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6 03:03:44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几年,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成效显著,激发了院团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但也带来了改革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以处理好政府职能的转变、院团的发展、演艺市场的繁荣三者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存在问题;对策

0 引言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新一轮改革所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提升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市场的前提基础。其曾先后“实行过承包制、行政首长负责制、艺术总监负责制等多种形式,但始终没有突破体制弊端,经营依旧困难”。[1]众所周知,国有文艺院团曾是文化生产力的主力军,现如今其发展却比较滞后。2011年5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改革进入全面攻坚期”。[2]

考虑到对濒危剧(曲)种的保护,中央倡导以转企改制为主,多种改革方式并存的改革策略,鼓励转企改制的院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在政府与院团的协同努力下,转企改制的院团在剧目生产、演出场次、演出收入等实现了质的飞跃,积极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策划创作和市场营销能力显著增强,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据统计,“2011年全国文艺院团演出场次达155万场,比2008年增加了64.5万场,增长71.2%;演出收入达52.8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32.3亿元,增长157%。各级国有文艺院团打造出《复兴之路》《丽水金沙》《1699・桃花扇》《梦幻腾冲》等大批优秀作品”。[3]

1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数据分析看,转企改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改制的院团,依然是形式上企业化模式经营,体制上事业化模式管理,缺乏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认识。管办不分、关系不顺、条块分割等问题未能彻底解决。由官办文化所催生的院团,由于长期脱离文化市场,其文化生产力和市场影响力早已严重滞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1 文化行政机构改革缓慢,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条件

政府文化改革理念落后,只对院团转企改制的局部得失与短期目标进行布局,缺乏全局观念与系统性思维,免不了会出现“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转企改制主要是受到上级的强制性指令与迫于外部的压力所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4]内部改革动力欠缺,改革进程与成效难以适应当前的文化市场发展形势,无法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院团转企改制动力不足,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1.2.1 部分演员对转企改制认识不清,态度不一

演职人员常年享受编制待遇,尤其在职称高的中老演员当中,“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演出经验丰富,资历深厚,对于院团的转企改制、演员参股、岗位竞聘等较为排斥。相较而言,中青年演员,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不难看出,“事转企后要解决事业与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差问题,转制人员有切身利益保障之忧,特别是存在转制退休后万一企业破产的顾虑,因而普遍缺乏转制改企的动力和意愿,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较弱”。[5]

1.2.2 投融资结构单一,管理结构混乱

改制过程中的院团,仍是政府独资经营,造成股权结构单一,产权不明晰,授权者、监督者、经营者职责混乱。有学者认为,“企业组织构架未能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仍受制于行政的隐性控制约束,未能完全摆脱行政附庸色彩”。[6]对原有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管,只进行简单处理,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可能会伴随资产挪用与滋生等不法行为出现。

1.2.3 人才培养机制落后,艺术创作与教育严重制约

落后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凸显企业的“文化内涵”。缺乏剧目研发中心与培训机构,难以拥有核心竞争力。没有优秀的创作团队与监制,将无法创作出营养价值高、时代气息浓、娱乐元素多的艺术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另外,艺术教育的缺失,难以提升大众的艺术审美与修养的品质,这也将会严重制约艺术发展与艺术消费。

1.3 演艺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竞争力弱

1.3.1 艺术市场法制不完善,中介组织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制度的建设尚未完善,导致维权成本高、受理周期长、受益回报少等弊端,挫伤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此外,由于长期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与监管,导致“第三方”的中介组织力量薄弱,难以起到沟通政府、院团与市场的作用,无益于理顺三者的关系,导致政府管理一方“独大”,国有文艺院团无力“反抗”,演艺市场长期“饥饿”的病态局面。

1.3.2 院团市场营销能力差,产业链发展滞后

没能建立有效的艺术生产考核与评估制度,难以预知艺术市场的风险指数。文化艺术产品具有投资成本高、运作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等特点,在没有科学的市场调研下,难以打造适销对路的艺术产品。此外,改制后的院团,目前纷纷采取成立集团或组建联盟等发展运营形式,实现了传统意义上人、财、物的市场化运作,但创作、演出、营销、培训等纵向产业链尚未完善,也缺乏与旅游、会展、传媒等其他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市场适应性差。

1.3.3 院团艺术品牌观念淡薄,缺乏核心竞争力

缺乏自我认知与企业文化,无法准确掌握市场行情,不得不走“模仿”“照搬”他人的发展模式;缺乏发展战略与目标规划,很容易成为市场的“附庸”;缺乏培育艺术品牌观念,终究会沦为市场的“配角”,丧失“战斗力”。

2 对策分析

落实管办分开、关系明确、职能优化的改革方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院团自主运营、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序调节的宏观体制格局。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贴近生活的创作原则,增强对文化产权制度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认知,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生产力与市场影响力。

2.1 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

2.1.1 优化职能结构,科学部署改革策略

建立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推动形成新型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走访与调研,及时掌握改革实效,全面落实改革配套措施。

2.1.2 完善扶持政策、建立考评与监管体系

有学者建议,“以完善演艺市场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行演出季制度、建构演出院线制度、完善演出经纪人制度、推广制作人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公开招标采购制度、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等制度”。[7]落实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权责统一的政策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对转制院团的评估、考核,提高政策扶持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加强原有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管,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

2.1.3 优化投融资结构,为院团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推行股份制改革,完善股权交易制度,鼓励多方或交叉参股,明晰权利边界与权责分配,完善委托与运营机制,实现制度约束与考核机制创新。应完善资金扶持与考核监管制度,优化采购与商业演出比例,因地制宜地实施财税优惠政策,规范股权交易,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制度,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与监管力度,打造职能科学、结构优化的服务型法制型政府。

2.2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合理的人事与扶持机制

2.2.1 推行股份制,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采取多元化方式(整合、重组、兼并、收购等)组建演艺集团或演艺联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授权者、监督者、经营者职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组织结构,增强院团市场竞争力,杜绝行政的隐性操纵现象。

2.2.2 妥善处理好人事与分配,优化人员结构

取消编制待遇,引导转变就业理念,优化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落实人事制度与分配改革措施,完善工资待遇、福利补贴、员工参股、社会保障等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方式。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与合约竞聘制度,着力引进专业化复合化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监管有力的艺术创作机制,完善艺术生产、市场营销、商业演出制度,提高创作质量与演出效益。

2.2.3 建立剧目研发中心与艺术培训机构,打造艺术创作与教育团队

整合人、财、物等资源,成立剧目研发中心与培训机构,开展与其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或高校的交流,落实演出、人员互访、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此外,有学者建议,“还可成立舞台艺术指导委员会,扎实做好剧目选拔、评审、指导、咨询与验收等工作,增强剧目创作决策的科学性”。[8]

2.3 打造演艺市场产业链,培养品牌文化

2.3.1 完善市场监管与法制建设,培育中介组织力量

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准确把握消费者的艺术审美和文化消费诉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制度,不断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应培育“第三方”――艺术中介组织,以便理顺政府、院团、演艺市场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

2.3.2 加强市场营销,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演艺市场产业链

加强企业管理与营销团队建设,努力实现企业与旅游、传媒、会展等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多元化、衍生化、复合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延伸演艺产业链,整合演出院线,创办演艺主题公园、开发影视的舞台艺术产品等衍生产品,提高演出作品的附加值。

2.3.3 注重培养企业文化,打造艺术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企业文化,保障演员与管理人员实现个人价值,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艺术品牌是院团的无形资产,也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秘诀。着力打造优质的艺术创作团队,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健全市场营销体系,采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3 结语

转企改制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本文以处理好政府职能转变、院团发展、演艺市场繁荣三者关系为切入点,就转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国有文艺院团需要寻找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方式、消费环境、时代气息相融合的发展途径。因此,应积极面向市场生产,注重培育企业文化,打造艺术品牌,不断增强文化生产力与市场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艺术。

参考文献:

[1] 甄言.文化面临选择――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J].上海艺术家,1997(Z1):3742.

[2] 李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N].人民日报,20120628.

[3] 苏丽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交出亮丽答卷[N].光明日报,20120914.

[4] 竺乾威.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以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5):9399.

[5] 虎云峰.央企艺术院团的营销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252.

[6] 黄南珊,庄春梅.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探析――以湖北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0(11):125134.

[7] 樊小林.对国有文艺院团转制“后改革”现象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1922.

[8] 徐耀新.关于繁荣江苏舞台艺术的对策思考[J].艺术百家,2013(01):17.

上一篇:谈如何教好初中化学 下一篇:如何抓好复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