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时间:2022-09-09 02:37:05

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一、将学生现实生活引进品德课堂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课时:课前,我先问学生,你和小伙伴之间曾经发生过矛盾吗?当时是什么情况,后来是怎样和好的呢?有没有遇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上课时,请学生谈谈邻居交往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将品德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在“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的劳动感受》,在“我来露一手”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第一个是小门卫,着重体验劳动有时看来简单,但每项工作都有责任,做事要有责任心。第二个是小清洁工,着重体验劳动有时也是苦的、累的、脏的。第三个是小厨师,着重体验劳动中学到的一个本领。第四个是小校医,着重体验为他人服务、为他人减轻痛苦,也是一种快乐。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劳动的酸甜苦辣。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三、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连接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块、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净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素养 下一篇:澳洲:唤醒你的高尔夫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