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意境 现代情怀

时间:2022-09-28 04:04:05

古典意境 现代情怀

摘 要:《错误》是一首汲取古典诗词营养,意境婉约情韵悠长,且又充满现代情怀的伟大之诗。《错误》之妙在于反衬法的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以及言简意丰,韵味无穷。理解这首诗,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便是游子思归与思妇盼归。第二个层次是对两岸团聚统一的企盼。第三个层次便是“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关键词: 《错误》;古典意境;现代情怀;回归;家园

中图分类号: I227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107-03

读诗就是探索,旨在发现诗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丰富意味,甚至是诗人写时所没有意识到的意味。一般说来,一首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诗就是好诗,但要成为不朽的经典还不够。一首经典的诗具有哪些特征?首先是内容与形式能够完美统一,其次读者能够享受到理解的不断攀登所带来的阅读,最后它必须表达出一种“大情怀”,也就是一种普遍的或崇高的情怀。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便是这样一首伟大的诗。它自1953年发表以来,评论汗牛充栋。这也充分说明好诗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因为它有着不断生发的阐释空间。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错误》妙处究竟何在?在我看来,第一妙就在于反衬法的运用。它以充满希望的春天为背景来衬写失望,同时以柔婉的语言极写环境静寂来铺写心灵的情感波动。前者是《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愁的再现,后者是古诗常用的以动写静手法的反其道而用之,诸如“蝉噪林语境,鸟鸣山更幽”。我想,诗中的失落之感为什么那般感人至深,其中的奥妙之一就在此。第二妙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五个“不”字表达的就是一种“错误”的感觉,无疑也暗示了纠错的向往。首末两段只有两句,而中间一段五句。首末两句短,而中间长句为主、长短句相间。这些就很好地表达出一个匆匆而来的人又匆匆而过,空留下一个盼归之人周而复始的等待。而等待的过程中又往往心潮起伏不定,希望与失望、甜蜜与惆怅交错。末句的省略号更让人感慨万千,意味着盼归之人新一轮焦急渴望的开始。可以说,此诗的节奏不仅仅是通过字面的押韵体现出来,它更是一种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所带来的生命节奏。第三妙在于它的言简意丰,韵味无穷。短短九行,浸透现实感慨;不足百字,席卷历史风云。

那么,《错误》到底有哪些内涵?目前人们仍然围绕游子思妇来解读这首诗,要么看作游子羁旅诗,要么视为思妇闺怨诗。其实郑愁予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在这首诗的“后记”中他写道:“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因之有闺怨诗的产生并成为传统诗中的重要内容。但传统闺怨诗多由男子拟女性心态摹写。现代诗人则应以男性位置处理。诗不是小说,不能背弃艺术的真诚。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探索”。作者意图与读者意图发生冲突是文坛常事,并不奇怪。一首诗一经产生,就是一个独立的自律的整体,它已经不专属于作者了。对于一首诗,我们既不能全信作者的解释,也不能偏听一些文人的随意曲解。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让读诗的人自己沉浸到诗的世界中,与诗融为一体,然后让诗自行道出字里行间的秘密。

理解这首诗,至少有三个依次升高的台阶让我们的思维攀登。第一个台基便是游子思归与思妇盼归。“我打江南走过”、“我达达的马蹄”、“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些无不显示“我”的身份――漂泊的游子。“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等等,这些常用来描摹女人的柔性字词无不暗示“你”是一位盼望游子回归的妇人。游子可以是丈夫,也可以是儿子。同样,思妇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母亲。历来“美丽的错误”都被理解成对思妇盼归不得而言的,殊不知它也揭示出“我”的心痛:漂泊无所的“我”也多么希望留下来啊,留在这春天的江南。更有甚者,“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也暗示“我”诸如柳永词中所云“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掩留”的无奈与后悔之情。

这首诗的第二个台阶是对两岸团聚统一的企盼。有了第一层对盼望亲人归来以及游子渴望回归的理解,我们有理由进一步认为,此诗也是对台湾与大陆之关系的一种隐喻。曲折地表达了台湾人民焦急地期盼回归的情怀。众所周知,郑愁予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了台湾,从此天各一方。“江南”曾经是作者的家,但今天诗人却作为游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将它无限地怀念。以此来分析,“美丽的错误”从而也成了对当初离开大陆去台湾这一历史往事的反思。《错误》中向往回归祖国的情感,如果用闻一多《七子之歌》的一句诗来表达最贴切不过的了――“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诗的第三个台阶是什么呢?同样是对“回归”的一种解读。除了台湾回归祖国,还有一种更加深刻而普遍的“回归”,那便是“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错误》的现代性意味即在于此。何谓现代性?法国哲学家巴朗蒂耶说:“现代性就是运动加上不确定性。”这其实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的。现代性的最大表现我觉得应该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句话:“无家可归是现代世界的命运。”文学中的现代性就是作家对现代人的这种“运动加上不确定性”以及“无家可归”的生存状态的直观表现。一种没有“根”的感觉往往弥漫在作品中,深入读者的骨髓。这样看来,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学寻根不过是现代性在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具体表现而已。那么《错误》是如何表达现代性的呢?首先来看首句中的“江南”二字。我觉得此诗中“江南”二字的重量就如同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正如“丁香”给人一种古典的韵味,“江南”也让人联想到无数的唐诗宋词,那种如诗如画的感觉随即扑面而来。其中最有名的可能要数白居易《忆江南》。某种意义上,“江南”就是美好的家园的象征。而末句中的“过客”就是现代人的代码。一方面,现代人为了生存为了追求不得不四处漂泊身心疲惫不堪;另一方面,曾经的美好家园因为得不到呵护而变得苍凉,毫无生机活力。如此观之,诗中“美丽的错误”就暗示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留驻家园的渴望。最后一句其实是用否定的句子在暗示一种肯定的向往:“我应是归人,而不是过客。”

我们再来回头看看标题,实在是意味深长。如果说,让心爱的人容颜老去枯守家园是个错误,让曾经的家园失去了生命力是个错误,那么忙忙碌碌四处漂泊的现代生活是否也是一个错误?也许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最大的错误。也许此诗真正的现代性就在于对这一现代文明所造成的“美丽的错误”的积极反思。

好像到此为止,我们把这首诗的韵味已经发掘完了,其实还没有。众所周知,郑愁予是一位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现代诗人,他的诗往往古典意蕴与现代情感融为一体,《错误》也不例外。比较此诗中古典与现代的不同表达方式,对于我们充分认识郑愁予诗歌的魅力应该大有裨益。上述解读主要侧重现代意味,那么这首诗的古典意蕴究竟何在呢?单从作者的姓名来看,“郑愁予”三个字可谓一语道破此诗主题,它让我们联想到辛弃疾的词“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一种空廖愁怨的意境旋即产生。而这正是作者在诗中所要表现的情感。

《错误》的古典意境主要还是因为采用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些意象和表达方式:莲花、柳絮、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马蹄等等。首段中的“江南”与“莲”的字眼让人很容易想起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此处,莲叶与鱼之间的自由舞动隐喻着亲人间的和谐与欢乐。而在《错误》中莲花是孤独地开了又落,表明时间的更替、等待的漫长,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次段“柳絮”也是深得古诗滋润。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折柳送别成为风尚。古诗词用柳絮飞舞来写离愁数不胜数。但《错误》却反其道而用之,“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这样写曲折地表达出盼归不归所造成的寂寥,一种忧郁慵懒无助无力的感觉就出来了。末段的“马蹄”更是古诗中表现羁旅情怀的常见意象。兹举三例:“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雁足不来,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徐伸《二郎神》)“飞散后、风流人阻。兰桥约、怅恨路隔。马蹄过、犹嘶旧巷陌。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凝思又把阑干拍。”(周邦彦《浪淘沙慢》)很显然《错误》末段将“马蹄”与现代社会常用词“过客”( 而非古诗中的“客”)并用,既表现了一种古典韵味,又体现了一种现代意味。试想,将“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改成“我隆隆的马达是美丽的错误”是否可行?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诗歌的古典意境就大打折扣。

纵观全诗,我们不能不佩服杨牧对郑愁予的如下评论:“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错误》就是这样一首汲取古典诗词营养,意境婉约情韵悠长,且又充满现代情怀的伟大之诗。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阅读的性别差异 下一篇:欧茨小说中的边缘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