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9-26 02:48:55

历史教学与素质的培养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明鉴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历史的课堂教学。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一地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而要注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所谓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的精神境界、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在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工作、劳动和社会实践工作、各种教学,而这一系列活动中,各种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而人的素质这三个方面都和历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更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培养呢?

首先是结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境界主要是指道德水平方面,而这可以从历史上找到借鉴和吸收营养。

第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论理道德水平。历史知识有着丰富的做人道理,像论理道德中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何其丰富。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诗人屈原,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希望祖国革新图强,但遭到当权大贵族的排挤,满腔的救国热情却不能为国尽力,最后怀着绝望的心情投江自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将领文天祥,宁做宋朝鬼,不做元朝臣,至死不渝,表达了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最后慷慨就义,其正气冲霄汉,震山河,万古留青;“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的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表现出抵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以及为国捐躯的高风亮节;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丰富伦理的道德观,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辈享受不尽的财富。

伦理道德应该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忽视了这一方面的教育,就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培养,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给社会带来害处。

第二,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革命的责任感。

悠久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历史教学,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如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凭借灵巧的双手创造无数的世界奇迹,无数的世界之最。中国的都城是东方文化中心。我国古代的科技文明,更是发达。像让西方震惊的四大发明;三国时期祖冲之,在世界上首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元朝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明末清初的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被翻译成几国文字。另外,“张骞通西域、玄奘的西游、鉴真的东渡、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勇敢的见证和中外关系史上的壮举。这些优秀的遗产,直到今天还为世界人民叹为观之,作为我们的学生一定无比骄傲和自豪。通过古代的优秀文化启发他们发奋图强,使祖国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加灿烂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结合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的提高应主要是来自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但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是来自学校的教育。学校是一个全方位提高学生德、智、体的摇篮,并且每一个学科对学生的培养都有其不可缺少的功能,历史科更是如此。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提高中学生文化修养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历史知识是昨天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没有昨天的文化,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只有掌握好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今天。

第二,学习历史基础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创造过世界奇迹。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夜郎自大的统治者使我们丧失了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机遇,中国落伍了,民族素质的提高没有跟上世界潮流。步入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中,历史又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近代的中国我们已错过了一次,今天我们要谨记历史教训,抓住机遇,不忘先辈的重托,努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让中国的传统文明更加辉煌,历史更加充实。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再次,结合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工作能力,包括范围较大。如解决问题,制定计划,采取措施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上述能力都是要动脑筋、想办法。其实,这些都与我们的历史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历史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课。

第一,改变观念。

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在他们看来,只有数学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历史是不要动脑筋的。加上初中升学考试时比分占得少,以至使一部分老师和大部分学生深信历史是“副课”的偏见。其实这就大大抹杀了历史科的能力培养的功能。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是教师更新一个观念。“历史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并且告诉学生让他们真正懂得历史是一门思想很强的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功能。

第二,让学生理解历史科的思维特点。

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通过大量的历史现象得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比如,讲述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扩张和掠夺,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文艺复兴运动等重大事件,教师不能把它们当做孤立的事件讲述,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成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殖民扩张和掠夺,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特别是天主教会的严重阻碍,于是发生了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等反封建斗争;而文艺复兴运动则是这种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历史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比如近代抗日战争时期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通过对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出二者之间是同一时间的历史事件,它们有相同的敌人,相同的目的和任务。区别在于二者领导阶级不同,发动抗战力量不同,结果不同。

只有这样让学生理解历史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训练。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来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

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必然性和偶然性、前进和曲折等,并且在历史教学中能经常运用这些观点来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的本质,使学生对这些观点能够潜移默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能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观点,也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捷径。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将来参加工作的办事能力也就很强。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很好地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当今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世界之竞争就是人才之竞争,人才之竞争就是素质竞争。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使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社会意义。

收稿日期:2013-08-07

上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下一篇:浅谈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