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特征及风险传染研究

时间:2022-09-27 10:38:46

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特征及风险传染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中的交易特征,考察了该市场潜在的风险传染对象及传染范围。研究发现,在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中,银行系统除了自身具有风险的相互传染效应之外,还受货币政策以及境外银行同业的影响。银行系统风险对境内其他金融机构具有比较强的溢出效应。最后,就如何提高银行监管效率,减少风险传染损失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风险传染;风险溢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29-03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头寸调剂的场所。由于同业拆借期限短、风险小,很多银行都把短期闲散资金投放于该市场中,在保持流动性的基础上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利息收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自1984年我国建立同业拆借市场以来,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该市场已经成为银行进行日常交易的重要场所,并且交易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逐年提升,各银行与国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也越来越密切。同时,自2000年监管机构允许证券公司参与同业拆借市场以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该领域的交易规模一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交易量的扩大以及交易对象的多元化为银行风险传染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风险及风险传染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系统性金融危机与非系统性金融危机。前者是指可以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甚至经济系统的危机,因此,具有明显的全局性特征。系统性金融危机源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我国来说,银行业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其系统性风险是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风险传染方式主要有直接风险传染和间接风险传染两种类型,其中直接风险传染是指风险主要通过银行间由于业务关系形成的信用网络进行传染。直接风险传染的主要渠道之一即为银行间市场渠道。

银行在日常交易中会形成复杂的债务债权关系,而这些借贷关系一般既无担保也无抵押,是一种完全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交易。银行间的这种关联方式使得局部风险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并迅速传染到整个银行系统。一家银行的风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其他银行。一是对债权银行的影响。如果某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可能造成其债权银行的流动性困难,甚至偿付性困难。二是对其他债务银行的影响。如果某银行是其他银行的潜在资金供给方,那么,该银行的失败可能减少资金需求银行的资金融通渠道,导致该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银行风险的传染路径及传染范围由三个因素决定:银行间市场债务债权网络结构、银行持有的流动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第一个因素决定了银行风险传染路径,而后两个因素决定了各家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二、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特征及风险传染

2008年底,我国银行体系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众多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构成。各家银行同业拆借交易情况主要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拆放资金、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拆入资金四项科目中。每个科目按照交易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境内同业、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同业三个子科目。根据各家银行机构信息披露状况,本文选取50家代表性银行并分析其2007年和2008年银行间市场交易情况。50家银行包括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共17家)、26家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7家农村商业银行。这些银行机构资产总额占我国银行系统资产总额的80%,因此,可以大体反映出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的特征。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存在以下特点:

1.货币政策与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与2007年相比,2008年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资金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明显上升,但供需差额呈扩大趋势。2008年,两类银行是银行间市场的主要资金需求方。从资金来源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银行同业资金净融入为9 269亿元,比2007年增加6 478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净融入5 920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 349亿元。在17家银行中,只有3家是资金净拆出。银行同业资金的主要供给方为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城信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而在2007年,两类银行的同业资金净融入分别为2 267亿元和524亿元,有5家股份制银行是资金的供给方。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银行业的资产扩张。银行间市场交易量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原因之二在于货币政策的影响。2007年和2008年后半年,央行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银行同业拆借的资金需求和供给在规模上存在明显差别。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展压力较大、物价涨幅上升的情况,央行进一步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该政策的引导下,货币市场利率较高,而且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初,央行仍然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年终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重点和力度,特别是9月份以后根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受宽松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在第三季度基本保持平稳,而在第四季度明显下降。利率的波动对货币市场交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2007年相比,银行间市场拆借成交量明显放大。同业拆借日均成交600亿元,同比增长40.2%。

2.银行规模与交易对象的多样性。银行资产规模对银行同业拆借对象选取以及交易金额的影响很大。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与其他银行同业存在信用关系,因此银行是该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减小,银行其他交易对手会越来越少,交易金额也会减少。

首先,从各银行资产方交易情况来看,2008年银行与其他主要交易对手的交易额比2007年有明显增长。随着资产规模的缩小,交易对象会越来越单一。除境内银行同业外,大部分银行都与境外同业存在存放及拆放交易。其中,交易金额占比较大的银行包括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浙商银行,与此同时,这些银行的负债方则主要为境内金融机构,因而银行外币资产持有量十分明显。银行外汇资产和负债的币种头寸、外汇资金来源以及资金运用期限错配都会导致汇率风险。当汇率发生变动时,外汇敞口将影响到银行价值。因此,这些银行不仅容易受到境内同业的影响,境外银行同业的破产清算或者汇率的剧烈波动,也会对其资产带来损失,甚至有可能造成银行的偿付性困难。

其次,从银行负债方交易的情况来看,2008年银行负债方交易额的增长十分剧烈,其中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减小,银行的交易金额也会减少,交易对象会越来越单一。除银行同业外,银行的交易对象主要是境内其他金融机构,而且交易量十分庞大。部分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融入额已经远远超过银行同业。这些银行主要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交易对象只限于境内同业,这个特征在城市商业银行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对于那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交易密切的银行来说,其风险更容易扩散到其他金融组织中,从而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波动。

三、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风险传染控制

(一)同业拆借市场政策风险监管

政策风险是一种系统性风险。对于银行间市场来说,货币政策的制定对其交易规模以及各银行的资金供给和需求都有显著的影响。在2008年,随着资产规模的降低,银行的同业拆借头寸由净融入逐渐过渡到净融出。这说明货币政策对不同类别的银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其经营范围广和业务的多样化,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满足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对于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银行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受经营范围的限制,因而不会产生大额的资金需求。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大型银行的影响可能要大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扩大大型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缺口,进而造成这类银行过度负债,增加整个系统的违约风险。因此,在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应对大型银行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进行进一步监控。

(二)商业银行同业拆借汇率风险管理

银行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找到合适的风险识别分析方法。早期的分析工具是缺口分析,即将汇率敏感性资产减去汇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就得到该币种的“缺口”。这种计算方法只考虑重新定价风险,而没有对汇率波动幅度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目前,比较实用的方法包括在险价值(VaR)、压力测试及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衡量汇率风险对银行可能造成的威胁。对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存在的外汇敞口所导致的汇率风险,可以通过资产负债配对进行有效管理。在尽可能对外币资产负债的币种、期限和金额进行匹配的同时,可以选择远期、掉期、期权等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

资本金作为最终偿付手段,其价值的稳定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大小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健性起重要作用。银行的资本金由外币和本币两部分组成。在一般情况下,本币资本应该占主导地位。而在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特殊时期,境内银行的外币资本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的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国家外汇注资以及海外上市使其持有大量外汇资本。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资本金的缩水不仅会减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而且会影响银行价值,加大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对于资本金存在的汇率风险,银行可以利用两种方法进行规避,一是银行可以通过将外币资本结汇直接降低外币资本金的比例,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外币资本进行投资,获取收益弥补汇率损失。

(三)对交易额及交易对象的监管

鉴于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监管机构在对银行监管时需要对不同类别银行区别对待,分清风险的不同传染源以及银行风险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范围。例如,对于2008年底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资产方交易情况,按照与境外银行交易额占比的不同,可以将银行分为三类:第一类交易占比在50%以上,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第二类交易占比介于30%―50%之间,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浙商银行;第三类交易占比低于30%,包括其他所有银行。对于前两类银行,监管机构不仅需要关注境内其他银行破产对该类银行造成的影响,还要关注境外银行作为风险传染源的可能性。为了明确各家银行可能的危机传染源,监管机构可以要求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具体交易对象及相关的交易额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例如,银行需要分别公布交易金额在前十位的境内和境外银行同业的名称、分支机构及交易头寸。

对于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负债方交易情况,按照与境内其他金融机构交易额占比的不同,可以将银行分为两类:第一类交易占比60%左右,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类交易占比低于60%,包括其他所有银行。对于监管机构来说,由于第一类银行出现问题能够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造成更广泛的影响,因此,应更加关注该类银行在宏观经济风险发生负面冲击时的偿付能力,同时关注该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交易的详细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各银行作为危机传染源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在信息披露方面,监管机构可以要求各银行分别公布交易额在前十位的境内银行同业和前二十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名称、分支机构及交易头寸。同时,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又分为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因此,还要对各个领域的交易情况做更加详细的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 Douglas W. Diamond and Philip H. Dybvig. 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 vol. 91: 401-419.

[2] Frankin Allen and Dougles Gale. Financial Contag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 vol. 108: 1-33.

[3] Helmut Elsinger and Alfred Lehar. Risk Assessment for Banking Systems [R]. 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 Working Paper,2003, no.2003-01.

[4] 马君潞,范小云,曹元涛. 中国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的风险估测及其系统性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7,(1).

上一篇:“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新理财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