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素养

时间:2022-09-28 10:16:18

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很重要,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语文教学,以讲代读仍大有人在,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使得课堂空气沉闷,导致学生朗读能力差。语文老师应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每个学段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堂为学生学习言语搭建了平台,而朗读是学生感知言语发展形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只有熟读成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创造各种朗读机会,从朗读形式的丰富性、文本的理解性和启发性入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指导朗读形式的丰富性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教师的范读外,还可以个人读、齐读、角色朗读、领读、伴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以提高朗读水平。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可用范读指导法。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更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时为学生营造氛围,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课堂上有效的指导朗读,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反复揣摩文本,反复练习朗读。如果教师读不好,只是告诉学生该怎么读,显然事倍功半。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用心揣摩,反复朗读。在课堂上通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使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及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如若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能体会出激荡于语言所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感情,这样的朗读指导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遇到对话较多的课文时,可采取分角色朗读。如《穷人》一课,全文以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为主,刻画了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动,学生必须从读中获得感情,并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因此,语文教学中“读”的策略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有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过程,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择好各个环节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魅力。

此外,还有比赛法、表演法、配乐朗诵法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勤于积累,善于动脑,就能设计出形式多样且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二、注重指导朗读的理解性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朗读与理解有机结合起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品味,学生理解内容才能领会文本的实质,才能达到朗读的“神似”。如在教学《穷人》一课的第九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上下文有关句子,明白这里连用了5个省略号是表明桑娜的心情很复杂,有惊恐、有同情、有忧伤、有自责,更有为救人之难而勇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决心。在朗读时要轻而缓慢的读,读到省略号稍加停顿。还有几个问号和感叹号连用,把桑娜的情感表现得更复杂,更强烈。救命的良知战胜了现实的贫困,桑娜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就更好地表达出来了。在朗读时问句读升调,感叹句读降调。朗读最后一句时,让学生想象这是桑娜先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情况下说的,学生就悟出朗读要短而有力。朗读到位就能对人物内心活动体会的更深。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达到意会。教师要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学生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的片断时,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寒冷、饥饿、痛苦的情感,教师不要逐句地分析,让学生找出小女孩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五次幻象的句段,让学生用朗读来想象幻象,使学生进入意境,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反复读就会在读中将情感积蓄于心中,融入到作品之中,使语言就有了生命活力。

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才能投入到文本之中,才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朗读才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理解文本后才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理解文本中掌握朗读技巧。

三、注重指导朗读的启发性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决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范读的声调,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要让学生围绕课文的中心,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指导学生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这样读出的情感才是真挚自然的。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情理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

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先指导学生划出朗读符号: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要求学生按照标号朗读,以饱满的情绪,高昂的语调读出,就能抒发作者对无限崇敬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克服分析讲解多这种弊端,必须坚持多读少讲,才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因此,朗读指导与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朗读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