议栏,建立道德点评台,让一些地方的好风气、好习惯、好人好事得到宣传,得到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认同,弘扬正气,形成比爱心、比奉献、比卫生的和谐竞争局面。4、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在文明镇、社区(村)、“科技示范户”、“文明诚信户”、“好公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等创建评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创建内容和形式。

(四)以“种文化”为着力点,切实巩固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建设。要切实采取“种文化”这种农村文化建设新形式,让群众自主地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展示渔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主观能动性,让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渔农村生根、开花、结果。首先,各级党政尤其是文化管理部门须牢固树立渔农民群众是渔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渔农村文化建设源于渔农民、归于渔农民、服务于渔农民的思想观念。要充分尊重渔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在“种文化”活动中迸发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切实为参与文化活动创造条件。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渔农村的范围,每年要有单独或专门的文体活动经费预算,便于全年统筹安排活动。要利用乡镇和新社区的娱乐厅、游艺室、排练厅、图书室、宣传窗等各类活动阵地,开展常年的文化娱乐消费、艺术培训辅导、文化科技信息咨询等文化艺术服务,使文化服务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不但要普遍改善社区文体设施,更要注重加强现有文化基础设施如老年活动中心的管理和有效利用;再次,要通过培训渔农村业余文化团队、文艺骨干等,发挥其示范作用。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应政策和制度,鼓励把一批文化素养好、知识层次高、事业心强的文艺骨干充实到渔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中来,通过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要象培养渔农村就业带头人一样重点培养一批乡土文化建设带头人,还要在每个社区(村)培育一批文化活动示范户,发挥其辐射周边群众的作用;最后,要将乡风文明的主旨与传统的民间活动如**渔民画、**渔歌等有机结合,形成乡风文明活动的特色。

(五)以提升渔农民群众能力素质为抓手,增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广大渔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基本依靠力量。这一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渔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新农村要和谐、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农民,同时要求这些新型渔农民不仅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有较好的道德素质,是有自信、有诚信、有责任、有作为的一代文明新人。为此,必须执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渔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在农村中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的主题教育活动,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现代观念的渗透与灌输,进一步弘扬优秀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逐步营造知荣辱、明礼仪、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二是要广泛借助“新农民课堂”、“阳光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等活动,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科普文化学习等,把先进的科学知识、农业实用技术送给渔农民,帮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增强渔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渔农民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三是要加强群众的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正面引导渔农民求荣避辱的道德追求,有效遏止封建迷信、黄赌毒和等丑恶现象。促使渔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引导渔农民树立勤劳致富、知法守法、文明礼仪、敬老爱幼、扶贫助困、诚信友爱、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清洁环保的理念,使不良风俗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新风得到大力弘扬。

上一篇:出版社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总结 下一篇:建设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