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和德语时态结构及应用对比

时间:2022-09-27 04:22:45

英语和德语时态结构及应用对比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英德语中时态的结构和应用进行对比,帮助语言学习者了解英德语时态的异同点,从而促进语言学习的正迁移。

关键词:英语德语时态

德语与英语的亲缘关系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语言学习的迁移现象。鉴于学生对两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助力或阻力,若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整理,使学生清楚辨认其异同点,便可产生学习正迁移并促进两门语言的学习。

以下便是以英语和德语的时态为例,对比分析其构成及应用的异同点。

首先,两种语言中的时态分类不同。语言中的时态均由其表达的形态和时间交叉构成的。英语时态的形态分为: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和完成进行时,德语只有一般时和完成时;就时间表达而言,英语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以及过去将来时四个时间,而德语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如此,形态与时间进行交叉,英语中产生16种时态,而经常使用的时态只有8种。德语则比较简单,共有6种时态,其中常用的只有4种。

鉴于英语与德语重合的时态只有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时、将来完成时这六种,以下便只对它们的句式结构应用进行比较。

一、一般时

英语和德语的一般时句式结构上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表达中,英语和德语的陈述句都是在表示实际意义的动词上进行直接变位,即在动词上加对应的词尾。在一般现在时中,他们都具有对应的动词人称形式变位。英语较为简单分为两种人称形式变位:针对第三人称单数的人称变位,要在不定式上加词尾一s或者IeS;针对其他人称的变位则不加任何词尾。而德语现在式变化相对复杂。其分为五种人称形式:分别针对ich,du,er/sie/es,wir/sie/Sie,ihr人称的这五类词尾变化。在一般过去时中,英语只有一种动词词尾变化,即加-(e)d;而德语依旧有四中词尾,分别是-(e)te(ich/er/sie/es人称形式)、-(e)test(du人称形式)、-(e)tet(ihr人称形式)、-(e)ten(Wir/sie/Sie人称形式)。由此可见,英语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陈述句表达要比德语的简单很多。

在一般现在时的否定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特殊疑问句中,英语需要借助时态助动词do、does、di(睐完成。如,She doesn’t love the Kids或Where did you go。而德语不需要借助助动词,直接在句中加否定词或改变句子语序(即动词位置)来完成否定和提问。例如,Er geht nicht zur Schule.Gehst du zur Schnle?

英德中都借助时态助动词来表达一般将来时,英语中用will+Inf.(动词原形)而德语中用werden+Inf.(动词原形)。其结构极其相似。

一般时的应用在英德中基本一致。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一般将来时表示将来会发生的事情或者猜测、推测:而一般现在时可以表达现在发生的事情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

二、完成时

英德中的完成时结构非常相像,大多都是由时态助动词have/haben+实义动词过去分词(亦称第二分词)构成的,其中have和haben在作为实义动词时都可以表达拥有的意义。不同的是,在德语中有一类表示方向性或是体现状态改变的动词,其在构成完成时的时候要用时态助动词sein与动词第二分词完成结构,如,Ich bin in die Stadt gegangen.而英语中完成时只有一个时态助动词have。将来完成时在德语和英语中都比较少用,在此不再做比较。

在应用中,英语的完成时表现为相对时态性,而德语的完成时具有绝对时态和相对时态两种用法。所谓相对时态,是指此时态不能单独使用,其必须参照另一个时态来表意。例如,现在完成时表示事件发生在过去,一直持续至今,在现在有了结果或对现在产生影响。其所参照的时态是现在时,所以现在完成时一定会搭配表示现在时间的时态一起使用,很少单独使用,例如:I have done the work,when he gets there。同理,过去完成时也要以过去性的时态为参照,而不能单独使用,又如:Since he had left home,he was sad。英语中的完成时只有这一种用法,即相对时态,而德语中的完成时除了这种用法外还可用作绝对时态,即现在完成时可以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现在完成时很多时候相当于一般过去时,例如,Er hat die Aufgabe gemacht,这句话等同于Er machte die Aufgabe。这是英语的完成时没有的用法。

综上所述,英语的时态结构要比德语的多。但就时态句式结构而言,英语的词形变化不及德语的多样复杂。但在两种语言内部依旧有着非常多的相似性,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彼此影响和借鉴。

上一篇:新时期下如何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更好地发展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