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育行为的探讨

时间:2022-09-26 03:34:41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育行为的探讨

【摘要】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通过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平衡肌肉(肌力)、改善身体姿态、改善体形、保持关节良好功能,而且可以提升日常身体活动能力、提升体适能水平及运动表现。本文通过对青少年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青少年体育行为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和家庭体育氛围、校园体育文化、社会体育环境等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要改善青少年体育行为需要综合改善各方面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1、前言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教育教学从增强学生体质逐渐转变为注重改善学生体育行为。对于处在身体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其体育行为对其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体育行为不但有助于改善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的体质水平是一个民族素质水平的象征和标志。然而,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无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状无疑是令大家担忧的。尽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学校体育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仍然没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体育行为没有得到改善,还没有体育锻炼意识,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通过改善这些影响因素来影响青少年体育行为,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2、青少年体育行为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青少年由于正处在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其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不仅取决于均衡的营养,而且还依赖于全面的身体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中小学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体育锻炼是影响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而积极的因素。体育锻炼一旦成为一种主体行为,则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广义的体育行为包括与体育发生联系的一切行为活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体育运动、体育锻炼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狭义的体育行为专指体育体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本文探讨青少年体育行为主要从狭义体育行为进行研究,探讨青少年体育行为与身体素质的关系,分析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体育行为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通过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平衡肌肉(肌力)、改善身体姿态、改善体形、保持关节良好功能、提升日常身体活动能力、提升体适能水平及运动表现,而且有助于改善血液成份、提升免疫能力、稳定及改善血压、帮助控制及稳定血糖、改善睡眠、预防冠状动脉、呼吸、及代谢系统疾病,降低癌症的发生几率。体育运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降低运动伤害发生几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达到及保持适宜体重,帮助达到及保持适宜身体成份,预防肌肉衰退及劳损,预防骨质疏松,减缓骨骼老化,改善焦虑、忧郁,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

3、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并在不断的学习和模仿,因而青少年身边人的体育行为往往会对青少年体育行为产生直接而深入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体育兴趣、自我效能感、期望价值等个体内在因素和家庭体育氛围、校园体育文化、社会体育环境等外在因素,这些因素都对青少年体育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个体内在因素来看,体育行为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它首先受行为个体生理、心理特点的制约。运动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最基本、最外显的生物学特征,人体的运动本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人们在从事体育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有外显可见的运动行为,而且充满着内隐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审美情趣、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体育运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基础上的生理机制的制约,但体育运动作为后天的一种积极的影响手段,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生理机能得到改善,使身体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从外在影响因素来看,家庭体育氛围、校园体育文化、社会体育环境对青少年体育行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从体育行为的社会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等多维特征来看,体育行为不是与他人无关的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人们对包括他人体育行为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相关刺激的行为反应。这种行为反应又构成了环境中的体育刺激源,对周围的其他个体和群体又会发生影响作用。体育行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主动性,还具有互动性。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模仿、感染、从众等社会心理互动。少年儿童通过参与体育游戏和比赛,不仅可以学习到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而且能在遵守游戏和比赛规则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意识和规范意识,不仅可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竞争、进取、拼博精神,而且可以培养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品质。

4、青少年体育行为的改善策略

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改善青少年体育行为既需要从外在影响因素入手,又要加大对内在影响因素的优化。学校教育方面,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为体育老师们的体育教学做好有力的保障,为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提供必须设施设备。从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同时提供提高体育师资的水平的渠道和支持,让学历相对较低的老师到专门的进修学校进修,并定期开展体育教师的教研工作,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上,要多钻研教材教法,结合本地本校的特色,除了常采用的跳绳、跑步、球类运动等以外,还可把受当地人民喜欢的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引进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体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和习惯。

家庭教育方面,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各个家庭对体育锻炼的观点大相径庭。因此家长在重视其它学科的同时,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健康观,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很重要,但身体好是其它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基本,基本的东西没有了,其它的成绩再好也无济于事。这样,从家庭教育的方面保证学生获得进行身体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社会环境方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从1995年以来开始实施,目的就是要在社会环境中营造一个全民健身的社会大环境。目前成人健身很红火,而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反而较少,因此应从政府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调控,加强青少年儿童的锻炼氛围的营造,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空间,从社区到社会健身都应有青少年儿童锻炼的一席之地。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5、结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成长阶段的个体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学生身边、与学生接触频繁,同时又是学生敬佩的对象,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最直接、也最深刻。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是单靠某一方面力量来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学校体育教育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配合,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意识,全面改善学生体育行为,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上一篇: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下一篇:初中班主任管理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