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拓展

时间:2022-09-26 12:42:58

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拓展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法为框架,隐喻理论为指导,对英语动词过去时的用法进行了研究,发现英语动词过去时的意义存在着从时间域向真值域和心理域的拓展、衍生,而意义的拓展是通过以距离性意象图式为基础的隐喻映射完成的。距离性是英语动词过去时的基本特征。因此,英语动词过去时亦可以定义为距离性时态:它总是表示事件/ 状态与参照点之间存在于或时间域或真值域或心理域的某种距离。

关键词:过去时;隐喻拓展;距离性,;距离性意象图式

一、 问题的提出

现代英语语法研究者大都认同双时态论,即认为英语只有两种时态――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这是一大进步,因为这样便把时态和体态(表示动作或过程的状态的动词形式)区分了开来,这种区分有利于语言的教学和运用。但是,目前对于时态的定义缺乏统一性:一方面认为时态是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形式。而另一方面在列举时态的种种用法时,却又出现了现在时A表示不受时间限制的客观存在,B……,C……,D……,E表示过去时间,F表示将来时间;一般过去时主要用以表示过去时间,但也可以表示现在和将来时间的混乱局面。这种矛盾的解释,使得教和学英语的人都深感困惑。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的语法研究者都在尝试解决这一难题。1964年,Joos提出“……过去时的非真实性用法与过去时表过去时间的用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表示时间或者真实性方面的距离(remoteness)”。Palmer赞成Joos的提法:“这个想法有点吸引力,因为这样,过去时便可以被看作只有一种用法(因为时态序列也显然可以简单地用时间和时间移位加以解释)”。这种观点新鲜、独到,但却不能解释“Did you want me now?”中的过去时。易仲良丰富了他们的观点,在他们的基础上增加了“在心理方面的距离”以解释此类例句中的过去时。他说:“过去时的实质是距离性,即:过去时总是表示事件/状态与说话时刻的某种距离性关系:或表示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或真实性方面的距离,或心理方面的距离”。本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思想的启发。但Joos和易仲良都把现在时刻作为他们唯一的参照点,笔者认为这制约了他们的解释力。

二、 英语动词过去时的原始意义

1.英语动词过去时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

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抽象的目标域,这是隐喻的主要作用,而映射使得这种跨域理解成为可能。几乎在所有的语言中,时间概念都是由表示空间概念的术语来表达的,这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过程,即时间概念体系的形成是由空间概念体系通过跨域映射而实现的。空间概念体系的形成要比语言早得多。如果空间和时间都被想象成一根轴线,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则非常明显,它们的指示语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下面分别以图示加以说明。

图1中的 S代表空间轴;A表示空间原点,即目前所处位置;A’表示A右侧的任一位置;A”表示A左侧的任一位置。图2中的T代表时间轴;B表示时间原点,即目前所处时间;B’表示B右侧的任一位置;B”表示B左侧的任一位置。

图1与图2显示了人类通过空间认知时间的过程,这种认知过程是通过源域(空间概念)向目标域(时间概念)的跨域映射实现的。而跨域映射所依赖的基础是它们之间共同的意象图式。若把图1和图2加上方向,则得到图3和图4。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空间概念系统中的距离和方向与时间概念系统中的延续和序列在内部结构上是一致的。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空间概念系统被映射到了综合性语言的时态概念领域。英语动词的“时”最初是“时间”在英语动词语法标记式上的体现――据说“tense”来源于拉丁语的“tempus”,意即“时间”。因此,英语动词的“时”跟“方位”一样,也是一种指示范畴(a deictic category)。见图5。

图5中的T’代表时态,C代表现在时,C”代表过去时,C’代表将来时。

很显然,图5、图4、图3在内部结构上是一致的。图3、图4和图5提供了人类从空间概念出发,通过跨域映射的隐喻性思维,认知时间概念进而深入到时态概念的过程。然而,英语从一开始便没有将来时态这一动词时态标记式,将来时间发生的动作/状态由现在时加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表达。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限于篇幅,有关现在时及将来时间的动作/状态如何表达及为何如此表达,将另文探讨。

2.英语动词过去时的时间意义

英语中的“past tense”来源于拉丁语的“preterit”,意即“过去”。Leech把过去时定义为“发生在现在时刻以前”的“事件”。Palmer也认为“时态的最主要功能是区分过去和现在时间”并且过去时不包含现在时刻。

图6为理论上的时态在时间域的意象图式。由于英语动词没有将来时态标记式,因此,时态领域的时态意象图式可以由图7显示。

图7中的T表示时间轴,D(B/C)代表现在时间的现在时,D”(B”/C”)代表过去时间的过去时。带箭头的虚线表示D”与D之间的距离,即:过去时可以用来表示发生在时间轴上逆时针方向距离B(参照时点)的任何时点上的动作/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英语动词过去时在时间域的参照时点并非等同于现在时刻。

例句(1):My wife will be sorry that she missed seeing you this evening.

Quirk等人把例(1)中的“missed”称为“间接引语”中的特殊情况;Palmer则对此避而不谈;易仲良提出用“‘说话时刻’的移位性”加以解释。例(1)中的“missed”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关注和讨论,是因为人们把它的参照时点设为现在时刻,并且认定其发生时间是在将来。笔者却认为此句中“will be sorry”的参照时点才应该是现在时刻(这一点笔者将另文探讨),“missed”的参照时点应该是“be sorry”,亦即“missed”发生在“be sorry”之前。因此,此例中的“-ed”表示的仍为时间域的距离性意义。时间领域的距离性意义是英语动词过去时的最主要、最原始用法,其意象图式表现为图7。

图7所示的意象图式是以人类对空间关系的认知为基础的,本文设定此意象图式为人类对过去时态的最早认知意象图式。因此,过去时可以被看作是两点间的空间关系向两点间的时间关系映射的结果。空间关系意象图式是过去时的起源,而过去时在时间域的用法,即:过去时表示动作/状态与参照时点之间逆时针方向的距离,则是过去时的原始意义或基本意义。本文的后续研究以此为基础。

三、 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机制

有关多义词的研究表明隐喻是词义扩展的主要原因。而多义现象并不只存在于词汇层面,语言结构的其它范畴,诸如词法范畴的数与格,形态句法范畴的时与体,句法范畴的句子类别等等,都体现出相关意义集群。笔者认为隐喻在这些范畴的意义构建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英语动词过去时态标记式正是通过隐喻扩展了它在其它领域的意义。

1.英语动词过去时向真值域的意义延伸

当所谈话题的真实性受到怀疑时,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过去时。

例句(2):It’s time we all took a rest.

例句(3):If you really worked hard, you would soon get promoted.

例句(4):wish I had a memory like yours.

例句(5):If I were/was rich, I would buy you anything you wanted.

例句(6):I wish the journey were/was over.

传统上,这些句子都被称作虚拟语气,因为这些例句中的-ed有悖于过去时表过去时间的基本用法,它们不是表现在时间就是表将来时间。

笔者以为上述各例中的过去时实乃过去时的隐喻用法。因为它们与过去时的正常用法(即过去时表过去时间)有着相同的特征,即:动词过去时所描述的事件/状态与参照点之间存在距离。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参照点是事实,或真实性,而非现在时刻。因此,这些例句中“-ed”所示的距离是与现实的距离,而非与现时的距离。图8展示了英语动词过去时在真值域的意象图式。

真值域图中R代表真值轴,E代表真实(或现实),E”非真实(或非现实)。带箭头的虚线代表E”和E之间的距离,即:过去时可以用来表示真值轴上除E(真实/现实)点之外的任何一点上发生的事件/状态。因此,例(3)“If you really worked hard, …”意思是“你工作不努力”;例(4)“I wish I had a memory like yours”含义是“我没你这么好的记性”……至于例(2),我们将留待后面讨论。

把图7和图8放在一起比较,发现现在时间/现在时态正好与真实性/现在时态相对应,即D(B/C)对应G(E/C);过去时间/过去时态与非真实性/过去时态相对应,即 D”(B”/C”)对应G”(E”/C”);D与D”之间代表时间距离的连续统与G和G”之间代表真值距离的连续统相对应。它们之间潜在的相似性显现出过去时在真值域中获得其意义的过程。因此,例(3)至例(6)中的过去时实际上是过去时态向直值域的隐喻拓展。

Lakoff在他的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当代隐喻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条“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假设。该假设认为“隐喻映射以一种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相一致的方法保留了源域的认知类型,”。 也就是说,“恒定原则”允许从源域和目标域中挑选出部分的概念因素并融合成为对目标域的不同方面进行推理的特征,该原则还保证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固定对应并保留它们的认知类型。

概念隐喻理论还认为隐喻意义的创立是由源域向目标域单向映射而成的。Grady认为映射“与我们大脑中长期记忆所储存的知识结构有关,该知识结构告诉我们两个领域的元素是如何互相配对的”。图9-1为意义构建图,9-2为过去时从时间域向真值域映射的跨域映射图。

基于距离性意象图式,过去时在时间域的特征被映射到真值域,表与真实性之间的距离。如此,过去时的隐

喻意义:“-ed”代表非真实或不可及,在时间域(源域)和真值域(目标域)的交互作用下得以创建。所谓的“假设性过去时”其实是原始意义的变异,而非过去时正常用法的例外,因为这些用法都可以统一在过去时的统一意义框架之下――距离性意义。所不同的是,真值域的距离参照点不再是现在时点,而是真值条件。

以例(4)“I wish I had a memory like yours.” 为例,原来用于表示时间距离的“had”在这里用来表示真实性方面的距离,暗示着这个愿望是不可及的。“had”的出现诱发了非事实意象的形成。因此,当受话者遇到过去时的这种“非正常”用法时,他们意识到说话人事实上要表达一个非事实的愿望。

同样的情形发生于条件句中。条件句中的过去时提醒读者/听者:从句中所描绘的条件是非真实的。这样条件句中的过去时标志着远离真实世界,表达一种非事实条件。因此,这种情形下的过去时标志着远离命题的真实性。另一种过去时同样值得关注。见例(7)。

例句(7):In the year A.D.2201,the interplanetary transit vehicle ZenoⅦ made a routine journey to the moon with thirty people on board.

Leech声称这是“过去时在记叙文中的惯常用法,虽然所叙述的事件被认为是在将来发生,比如在科幻小说中”。但是如何解释“在另外一些叙述情景中,惯常使用的是现在时而非过去时”呢?

笔者认为例(7)中的过去时与真值域中的过去时的用法是一致的。“made”的使用暗示了叙述者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性的否定态度。也就是说,写这句话的人并不真的认为他所描述的事情在将来会变成现实。“-ed”形式完全适合科幻小说,因为科幻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

通过上述讨论,本文得出结论:在所谓的“假设性过去时”或“were型虚拟语气”中的过去时实际上保持了它一贯的意义――距离性意义。距离性意义从时间域被映射到了真值域,由此过去时获得了它的非真实性意义。在映射过程中,原型意义没有被改变,意象图式在隐喻拓展过程中也没有改变。

2. 英语动词过去时向心理域的意义延伸

日常谈话中经常会出现另一种过去时,它既不表示过去时间也不表示非真实性。如:

例句(8):A: Did you want me ?

B: Yes, I hoped you would give me a hand with painting.

对于这段对话中的过去时,通常的解释是礼貌、间接和尊敬的标志。Quirk把这个句子中的过去时归为态度过去时。Leech 认为这是“正常的过去时意义的特殊发展”,用于“日常会话的一些情景中表示现在时间;尤其用于表达说话者或听话者的现在情感或思想”。但他没有系统地解释为什么这样并且这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显然,例(8)中的过去时与过去时间无关,因为从对话中可以推断其主题很可能是B的现时愿望。它也与非真实性无关,因为B确实希望从A处得到帮助。在这段情景中,现在时与过去时其实可以互换使用;但语气却大为不同。现在时“I hope……”让人感觉相当突兀和霸道――受话者很难礼貌地拒绝;现在时“Do you want me ?”带有某种高傲、专横的意味,似乎在说:“噢,又是你,对吗?你总是要这要那”。然而过去时避免了各自意愿的直接对抗,使得要求不那么直接,因而显得礼貌。同样在例(2)中“It’s time we all took a rest”。Quirk 把它归为“假设性过去时”,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礼貌的建议,一个固化了的句型,使得要求不那么直接而更礼貌。

大家知道,礼貌产生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则为交际双方提供更多的心理空间因而使人在社交生活中更感舒适。英语中有句谚语:“好篱笆造就好邻居”。叔本华曾在一则有关豪猪的寓言故事中讲到:“群居的需要使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

过去时表示礼貌,其实也源于过去时的时间用法,因为它暗示着说话人现在未必仍坚持所陈述的内容,说话人随时愿意根据听话人的意愿改变自己的观点,等等。过去时可以避免交际双方意愿的直接碰撞,为双方都留面子。于是,当彼此不够亲密或感觉想给对方更多选择的空间时,过去时往往是合适的选择。例(9)更好地诠释过去时表心理距离的用法。

例句(9):I just thought, I mean, I hoped, er, I had this idea that maybe you’d like to go out with me?

此例生动地表达了恋爱中的男孩的紧张心理。重复出现的过去时态――“thought”,“hoped”,和“had”,从时间角度暗示我现在不再 “think”,“hope”,和“have the idea”了。因此,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出去,没关系,我不会受伤害的。由此,过去时的使用缓和了请求的语气,给听话者留下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笔者认为,过去时可以被视作表示礼貌的一个语法标记式,是蕴于语法中的保持心理距离以维持适度社交距离的语言策略。过去时在心理域的意象图式与过去时在时间域及真值域的意象图式在内部结构上是一致的。见图10:

图10中,P代表心理轴,F代表亲密性,即:说/听话者之间亲密的心理关系,F”代表疏远性,即:说/听话者之间不那么亲密或疏远的心理关系。带箭头的虚线表示F与F”之间的距离,即:过去时可以用来表示心理轴上除H(亲密关系)点之外的任何一点上发生的事件/状态。因此,当疏远性关系(F”)出现时,即:当说/听话者之间关系不够密切,或当双方感觉需要给对方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时,人们便会倾向使用过去时(C”);亦即是说,过去时(C”)的使用暗示了交际双方心理距离(F”)的存在。

过去时在心理域获得其意义的过程与之在真值域获得其意义的过程是一致的(参见图9-1)。图11是过去时从时间域向心理域映射的跨域映射图。

基于距离性意象图式,过去时在时间域的距离性特征被映射到心理域上,表与亲密的心理关系之间的距离。如此,过去时的隐喻意义,即:“-ed”代表疏远的心理关系,在时间域(源域)和心理域(目标域)的交互作用下得以创建。“-ed”,这一原时间域中时间距离的标志,变成了心理域中显示说/听话者之间心理距离的标志。因此,本文得出这样的解释:“礼貌”过去时也是过去时原始意义的一种变体,它保持了过去时的最基本意义――距离性意义。所不同的是,心理域中的距离参照点既非现在时点,亦非真值条件,而是亲密性关系。“-ed”所显示的距离是与亲密性关系的距离。

四、 结语

过去时的间接、礼貌意义与过去时的非真实性意义一样,皆源于过去时的过去时间意义。过去时表示时间方面的距离是原型意义,它比其它意义更早产生,它是过去时的中心意义(或叫核心意义),由此意义抽象出的距离性意象图式,是人类通过隐喻性思维使过去时的意义得以向其它领域扩展的基础。

过去时意义的拓展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这与人类的普遍认知过程是一致的。过去时在真值方面的距离表现为非真实性,或说话者对现实的远离;心理方面的距离表现为交际时的礼貌和间接。这样,过去时的种种“特殊”用法统一在了一致的意义框架之下――距离性意义。因此,本文尝试性地把过去时定义为: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它总是表示事件/状态与参照点之间存在于或时间域或真值域或心理域的某种距离。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认知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40.

[2]易仲良.英语动词语义语法学[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Albertazzi, L. Meaning and Cogni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2000.

[5]Grady, J.E. Blending and Metaphor[A]. In Gibbs, Metaphor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C]. Philadelphia: Benjamin’s North America,1999.

[6]Joos, M. The English Verb: Form and Meaning[M].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4.

[7]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In Ortony, A et al. (eds.), Metaphor and 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8]Leech, Geoffrey N. 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8.

[9] Palmer, F.R. The English Verb[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1974.

[10]Quirk,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11]Young, D.J.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Clauses[M]. New York: Hutchinson & Co. (Publisher) Ltd,1980.

上一篇:休闲时代中国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关于扩展和深化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