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时间:2022-09-28 07:02:24

语文高效课堂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所长,作为一名成功的语文老师,既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与调整,灵活掌握不同教法,也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使学生对你有一种新鲜感,避免产生麻木的感觉。胡明道老师说:“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而不仅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要:于无疑处设疑,于无趣中引趣,于点拨中探胜,于比较中鉴赏,于揣摩中获知,于辨析中识误,于发散中思维。”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这里举几个例子,以供参考。

1. 专题教学法。这种方法来自于一些教师的探索和自己的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教师的专题教学探究法就特别好。她把一些体裁相同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构思规律、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加以探究和整合,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高度。她教《词五首》时就做出了饶有新意的一次专题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依次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上是按照诗人所处年代排列的,而王老师在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她设定了一个专题——“问君能有几多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围绕“愁”组织理解和初步的欣赏活动。

第一课时,探讨了《望江南》、《武陵春》两首词中两位女子的愁,以“谁的愁更愁”设问,引发学生讨论。其间学生们通过对词句、人物形象、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答案;两者皆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形式不一样,深度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还回忆了很多学过的知识,课堂气氛极其活跃。第二课时,首先依旧是以“谁的愁更愁”设问,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三位男词人的愁,其中对于苏轼含蓄情感的探究最为精彩。随后将两课时探究的内容进行整合,对比探究男女词人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女子的愁绪比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承载女子愁的意象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意象是苍茫边关。学生通过对这个“愁”字的探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的内涵,有了整体的篇章意识。这种专题教学,容量比较大,有助于教师深度开发教材。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可以“同中求异”,发现不同文本的个性特色,也可以“异中求同”,把握文本间的共性规律。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把握文本间的细微差别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细致思考的能力,是一种极值得学习和尝试的好方法。

2. 巧妙提问法。程翔老师认为:“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扭转被动课堂的局面。”在王君老师的一个案例中,她以“望出杜甫的雄豪和沉郁”为专题,紧扣杜甫《望岳》和《春望》的“望”字,以五次提问推进课堂教学进程。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紧扣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四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由此,简化了教学头绪,扩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在荡气回肠之中,在一次次对望的追问中,对诗歌的意境和含义体会得更加深刻。

3. 借助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来激活语文课。音乐、绘画与文学同为艺术,虽然它们的表达形式迥异,但它们对生活的理解却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借助音乐与绘画来调动与激发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比如,课文的朗读就可以相应地借助一些乐曲来呼应,从而更好地感染学生。比如,语文课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就可以通过绘画中的留白加以理解。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充盈神韵,他的画面上没有藻类、沙石、溪涧、水纹,但是只要看到那些虾的姿态,仿佛这一切都有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表达和留白给欣赏者保留的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有了文章写法与绘画技巧的互相解读。提到想象,文与画更是交相辉映,苏轼曾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画家通过画出蝴蝶翩跹于马蹄周围来表现“踏花归来马蹄香”,也有画家通过画和尚山下挑水来体现“深山藏古寺”,可谓妙不可言。

4. 借助对联激活语文课。中国的诗文多,对联也同样不少。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对联搜集、整理,甚至做撰写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对联来引出话题,也可以用对联来推动教学环节,启发深层次的思考。鲁迅先生的《祝福》,写到鲁四老爷书房一副对联时,只有上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下联脱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联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刻画的鲁四老爷其人,补充这个对联。学生们热情高涨,个个摩拳擦掌,屏气凝思。稍后有对:“礼教固守厌弃寡妇”;有对:“诗书饱读性格稳重”……虽然同学们对得百怪千奇,甚至驴头马嘴,但是课堂气氛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分析与思考。最后明示下联:“晶节详明德性坚定”。顺势提问:作者何以故意让其脱落?这与下联的内容有关吗?鲁四老爷“晶节详明”吗?有“品节”吗?“德性坚定”吗?有“德性”吗?鲁四老爷配谈这些吗?这一连珠问题扔给学生,就会“炸”醒了他们,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上一篇:锐捷网络打造国内首个40G云计算校园网 下一篇: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