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泛读的“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29 12:43:04

英语泛读的“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以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为研究对象,针对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认为教师应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技能;学生也要改变对本课程的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泛读;对策;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08-01

一、英语泛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因素

1.学生对英语泛读课的学习不重视

部分院校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不高,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到开设泛读课的目。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泛读课就是课上学生简单的阅读,教师简略地核对答案,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泛读课。

2.学生缺乏好的阅读习惯,主要表现为:

(1)指读。有些学生为了“稳妥保险,不丢失信息”,阅读时常常用手指着文章,逐字,逐句地阅读,以词,短语为阅读单位,并对所有的单词给予同等的重视,而且每逢遇到生词就停下来翻阅词典,这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影响了对整体语篇的理解和把握。

(2)回读。有些学生习惯性回读阅读过的内容。频繁的回读会打断读者阅读的思维过程,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也难以把握阅读质量。

(3)译读。许多学生认为只有把词,短语或句子译成汉语才能理解。这样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影响了对内容的准确理解,这种阅读方式很难培养英语语感和英语思维习惯。

(二)教师因素

1.教师混淆泛读与精读课。许多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泛读课独特的本质特征,在讲授泛读课时易以精读教学的套路来进行泛读教学,把重点都放在词和语法上,很少教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等。也很少教授学生使用恰当有效的阅读技巧,这样的教法自然培养不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部分教师秉承泛读中的“泛”字,在课堂上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疲倦,甚至厌学,从而达不到提高阅读技巧的目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该尽可能使泛读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尽量摆脱学生阅读做题,老师核对答案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泛读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很容易达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的,在近几年的泛读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教学形式,实践证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设置精彩的课堂开场白。精彩的课堂开场白和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能够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对课堂内容充满期待。精彩的课堂开场白旨在激活学生永久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网络,学生的记忆和求知欲一旦被激发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就会产生,这就使他们主动地、快乐地参与英语泛读课的学习。

2.贴近生活。学生经常认为学到的语言是静态的,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活用,甚至与现实生活脱节。在近几年的泛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克服了这一点。把文章中一些长,难句放在现实生活中讲解,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文化快递法教学。运用文化快递法来教授泛读课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在泛读课的教授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讲授时给学生补充与话题相关的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等信息,这对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4.加强阅读策略指导,提高阅读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吕叔湘先生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做好学生学习的向导,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懂得如何去学。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教授各种阅读策略和技巧。

(二)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1.猜词。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猜词技巧: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构词法,定义、解释等方法猜测;有时也可通过句子的对比关系,自身的常识、生活经验猜测。

2.求解与证实。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每一篇有标题的文章进行“超前”预测,也就是所谓的“望文生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来分析文中可能会出现的观点或情景。

3.监控。当学生阅读叙述性文章时,使用6个“w”提问法可以帮助了解文章主题及其情节发展脉络。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捕捉主要信息。

4.区分topic和mam idea。topic是文章的主要话题,是客观的。mainidea是作者就文章的话题发表的观点或看法,是主观的。学生必须掌握二者的区别,阅读中首先归纳文章的topic,进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main idea。

5.推断(reference)。在对文章表层信息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对客观信息进行推敲,推断出文章的深层含义,进入深层次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到字里行间阅读(readbetween the lines),但是不要误读出过多的内容。

上一篇:暖通节能技术在医药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