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合作不教而教 数学课堂简易高效

时间:2022-09-28 05:11:02

探究合作不教而教 数学课堂简易高效

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无不贯穿着共同的思想方法。其中,易经“三原则”(变易、简易和不易)、“三法则”(象、数、理)、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等思想方法在中国数学思想方法里体现的尤为凸显。而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又是一门研究纯粹形式的科学,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学科,同时更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揭示规律的学科,她要求任教者必须具有足够的经验、足够的智慧和驾驭课堂的足够能力,同时还不失课堂艺术性。所以新课标下,探究课程体系、优化课堂结构,探索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达到简易高效、现代化,已成为现在数学课堂课改的核心任务。而如何打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以人为本,做真人教育;如何解放教师、学生,做快乐教育更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初中数学任教者,就高效课堂的做法浅谈以下几点感受与大家共勉。

一、分析低效根源,做好高效准备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和学生均有造成低效的因素,在这里不再详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了解数学发展,认清数学本质

(一)数学是一种普通语言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比起纯逻辑语言来有内涵的丰富性,比起通常语言来有外延的确定性,它不单纯是一种语言,它还是一种精密语言,正因为如此,它常被称为精密科学。数学之所以精密,不但是因为其数量表示,还在于其越来越深入那些以前所无法表示的或非实在的概念,如加速度、瞬时速度、位势等,而一些直观概念,如连续性、对称性、随机性等在数学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另外数学还明确了一些对立的范畴,如局部与整体、连续与离散、确定与偶然等。这些语言越来越深入到科学乃至日常生活之中,使论述确切而精密。

(二)数学是一门普通方法

从古到今,在对许多问题求出解答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创立一些新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来克服一些困难,这些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不仅是数学的领域得到扩大,也是其数学应用顺理成章,从而真正把数学变成普通方法学。

(三)数学是一门普通思想原则

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一般化、不断抽象化,从而形成了自身的普遍思想原则。对称性原则、不变性原则、守恒律三者统一,极值原则或变分原理也是其后许多物理理论的基础。

(四)数学是一种思想工具、理性思维框架

在20世纪之前,科学的支柱主要是理论和实验(包括观察和测量),而数学和计算包括在理论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计算机的发展与计算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计算、理论和实验三者并列为科学的三大支柱。而近年来,由于数学的发展,从数学出发的理论越来越多地成为科学理论取得突破的始作俑者。实际上,数学已成为科学发展的第四根支柱。

三、和谐关系、培养兴趣,挖掘高效动力

(一) 师生关系和谐是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二) 培养兴趣是学习数学最核心的力量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为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给学生提供不教而教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积极探讨,感受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喜悦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进步。

(三)数学应用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原动力

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数学地思考。所以结合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是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这节课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应用是数学永恒的主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原动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学生平时学习数学奠定了认知基础,让学生拥有了学习数学持久的动力。

四、敢于改革、勇于实践,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说句实在话,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在这个程度上说“万法平等”,而一味的模仿别人,却忽略了自己的本质需求,不了解自己的真实定位与问题根源,最后都将是一场空,在这个程度上说是“万法皆空”。所以,在学习了近几年来的教学模式以后,我发现其实老师的“不教而教”才是高效课堂最佳状态。具体做法如下

(一)完全放手、相信孩子,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数学知识比较简单的章节,我们完全应该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去发现,去感悟,从而得到内化,达到高效。例如:绝对值,相反数、科学计数法、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乘方运算、实数的大小比较、实数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及近似数、有效数字等这些简单知识点,完全不需要老师的讲解,课堂上我让孩子自己学习,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总结方法或步骤,程度弱的学生还可以在最后的5---10分钟内进行沟通交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老师只负责倾听、检测效果就好,这样反倒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在作业检测中发现几乎人人过关,人人100分,这是过去课堂上没有出现过的效果。这种“不教而教”的课堂,老师的角色看似“可有可无”,其实老师的任务很重要,那就是观察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倾听孩子的讨论声音,用心记录部分孩子的明显进步,在课堂将要结束前的1---2分钟,作鼓励总结,给孩子下节课的学习积累动力。

(二)动手操作,设置疑问,你会发觉孩子的学习轻松愉悦

我们大家都知道,函数思想是初中教材里重要的一种思想,而很多孩子对函数没有概念,甚至害怕。所以,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动手操作、不教而教的方法,效果真的是很明显。上课前,每个学生都在练习本上画好了四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我让他们分别画出y= 和y=- 的图象;y= 和y=- 的图象,期间老师在黑板上出示板书:(略)

学生通过自己画图,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然后和同桌沟通交流,再次画图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打开课本对照自己的结论,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能做到认真主动、积极参与,没有走神的,没有做小动作的,兴趣盎然,而且在检验效果时,每个学生说的都很准确,掌握的都很好,包括程度弱的学生也有了成就感,课下根本不用布置作业,这种现象学生怎么会有压力、怎么会不喜欢呢?又怎么会不高效呢?

上一篇:《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析中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