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领导传销罪的解读

时间:2022-09-27 11:19:47

组织\领导传销罪的解读

摘要:《刑法修正案(七)》新增设了组织、领导传销罪,而如何正确适用法律的规定,不仅仅是司法实践问题,更有必要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必要的解读。本文对组织、领导传销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主体范围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扩大组织、领导传销罪主体范围的必要性,应将传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入罪处罚,并确立了积极参加者的认定标准。

关键词:组织、领导传销罪 犯罪主体 积极参加者

近年来,我国传销活动猖獗,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以前司法机关在处理传销犯罪时,都是以非法经营罪或诈骗罪、集资诈骗罪等罪名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造成同一犯罪行为罪名适用的混乱。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将组织、领导传销的行为纳入了刑法规制的范畴,"组织、领导传销罪"成为独立罪名,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往对传销行为定罪难的困境,加大了对传销行为的刑事制裁和打击力度,能更好地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但该罪名及条文的适用还存在诸多争议,需进一步予以明确。

一、罪与非罪的区别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组织、领导传销罪的成立没有关于犯罪情节的特别要求,但并不是所有传销行为都构成犯罪。组织、领导传销罪是行为犯,原则上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组织、领导传销的行为即可构成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不认为犯罪。国务院《禁止传销条例》中规定了传销活动参加者的行政责任,在具体界定罪与非罪时,可根据该条例以行政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实务中区分组织、领导传销罪的罪与非罪,还应理解传销与直销的区别:

(一)是否收取入门费

传销组织会诱骗或者强制传销活动参加者缴纳各种名目的入门费,少则几百元多则数万元,或采取其它灵活变通的方式要求参加者缴纳入门费,如购买产品或服务,即要求传销活动的参加者认购一定数量的价格明显高于实际价值的伪劣商品,以取得加入传销活组织的资格,从而变相获取传销活动参加者缴纳的人头费。而正规直销公司不会采用诱骗或强迫方式要求参加者缴纳入门费也不需要认购任何产品便可取得任职资格,不会收取任何的准入费用。

(二)有无优质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传销组织所销售的产品一般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产品或是质量低劣的假冒伪劣商品,其产品也不会在市场中真正流通或者销售,只是欺骗消费者的道具。传销活动的组织、领导者的收入完全来自传销活动参加者缴纳的人头费或其他方式变相缴纳的费用。因商品并未实际流通,传销活动的组织、领导者利用传销活动中后参加者所缴纳的入门费支付传销活动中先参加者的报酬来维持传销组织的运作。而直销的成功运营必须具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取得消费者的青睐,有无优质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是直销与传销在本质上最重要的区别。

(三)有无店铺进行经营

传销活动是一种无店铺经营的状态,因为要租赁店铺就会加大传销活动组织的开支,导致传销活动组织的运转更加困难。而现在我国正规的直销公司都普遍采取了开设店铺经营的方式,有了合适的店铺,再招聘直销业务员进行销售,从这一点上来说,有无店铺进行经营是直销与传销在形式上的重要差别。

(四)有无"金字塔"式销售结构

以"拉人头"来实现收益的传销组织,在销售结构上呈现为"金字塔"式,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次,此种销售结构先加入者资历最老,最新加入者资历最低,并层层剥削新加入者的入门费。先参加者从发展下线成员所缴纳的入门费中获取收益,且收益数额由其加入的先后顺序决定,其后果是先加入者永远领先于后加入者。而正规直销公司以销售业绩为依据,参加者在收益上表现为"多销多得"。

(五)是否存在精神和人身控制等违法行为

传销组织通过一系列理论培训和"洗脑"活动甚至人身控制等手段对参加者进行控制,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进行诱惑,大肆渲染传销前景,迷惑成员,使加入者丧失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往往梦想不劳而获。传销活动的组织、领导者、积极分子还会诱骗、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其他成员,为防止传销活动的参加人员逃跑,甚至采用非法拘禁、限制人身自由、暴力殴打等手段进行人身控制。正规直销公司不存在上述违法行为,公司职员可自由流动。

二、组织、领导传销罪的主体范围

(一)积极参加者入罪必要性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的相关规定以及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规定: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对组织者、领导者,应予立案追诉。据上述规定,本罪处罚主体限于传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且有组织领导人数和层级的限制,对积极参加传销组织、积极实施传销行为者未予入罪。但在实际传销活动中,正是那些发展下线人数较多、领取奖金金额较高、屡次被执法机关查获却仍继续从事传销、采用介绍、诱骗、胁迫等不法手段发展下线的积极参加者对传销组织的运作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些积极参加者的"优秀表现"使得成千上万的人陷入传销泥潭不能自拔,其社会危害性毋庸讳言,将积极参加者予以刑法规制实属必要。

(二)积极参加者之刑法释义

刑事法律规定的组织行为包括组织"犯罪集团"(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等)和组织"犯罪活动"(组织罪、组织卖血罪等),即刑法规定的犯罪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既可以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也可以是某项犯罪活动中起组织、领导、策划、指挥作用的人,以及积极参加者。由于传销犯罪的特殊性在于开展传销活动、实施传销行为与发展下线人员、壮大传销组织相统一,因此,在传销组织成立后积极参与其中,并在传销活动中起到组织、领导、策划、指挥作用的,也可以成为传销活动的组织、领导者,即传销犯罪的组织、领导者既包括处于传销组织较高层级的核心人物,也包括处于较低层级的组织者。

(三)积极参加者之认定标准

如何认定较低层次的组织者,笔者建议采用数额犯的立法模式,以收取会员入门费总额较大或者发展下线人数较多为标准。其中,收取会员入门费总额较大的标准可以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考量犯罪集团全部传销人员所缴纳的入门费的总和进行合理的比例限定。而发展下线人数较多可以以独立发展下线三人以上且下线总人数九人以上为标准。刑法中关于组织某种犯罪活动的规定,一般都为三人以上,如组织卖血罪、组织罪等,组织对象都为三人以上。在传销活动中,独立发展下线三人以上者具有主观恶性,已不再是单纯的传销受害者,其发展下线总人数九人以上,具有客观危害后果,为将传销活动控制在萌芽状态,应将独立发展下线三人以上且下线总人数九人以上的积极参加者列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犯罪主体中来。当然,将上述积极参加者列入组织、领导传销的犯罪主体中来,并不意味着只要独立发展下线三人以上且下线总人数九人以上就一定构成本罪。在罪与非罪的界限上,应以实施行为的情节是否严重作为考量的依据,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应依据刑法第十三条但书的规定,不认为是犯罪。在实施行为的情节上主要考量发展下线的手段、获取入门费的数额、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的数额、退赔财产的情况等。

作者简介:吴君毅,女,福建晋江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上一篇:推行军人营养配餐 提高部队伙食质量 下一篇:试论异议股东的回购请求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