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2-22 15:24:21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1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原因分析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始于2006年。当时,为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区域限制产生的问题,银监会颁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采取“分而治之”的监管思路,明确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收购、重组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等模式,在所在城市以外的郊区(县)、周边地区及邻近其他经济区布局,实现跨区域经营。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

2007年,原银监会负责人提出“阳光普照”概念,在监管上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的同质同类监管,并同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从而获得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2009年,银监会又颁布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进一步放松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西部和东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取消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运营资金的限制,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这一系列政策建立起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体系,刺激了城市商业银行扩张,许多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县级及省外市场辐射。

五年以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速度加快,开展范围更加广阔,逐步打破了长期以来经营所受的地域限制,拓展了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78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占全部14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53%,其中包括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大型城市商业银行,也不乏大量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了城市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趋势。

正当各地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全面进行跨区域扩张之时,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从紧的金融调控政策,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2011年“两会”期间,国务院负责同志点名批评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成为政府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序幕。银监会一位负责同志随后也指出,今后将审慎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同时将重点检查城市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暂停审批内控不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新设网点申请。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遭遇政策调控,是银行高速扩张带来一系列显著问题和隐性问题之后的必然结果。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原因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的产物,其成立旨在降低并化解各地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从设立开始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事实上,这种定位和功能类似于美国的单一银行制商业银行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又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吸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地企业融资需求,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经营之路。跨区域扩张能够降低经营成本、贷款损失和破产概率,维持金融稳定,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良性因素。

从外部原因来看,2006年开始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源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实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开放中国金融业市场。因此,无论是前期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谋求上市,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都是为了应对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巨大竞争冲击。此外,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成为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外部动因――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管制和市场准入相对前几年有所放松,国内金融业改革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但是,在近年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进程中,来自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主导超越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少盲目扩张。从历史情况看,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对地方原有城市信用社重组的基础上设立的,地方政府通过帮助城市商业银行解决历史坏账等问题成为大股东,从而导致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初期产权不明晰,地方政府行政色彩浓厚。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放开,地方政府将金融机构的发展作为其政绩,不仅希望做大本地金融机构规模,寻求上市,还提供各种条件引进外地金融机构,甚至将推动本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并上市融资列入地方“十二五”规划,进行盲目扩张,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加剧了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集中进入发达城市、地区,加剧了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增加了竞争激烈程度。数据显示,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显著多于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 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共设立跨区域分行103家,其中东部地区55家,占比54%;中部地区18家,占比17%;西部地区30家,占比29% 。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分布上的重叠,进一步促使有限的金融资源向较发达地区集中,拉大了中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二)加剧了金融资源的纵向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的全面扩张使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出现断层。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分别服务于农村、单个城市、区域和全国市场,这样的银行结构体系有利于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城市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在发展战略上复制大银行的战略理念,造成原有的多层次定位发生变化,恶化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

(三)经营同质化趋势严重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化趋势加剧了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增加了金融风险。在发展路径上,各城市商业银行都是首先选择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进行网点布局,在这些重点地区扩张之后,积极争取上市。在服务对象上,城市商业银行原本的客户定位为服务于市民和中小企业,但现实中这些银行往往忽视细分市场,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争抢大客户,提高了竞争难度。在业务内容上,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趋同,竞争力不大,因此在目前负利率和存贷比失调的压力环境下,一些银行不惜采用违规操作手段恶性竞争,造成严重后果。例如2010年12月6日发生的齐鲁银行60亿金融票据诈骗案,就是城市商业银行不正当竞争造成的恶果。

(四)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长期隐患

城市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扩张已导致其经营超过风险管控能力,存在长期隐患。根据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依据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状况六个单项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跨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须达到监管评级二级(含二级)以上水平;但在省内实行联合重组后达到三级的,可在省内尚未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城市设立异地分行。然而由于各城市商业银行背后的地区利益,在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各种力量绕开或无视上述指标,违规扩张。据调查,目前全国147家城市商业银行达到监管评级二级的仅50多家,潜在风险巨大。

三、城市商业银行定位及发展方向

从美国银行业发展历史来看,宽松、放开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可以促进银行间的竞争,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相比区域限制利大于弊。因此,跨区域经营是银行业规模效应特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但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忽视高速发展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具体而言,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全面评估,准确定位

从规模上看,尽管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已达到7.8万亿元,但仅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总资产的8.24%,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差距也很明显。单就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排名前10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和超过3.2万亿元,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的40%,个体差异也较为突出。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准入政策实施五年以来,国内外金融环境和市场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无论是中央监管机构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均应该在全面评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准定位,体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形成本银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适应我国全国性、区域性、社区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建设的要求。

一方面,规模较大、管理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跨区域发展巩固基础,增强实力,实现盈利。另一方面,小规模城市商业银行则可定位于社区银行和专业银行,深入到区县级地区,结合当地实际,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遵循“以较少资本博取较大收益”的路子,实现自身发展。

(二)推进民营化进程,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尽管我们坚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政府对于银行业的控制意义重大。但就我国银行业而言,从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到商业银行,无不处于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管之下。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行政化经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而目前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盲目扩张的背后,正是地方政府特殊的利益驱动。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大股东的地方政府,往往并不关心银行的实际收益率,只注重短期政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只有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民营化进程,淡化行政色彩,发挥市场对银行经营行为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银行盲目扩张的风险,推进金融创新,增强资本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三)加强风险管理,培养管理人才

要在明确跨区域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伴随而来的风险。出于资本金薄弱、补充资本金渠道狭窄、贷款集中度高、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在加强风险管理方面做足功课。另外,城市商业银行中工作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针对目前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转变经营理念,确定合理的业绩目标,健康、稳健地发展。同时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对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不同业务、不同地区进行差别化管理,实现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量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储备,满足跨区域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同时为人才发展提供好的平台。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2

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中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使得中型银行没有力量对大型银行形成真正的挑战,使大银行得以长期维持低效运行的状况而没有改革的压力。笔者认为,中型银行的壮大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关键。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梯度传递的有序竞争,才能衍生出一个富有竞争和产业组织效率的信贷市场。小银行在市场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但由于实力有限却无法给大银行造成实质性竞争压力;中型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地直接竞争以外,还会部分地与大银行和小银行两边都发生直接竞争:大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还部分地会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而不屑于争夺小银行的客户。

二、中国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银行极不发达

中国的信贷市场份额商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中型银行(本文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很低,小银行(特别是民营小银行)极不发达。

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6406.9亿元,四大商业银行占84.6%,其他商业银行比例为13%,外资银行只占2.4%。当然,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我们将其他商业银行理解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把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理解为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的力量更加弱小。

在银行体系方面,美国银行有8000多个,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性的银行,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些银行也是大的跨国银行,影响遍及全球。第二层次是跨地区银行,例如美洲银行、富利特银行。第三层次是地区银行。这类银行数量很多,一般都在某一州开展业务。为当地大的企业和大城市的居民服务。第四层次是社区银行。这类银行有几千家。主要为某一小城镇或大城市的某一社区的小业主和居民服务。这四类银行形成自然的分工。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层面上都能有效的开展。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开发银行,与美国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中国全国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太高,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的80%多(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不对称,广大农村,小城镇以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二是中国没有跨国银行。中国银行虽然在国外有一些分支结构,但基本上是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当地华人服务的小机构,不能叫做跨国银行。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超级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同美国同类银行相比,也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美国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在某些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任何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任何地区都无大的影响力。二是美国的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有相当的跨国业务,而中国的上述银行都是纯国内银行。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在中国非常薄弱。美国基本每州都有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区银行,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很小,没有形成气候。作为最后一个层次的社区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中国还没有。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环境。金融业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补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既需要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也需要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

三、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政策建议

1、实施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战略。

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和加快银行业改革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做大做强中型银行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这一步棋下好了,可以将银行改革的全局“盘活”。鼓

励现有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型银行做大做强,将会较快地打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寡头型市场结构,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产业效率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银行业对民间投资者要全方位、多层次开放。

中型银行的做大作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要鼓励民间的资金投资银行业,鼓励银行间的重组和兼并,支持帮助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种全会文件以及200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文件都已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而目前为止全国意义的民营银行只有一家,这值得我们深思。银行业要能相对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才能保证在足够的竞争中产生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微观层面银行有良好的经营效率才能保证宏观层面信贷资金乃至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鼓励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

当前中国银行产业生态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极不发达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另外,可以考虑将现存的各类信用合作社拆分、改组为小型社区银行和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各类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不宜按照目前的趋势全部引导其向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其绝大多数仍应定位为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也是其在未来的金融业竞争中唯一的生存之道。因为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会涉足其毫无优势可言的社区关系型融资的领域。但中国的信用社必须尽快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和合作制金融组织。

4、提高国家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防范并尽快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鉴于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内脆弱的金触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所以防范外资银行大量涌入的风险其最根本的立足点应放在国内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上。银行业开放使外资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安全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因而,要不失时机地转变监管重心,强化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

内容摘要:中国银行业产业效率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中型银行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比较弱小。最近几年中国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极其重视,但对于中型银行没有足够的关注,殊不知中型银行的充分发展对于提升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中型银行竞争银行产业效率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策略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对单一国家或地区超过银行净资本25%的风险暴露,将被视为重大国别风险暴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跟随跨国企业步伐走向全球,而全球化的投资和服务使得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境外机构、行往来和由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等经营活动中将面临更多的国别风险。

一、国别风险是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重大风险之一

(一)当前诱发国别风险的主要因素

尽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资产比重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推进,国内银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遭受损失的风险也在加大。而国别风险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乃至自然环境及突发事件等十分复杂的范畴,不同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国别风险也不同,影响国别风险的因素也十分易变,新的因素又在不断增加,来自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都极有可能酿成一场严重的国别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全球性风险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美国次债危机

目前国际上信贷国别风险太高,银行倒闭形成一种风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的关联因素多,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没有还款能力保证的客户贷款是不可忽视的国别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中因为商业银行自身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投资不当,发放大量不良商业地产贷款,再加上货币监理署负责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对部分银行过度集中于房产贷款标准过松,且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纠正,深陷危机的地产业最终牵动部分相对脆弱的商业银行倒闭。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银行倒闭总数多达140家,远高于2008年的26家。目前,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问题银行”清单上仍有约500家银行。历史经验显示,这一清单中的银行约有13%最终会倒闭①。因为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而房价走低拍卖或者出售用来抵押的房屋后根本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收回银行贷款,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商业银行就会在贷款上出现亏损,对于我国涉外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就是一种国别风险。

2.欧洲债务危机

继西方大型金融机构遭到次贷危机的侵袭之后,全球金融风暴的“骨牌效应”显现。从冰岛到迪拜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实力较弱、经济脆弱性高、经济结构调整困难的欧洲小国货币全面贬值,股价跳水,银行相继倒闭。由于债务危机的传染,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遭受信用危机,整体债务风险引发全球担忧,各国债务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的国家“生产性”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欧洲部分国家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欧元区廉价的贷款拉动以及信贷消费。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政府没有实施灵活的货币政策,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出口下滑,最终使得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国别风险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

3.欧盟各国削减财政开支

为拯救希腊债务危机,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的欧洲稳定机制,而欧盟国家如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丹麦、西班牙等面对金融危机过后庞大的预算赤字以及长年累积下来的债务,纷纷大幅度削减公共财政开支。例如英国预以通过减少薪金、调高消费税和征收银行税等手段计划在2014—2015财政年之前,把公共开支削减170亿英镑①。与英国相比德国状况也不乐观,德国联合政府内阁支持紧缩财政计划,通过减少福利开支、儿童补贴、核能高额税征收、推迟基础建设等,预期2014年德国将大规模削减800亿欧元财政赤字,削减幅度占GDP的3%②。同样意大利政府也通过冻结公共部门薪水支出,推迟6个月发放养老金,提高残疾补助金领取标准,削减高收入公共部门负责人、部长和议员的工资财政紧缩措施,计划在2011至2012财政年削减政府开支240亿欧元(约合259亿美元)③。欧盟应对债务危机的削减公共财政支出举措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激增了债务风险在国别风险中的比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信任性降低。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减弱,一定程度上减低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减低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4.其他不稳定社会因素

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威胁使处于困境中的欧元区国家如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利益的原本稳定均衡状态被打破,不稳定危险因素正在显著增长。而且伊拉克、索马里、阿富汗和苏丹仍是全球最不安定的国家,民族压迫、恐怖活动引发一系列的犯罪和治安状况不断恶化,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暴力事件频繁,就亚太地区而言高度衰退的经济使得日本主体呈现虚弱感,随着美国军事力量从东亚转移到中亚的现实而日趋强烈,重估亚太地区的实力平衡以采取自卫的新措施的日本不稳定因素急剧上升,若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政府,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威胁。纵观国际社会的诸多不稳定因素都会对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能力产生影响,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遭受损失,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就是面临的国别风险。

(二)频发的国别风险事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债务风险不断积聚,中国上市银行纷纷对所持有的相关债券以及其他证券化的债券产品进行减持,或者是提取坏帐准备,对当年银行利润造成负面影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再次警醒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国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且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信贷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是就资本市场而言,次贷危机中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出现亏损,金融机构的股价会下降,同时其在金融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时进行充资、以提高资产的质量,造成我国资本市场资金倒流,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有下行压力;二是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已占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0%,此类贷款的坏账风险对银行业也是不可忽视的④;三是信贷国别风险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形势判断的复杂性,当前欧洲各国通过延长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以缓解财政紧缩对经济的冲击,而显著增强未来通胀风险严重损害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益;四是债务危机将会成为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主要表现形式,风险在当前国别风险中占据主要地位,其危害性日益凸显,原有的政府债券即金边债券的担保作用被消弱,商业银行的对外债务得不到偿还或者延长偿还期限;五是国际评级机构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从事国际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对其受险资产内部评级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

(三)加强国别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尚未达到发达、成熟水平。从美国金融风暴到欧洲债务危机看,国际上的轻微的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变动都可能使得风险陆续暴露,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严重的影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涉足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深入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国际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管理成为绝对趋势。这种绝对趋势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是当前这种影响不是很大,但随着国际信贷创新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国别风险管理技术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从已有的国际经验与教训来看,国别风险管理的影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经验尚不丰富的我国商业银行对国别风险控制能力十分薄弱,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与各类金融机构要吸取经验教训,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和比例,以防潜在的危机来袭。

二、国别风险与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一)风险界定的差异

国内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界定为以本国货币融通的国内信贷所发生的风险。信贷国别风险存在或产生于跨国的金融信贷活动中,不论接受信贷的对象是该国政府、私人企业或是个人,只要商业银行跨国境的信贷涉及国际信贷活动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国别风险。所以国别风险概念更宽,既包括政治风险、风险,也包括货币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因为各种因素可能使商业银行在跨国业务中遇到损失及收益的不确定,同时国别风险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即具有传染效应,对于地理紧密关联的国家以及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尤为明显,甚至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灾难。而一般商业银行国内信贷风险的发生除了会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对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外,最多只会引起资金关联的上下链式反映[1]。

(二)风险源头的差异

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多数是因为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或是缺乏判断抵押品评估能力和识别准确性产生担保风险,再者就是在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而国别风险的源头可能是政治、经济、社会因素,而且政治风险、金融风险一直是国别风险研究重点,传统的国别风险中以反映偿还意愿的风险和反映偿债能力的金融风险最为突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国际对立事件、恐怖活动、核威胁等政治风险,国际卫生、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也成为诱发国别风险的热点。可见国别风险的源头多而复杂,并且随着国际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三)风险种类的差异

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对其履约能力的影响都可以说是一般的信贷风险,这时的信贷风险可能是来自企业(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市场风险;也可能是由于自然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或是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社会风险。对于国别风险而言,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对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能力产生影响。直接风险则是国家以拒绝付款、外汇管制、汇率制度调整、一系列货币制度等直接干预手段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得不到偿还;间接国别风险指某一国家经济、政治或社会状况恶化,威胁到在该国有重大商业关系或利益的本国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风险。

(四)风险的补偿差异

违约概念的模糊性与一般信贷和国别信贷有关,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差别。所有信贷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契约的实施,即确保双方遵守条款,债务人偿付债权人行动的实施。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与跨国信贷主要差异就在前者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可以由法院实施。另一方面就是一般信贷得不到支付时债务人可以申请破产。但对于因为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引发的债务人无力偿还问题,即便是对国家施加惩罚也是间接的,也没有相当于破产一样的程序使得债权人收回信贷本金与利息。再者就是信贷抵押或担保虽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但可以分散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抵押或担保在国别风险发生时弥补风险的作用更小,即便是有抵押物留在国外,在国别风险发生时没有足够的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获得覆盖贷款的抵押物价值,甚至东道国制定的有关法律、法令使外国商业银行或跨国信贷业务遭到不利限制或歧视待遇。严重的国别风险下债务人完全不可以动用抵押物,债权人完全不可以获得风险补偿。

(五)风险群体的差异

在国别风险问题上更少关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债务人选择更多的是关注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状况。无论债务人是暂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只要一国的整体状况没有大的问题,就会放松对于债务人的选择标准,一旦国别风险发生就会面对一国的多数债务人无力偿付的局面。而一般的信贷风险多是发生在商业银行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此时面对的是单一债务人的无力偿还而非整个债务群的大面积坏账问题,弥补措施较多且可以灵活控制的[2]。

(六)风险关联的差异

信贷国别风险是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活动中的一种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其它风险一起构成商业银行的风险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国别风险与其它各类风险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紧密的交叉关系。主要是因为从本质上看,信贷国别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国或地区能力上的缺陷所造成的,这种能力的缺陷不仅仅是存在经济能力上,而且还存在于金融能力、政治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问题,融资关系出现问题,或政治关系出现不稳定,或社会秩序混乱时,商业银行可能将面临信贷国别风险以外的其他各类风险中的一种或几种,甚至是全部。可以说一旦信贷国别风险成为现实,可能包含着来自一国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全部。国别风险是与其他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一种必然结果,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特征。

(七)风险分类的差异

在全面实行的信贷分类制度中,通过对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记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评估借款人的还款可能性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根据信贷资产按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信贷的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而对于国别风险则根据可预计的未来一段时间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政治的稳定性、社会变化及事件的可能性、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债务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此国家或地区遭受损失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国别风险又可以划分为低国别风险、较低国别风险、中等国别风险、较高国别风险、高国别风险五类不同的等级。可见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相比较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国别风险形成是集合多方面因素累计渐进的过程。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是在考虑风险转移和风险缓释因素后按照国别风险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低国别风险不低于0.5%;较低国别风险不低于1%;中等国别风险不低于15%;较高国别风险不低于25%;高国别风险不低于50%①。

(八)风险计量的差异

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多量而且成熟的运用计量方法、计量模型,国别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更加复杂。一方面国别风险面临风险变量太多很难与商业风险区分,目前只是定性的分析而并没有具体的定量分析,而且鉴定非常敏感,衡量技术标准不一,并没有统一规范的风险资产计提标准;另一方面,基于国别风险是各种风险在对外业务服务中进一步延伸的结果,风险的存在状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家商业银行跨境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也没有统一的界定和标准,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难以组织统一有效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目前,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计量方法至少“能够覆盖所有重大风险暴露和不同类型的风险;能够在单一和并表层面按国别计量风险;能够根据有风险转移及无风险转移情况分别计量国别风险。”体现了信贷国别风险评估、界定、分类、建模相对于一般信贷风险实施难度和管理成本都较高,而且更具有复杂性和被动性[3]。

三、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管理的策略

国别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核心框架是关键。对国别风险的管理,就是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各种导致国别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分散、减轻和规避国家风险,以保障从事跨国服务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和稳定外部环境。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一览表”对转移风险的监管要求以及我国银监会国别风险指引的要求,编制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一)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组织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是有效实施国别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不同类型风险的特点不同,管理方式也不相同,管理所涉及到的重点部门也不一样。信贷国别风险管理要在充分体现风险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管理阶层、管理部门的对应关系,充分发挥国际信贷业务线条上的各个职能部门在国别风险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如图2所示。

首先,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在国别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明确董事会承担监控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切实制定国别风险管理政策,监察分析各部门国别风险管理情况,对国际信贷业务环节中的国别风险负总责。

其次,设立专门的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别风险管理事项的日常处理机构。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到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中,由授权委员会负责国别风险限额批准和指令、原则的并发工作,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保证所有国别风险管理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第三,充分发挥高级管理层在国别风险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中牵头作用。高级管理层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别风险,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操作规程,并提交监控和评价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报告。另外,要明确界定各部门的国别风险管理职责以及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国别风险管理职责,确保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第四,国别风险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之间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和运作协调机制。要求各个国别风险管理工作部门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一是国际信贷业务发展工作的相关部门要支持配合分管国别风险管理工作的协调业务发展与国别风险管理两者关系。二是开发调研部主要负责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对境外借款人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认真核实借款人身份及最终所有权,核查资金实际用途,审慎评估海外抵押品的合法性及其可被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避免风险过度集中防范国别风险于未然。当紧急国别事件发生时,及时建立应急机制创新国别风险的化解机制。三是信息技术部门主要是配置足够的资源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及时录入、更新联合国制裁决议在内的与本机构经营相关的国际事件信息以及有关制裁名单和可疑交易客户等信息,防止个别组织或个人利用本机构从事非法活动,减少国别风险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四是法制部门践行国际金融市场、信贷违约赔偿的有关政策措施、法律法规,为国别风险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严格监督交易调查时遵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适时提醒业务部门对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的业务保持高度警惕。五是内部审计要定期对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独立审查,评估国别风险管理政策和限额执行情况,并报告高级管理层以便进一步深入国别风险管理下一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六是内部稽查主要职责是对各职能部门统一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测、报告和处理,指导协调本部门的国别风险监督、检查工作。

(二)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

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工作即商业银行在国别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国别风险事件信贷资本回收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也就是对国别风险可能性的评估,但关键在于国别风险事件分析与跨国信贷违约可能性的计算。

1.定性评估分析和定量评估分析

商业银行最常用的跨国信贷国别风险评估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谓国别风险的定性分析,是商业银行按照银监会指引中指出的国别风险评估因素,对借款国政治外交环境、经济金融环境、制度运营环境、社会安全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以判断跨国信贷中所包含国别风险的大小。所谓国别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利用数学模型较为精致地分析各种环境变量导致国别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建立信贷国别风险评估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指标筛选、多重差异分析、逻辑分析以及政治不稳定分析,最后进行系统实施[4]。

同时还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商业银行若已在国际金融中心开展信贷业务,还应当充分考虑国际金融中心的固有风险因素。二是随着国际大的宏观背景的变化以及借款人所在国家和地区不稳定因素或可能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当及时更新对该国家或地区的风险评估。

2.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审批授信、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进行国别风险在充分考虑国别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合理利用内外部资源对于影响国别风险的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有针对性的对各国举债违约程度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将要面临的国别风险等级。一种方法就是外部评级法,商业银行直接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对国别风险进行管理。目前,全球有一些著名的评级机构定期运用不同的方法将特定国家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整合为一个单独的指标,对外公布风险评级结果,反映国别风险的高低。另一种方法就是内部评级法,对于跨国界贷款或从事国际贷款的商业银行,其受险的资产主要具有非系统的国别风险特性,受某一特定贷款国本身变量因素的影响。系统性的国别风险便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或变量因素而引起的资产损失。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计量经济学技术,设计多种样式的国别风险计量分析模型,通过统计分析提炼出最具敏感度的风险评价指标,形成对国别风险的有效分级。

(三)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监测

商业银行信贷国别风险监测,就是在保证跨国业务系统之间的流程顺畅的基础上,通过已掌握的内外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进行国别风险分析和度量,全面监测和纵深挖掘潜在信贷国别风险,实现信贷国别风险的全面包抄和深入管理。

一是信贷环境监测。国别风险多是因为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影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而造成的,所以要在国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要对国别环境监测。二是偿债能力监测。借款人的现金流是还款的基础,现金缺口决定其到期偿债能力,所以要对偿债能力时时监测。三是授信监测。主要是对银行授信额度、不同时间的授信以及不同时段的国别风险值进行比较分析与监测。四是风险限额监测。按国别监测已制定的国别风险限额是否综合考虑跨境业务发展战略、国别风险评级和自身风险偏好等因素。尤其是当重大国别风险暴露时商业银行是否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引在总限额下按业务类型、交易对手类型、国别风险类型和期限等设定分类限额。

但要注意要充分利用国别风险状况报告,走访国别事件发生国家或地区,善于从其他外部机构获取有关信息,运用与国别风险暴露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国别风险压力测试方法和程序,建立与国别风险暴露规模相适应的监测机制。当特定国家或地区国别风险事件发生显著变化时,提高监测的频率,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测工作。

(四)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化解策略

现实的商业银行国际信贷中,较高的国别风险意味着收益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损失,必要求高的预期收益进行补偿,高收益对应着高国别风险。虽然国别风险是绝对存在的,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手段将国家风险减小、转移和分散国别风险以求最小成本水平承受风险。对于不同标准的国别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分级管理,根据国别风险程度采用五种基本技术手段。

1.国别风险抑制—低国别风险

对于目前及可预计一段时间内,不存在导致商业银行跨国信贷遭受损失的国别风险事件,或部分事件发生也不会影响该国或地区的偿债能力的低国别风险,商业银行此时管理的重点是采取多种措施对已执行或计划中的跨国信贷业务进行重新调制减少国别风险实现的可能性及发生偿债困难时经济损失程度[5]。

2.国别风险规避—较低国别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国别风险规避的战术应对那些较低的国别风险。事先对影响一国贷款人偿债能力或导致投资遭受损失的不利因素发生的可能程度作出预测,判断导致较低国别风险实现的条件和因素,以便在信贷行为中尽可能地避免或直接改变已作出的信贷行动规划,但要商业银行做出决策时要注意权衡解除国别风险的成本与收益。

3.国别风险转嫁—中等国别风险

若商业银行跨国信贷业务监控到某一国家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而且对该国家的贷款本息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对于这一类中等国别风险商业银行一般可以要求借款人寻求第三者对贷款提供保证减少国际信贷风险损失。最典型的就是信用保险,一旦国别风险事件发生,保险人给予补偿或在国际再保险市场上分保,也可以共同协商通过转贷票据贴现、债权出售、债转股的方式转嫁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但是较大的国别风险就要寻找优质的第三国金融机构提供担保。

4.国别风险承担—较高国别风险

较高国别风险的主要特点就是已经实施债务重组或者已经执行担保,但因为周期性的外汇危机和政治问题,此时的国别风险尤为严重,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仍然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当前已经造成较大损失或即将造成确定性损失。针对这一层次国别风险的特点,商业银行的选择即是适当提高坏帐准备金的比例,在不影响相关利益者根本或大局利益前提下对已经无法避免和转移的国别风险承担下来。

5.国别风险集合—高国别风险

对于一国家或地区高频率出现经济、政治、社会动荡等国别风险事件,商业银行通过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和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措施仍可能无法收回贷款本息的高国别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上联合多国、多组织力量联合行动以分散国家风险损失并降低防范风险发生的经济成本。一方面组织银团贷款共同承担风险;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与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融资,从而减少个别银行单独放款的可能风险,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福胜.国家风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15-18.

[2]卓志.国家风险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196-197.

[3]戴育琴,欧阳小迅.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国家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8(22):100-102.

[4]郑兰祥.跨国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测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2):20-22.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4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萎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改革措施影响了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一是各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调高了系统内上存资金利率,以固定收益引导基层机构上存资金。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存资金,不需要放贷就能实现盈利目标,降低了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中心城市战略和“抓大放小”战略,信贷政策全国“一刀切”。信贷资金向盈利能力高、风险低的行业、地区倾斜,向垄断性行业和大城市、大项目集中,而没有对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金融扶持政策,使欠发达地区企业贷款立项缺乏比较优势,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视和支持。今年上半年,剔除高速公路贷款后,湘西州工行、州中行和州建行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分别减少1.32亿元、1.82亿元和0.68亿元。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模式限制了县域信贷投放。为实现新增贷款的零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上收基层行的信贷权限,各商业银行县支行固定资产贷款及一年以上期限贷款审批权全部被上收;对短期贷款审批权,县支行除小额存单质押贷款、100%保证金承兑外,其他流动资金贷款必须实行单笔报批。为达到贷款的零风险,各国有商业银行还要求贷款企业信用评级达到一定级别,而且每笔贷款还要求企业有固定资产(一般要求土地使用权或房产)抵押或担保。欠发达地区县域中小企业很难达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

垄断性行业和大企业集团集中融资限制了国有商业银行县城信贷投放。一些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多为集团企业,比如电信、移动、烟草企业等,这些公司的上级公司为了降低经营成本,由省级或市级公司统一向省级或市级银行借贷,下拨县级公司使用。省、市级公司凭借实力强、信誉高、借款金额大等条件,要求银行降低借款利率,降低借款条件,为赢得优质客户,银行尽量满足这些企业的要求。这些企业虽然借入了银行贷款但未反映在欠发达地区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账上。

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相对欠优。一方面,经济基础较差。如湘西州工业发展过度依赖于锰锌等矿产品加工,矿产业占工业经济的70%以上,而矿产业面临着规模小、粗放性经营、产业链不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全州中小企业实力偏弱,散、小、差问题严重,“两高一低”企业多,可用于抵押的物业、房产和土地使用权少;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还本付息能力低。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欠优。金融安全区创建滞后,社会诚信意识不强,不良贷款率高,如截至2011年6月末,湘西州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高达11.87%,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08倍。此外,还存在社会融资中介服务水平较低,融资成本较高,担保公司资本实力不够,银保合作不畅等问题。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5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银行业;动态效率分析;商业银行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and evaluates banking industry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08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on the whole. In addition,it evaluates the changes of efficiency of banking industry by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The results show although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s enhancing gradually, still rather low. Meanwhile,the factor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location,scale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may hav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banking industry.

Key Words: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banking industry; dynamic efficiency analysis,commercial bank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5-0019-05

一、引言

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其效率高低决定着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整体上看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近几年有了大幅改观,生产资源配置渐趋合理,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在充分肯定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资本回报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方面尚不理想,在经营效率方面和国外发达国家银行相比还存在差距。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国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我国部分学者也尝试对我国银行业效率进行研究。但目前对我国现阶段银行业效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单要素指标和单一的统计分组无法全面反映银行业效率,尤其对银行业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不够。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出探索,通过构造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1999-2008年中国银行业的生产效率在地域分布、规模、银行类型等层面进行多方位的考察;进一步通过计算Malmquist指数对我国银行业的效率变动进行动态分析,寻找效率差异和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

效率水平是由决定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关系的技术水平或技术状态决定的。按照分析角度的不同,数据包络分析可以分为投入导向模型(Input Orientated Model)和产出导向模型(Output Orientated Model)两种。投入导向的模型是在给定产出水平下使投入最小,产出导向的模型则是给定一定量的投入要素,追求产出值最大。本文研究的角度是投入导向型。

(一)实证模型

1. 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主要通过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来构建一个非参数前沿,从而可以对相对于前沿面的效率进行计算测度。

2.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它是用距离函数来定义的,指第t期及第t+1期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二)资料说明

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9-2008年的经营数据,研究对象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布在全国各省会的各大银行的分行作为具体研究的决策单位。所有数据来源于2006-2009年的《中国金融年鉴》。

(三)投入产出变量选择

银行的投入和产出与其它厂商存在明显的差别, 这是研究银行效率的一个难点所在, 也是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选取数据: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在综合考虑上述三种方法并借鉴其它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将银行的经营费用、利息支出和固定资产净额作为银行生产投入要素, 将存款、贷款和净利润作为产出要素, 对我国的银行来说, 贷款是其目前主要经营的产品, 虽然目前其经营的其它产品种类在逐渐增加, 但所占比重非常低。存款由于要支付储户利息, 因此具有投入特征, 同时存款又是银行进行贷款投放的重要资金来源, 故又有产出特性。这里将其作为银行的产出变量。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将每家银行看作一个生产决策单位, 运用上述模型来构造在每一个时期生产最佳实践前沿面,把每一家行的生产同最佳前沿面进行比较, 从而进行经营效率测度。

(一)基本效率分析

1. 总体的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分析。本文主要采取投入导向的BBC模型。我们将14家银行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经过DEA软件DEAP2.1运行计算所得到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的结果进行整理,可以得到年度各效率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银行业综合效率平均值呈现增长的趋势,但还是一直徘徊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2006和2007年达到最高水平,也只有0.7248和0.7384。我国银行业综合技术效率低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追求粗放式经营,各大银行将发展重点放在规模快速扩张上,战略多有模仿的倾向,银行功能趋于同质化,缺乏差异化服务战略;缺乏市场竞争力,理财产品和资本运营没有优势;缺乏浮动性的、针对高端客户的产品,网上银行的经营效率低。规模效率从1999年的最高点下降到2008年的最低点。纯技术效率虽然在1999-2001年出现了下降,但从2002年起表现出了上升趋势。规模效率跟纯技术效率相比在这十年中平均低7个百分点左右。纯技术效率表示在同一规模产出下,最小的要素投入成本。实证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技术效率呈现改进趋势,这一结果与在1999年至2008年间,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积极推广业务电子化和网络化的事实相符合。尽管我国银行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 银行业改革进入加速阶段,但在资金规模、技术创新、盈利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 各大银行的效率分析。

(1)综合技术效率。利用CRS模型计算出14家银行1999-2008年的综合技术效率得分,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绩效表现相对最高,其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873,该行在2002、2004和2006年的绩效表现很好,综合技术效率值为1,但是其效率值也有波动。浦东发展银行的综合技术效率从2003年0.720上升到2008年的1,从2003年起,其一直处于效率前沿,但由于1999-2002年效率值有起伏,它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806,位居第二。华夏银行在1999-2003年综合技术效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综合效率值在其余年份从0.654下降到0.560,它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771,居于第三。工商银行的综合效率值变化趋势呈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1999年的0.427上升至2004年的0.846;第二阶段由2005年的0.703下降到2007年的0.532,在考察期的最后一年达到0.589,它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714,列居第六位。建设银行的综合效率值只是在2005年达到0.532,其余年份的综合效率值在0.179-0.487之间波动,其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394,位居最后。

按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的排名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效率值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在综合技术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提高空间。

(2)纯技术效率。我们用VRS模型计算了不考虑样本规模因素的纯技术效率,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其纯技术效率都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两类银行纯技术水平的差距很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2-2009年期间,我国银行业的纯技术效率一直处于纯技术效率的有效区域,这与此期间我国银行业加大了技术投入力度、技术边界不断扩张的事实相吻合。

(3)规模效率。利用规模效率等于综合技术效率除以纯技术效率,可以得到各行的规模效率。由表4可以看出, 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效率方面不是很理想。浦发展的规模效率除在期末较低外,绝大多数年份接近于1,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83,该银行在考察期内的规模效率平均值表现最好。中信银行的规模效率表现与浦发展遵循了同一个模式,也是期末效率降低,其它年份的规模效率都在0.7左右,其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795,位居第二。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的规模效率都只是在最近两年才达到规模效率前沿,在其余年份,规模效率上下波动,它们的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737和0.689,分别居于第三和第四位。中国银行的规模效率值在0.275-0.427之间波动,其平均值为0.385,规模效率最差。数据显示, 我国银行的现有规模和效率值之间尚未形成明显的匹配关系。

在规模报酬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除个别行个别年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可以进一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率外, 其余年份则处于规模报酬不变或规模报酬递减区域, 这说明从整体上看, 我国银行的规模效率值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资产规模过大而导致规模无效。

综合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给决策单位在长期和短期改进绩效行为上提供了参考。如果一个决策单位综合技术无效率主要是因为规模过小导致的规模无效率,当它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时,决策单位应该通过兼并使规模扩张,以达到长期的效率改进目的。另一方面,如果综合技术无效率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无效率,决策单位应在不改变规模的状态下,谋求短期的效率改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商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值均比较高,经营效率损失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损失。生产经营规模本质上要和其内部管理水平相匹配, 如果生产规模过大, 而内部管理水平不能及时跟进, 自然会由于管理链条过长而导致效率损失,影响它们的效率。这不仅体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上,当前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要引起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而应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不同区域的商业银行效率分析。各个商业银行在东、中和西部地区都设有分行,为了简化问题研究,我们把位于不同省会的各个分行分别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经营单位,试图从地域分布层面来考察我国银行业的效率问题,探讨区域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程度。将DEAP2.1得出的计算结果整理,列于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各区域的银行效率并不相同。东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在三个区域中相对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平均值也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值。这与东部地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并由此带来的资金、人才、配套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中西部地区的银行在上述几方面的劣势使得其平均生产效率落后于东部地区。三个区域的纯技术效率平均值相差无几,接近效率前沿,说明三个区域银行单位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趋同。相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无论在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都要低于纯技术效率,但这一问题在中西部地区的银行表现得更突出。

4.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效率分析。根据2009年各大银行的年度公司报表,依据资产总量把我国的银行分为了大中小三种类型,以此来考察不同规模的银行效率,经过DEAP2.1运行计算,得出结果列于表6。从表6看出,除了纯技术效率在大中小型银行中相差无几且大型银行稍占优势以外,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和规模效率值在大中小型银行当中依次升高。这说明大型银行的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和纯技术效率平均值比中型企业差,中型银行比小型银行的差。具体原因可能有:一是中小型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经营能力相对较强,宽松的管理环境比大型银行的行政等级制度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二是自身资产规模的原因,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型银行资产和存款投入规模相对较小,且由于所在城市比较发达,因此其产出指标相对较高,进而以投入产出来衡量的技术效率也就比较高。这进一步说明,规模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

5.不同经济类型的商业银行效率分析。不同经济类型的银行也可能成为影响整个银行业效率的重要环境变量。根据我国银行业的经济类型构成现状,将14家银行划分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经过DEAP2.1运行计算得出结果,不同经济类型的银行业效率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从企业类型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来看,无论是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还是作为两者乘积的综合技术效率,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高于国有银行。1999-2008年期间,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的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高出3.77%。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股份制银行具有生产规模适度、经营管理较为规范的良好发展基础,同时机制比较灵活,部门之间的协调更便利一些,更容易形成商业合作,无论是服务体系的支撑,还是网点、渠道(电子渠道、物理渠道)等,股份制银行都比国有银行转得快,反应也快。

(二)我国银行业动态效率分析

动态效率考察的是在生产技术可变条件下的效率变动情况。表示生产力变动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用两个曼奎斯特生产力指数EC和TC的几何平均值来计算。其中,EC这个指数测度时期t到t+1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实践边界的追赶程度。TC指数测度技术边界从时期t到t+1之间的移动。由DEAP2.1软件运行的结果整理出表8。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大于1,表明相对的经济绩效的改善,反之,则意味着生产率的退步或者恶化。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效率呈现改进趋势, 1999年至2008年平均增长指数为1.063,表明每年平均增长6.3个百分点,其中效率的相对改进为1.8个百分点,技术进步为4.5个百分点,我国银行效率改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说明在这期间,我国银行业技术投入的增加产生了积极效应。二是比较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改进程度明显要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1999年至2008年间, 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效率提高11.3%,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4.7%。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改进中,其效率改进大部分来自于技术进步,分别为9.1%和3.5%,这和银行整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三是多数银行的效率改进年度间波动较大。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其Malmquist指数在2005-2006年间达到了最大值1.328,但在2004-2005和2007-2008年间则分别为0.895、0.967,出现了较大的效率退步现象,可能受经济运行情况和宏观环境的影响较大。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的银行业整体上效率较低,纯技术高效率和规模低效率同时并存。第二,由各大银行的效率比较发现,各个银行的效率并不平衡。第三,从地理区位对效率的影响来看,位于东部地区的银行的平均效率值都要高于位于中西部的银行的平均效率值。第四,从银行规模的效率比较来看,大型银行除在纯技术效率上和中小型银行水平相当外,总体效率和规模效率全部低于中小型银行,充分证明了目前我国银行业过大的经济规模。第五,不同经济类型的银行效率不同。第六,中国银行业的动态效率评价结果表明,银行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而不是来自效率的改善。

参考文献:

[1]Leigh Drake,Maximilian J. B. Hall. Efficiency in Japanese bank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 27:891~917.

[2]阚超,王付彪,沈谦,陈永春.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研究(1992-2003)[J].金融研究,2004,(11).

[3]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和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经济研究,2002,(10).

[4]汪祖杰.商业银行生产函数的定义与规模效应的方法论研究[J].金融研究,2004,(7).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6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发展 困境

1988年,从北京开始,陆续出现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商业银行。它们是由各城市原来的城市合作银行更名而成,而原合作银行则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自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以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即在产权安排、机制运行、机构设置等方面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效性和竞争优势。在自身取得极大发展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存在也促进了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了金融体系结构,提高了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范围持续扩大,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消退,美国在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方面仍未见起色,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也被一再调低,全球金融业整体仍未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中国银行业在2010年外部国际环境欠佳,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相对从紧的情况下,积极地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努力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支持实体经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保持持续稳健增长方面的同时,自身经营运行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存款规模达6.1万亿元,贷款规模达3.6万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4.4%。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加强风险管理,主要监管指标持续向好。截至2010年末,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25.6亿元,较年初减少了51.3亿元;不良贷款率0.9%,较年初下降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257.1%;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8%,流动性指标普遍较好,杠杆率处于安全可控范围内。

城市商业银行在取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民营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服务需求旺盛,是银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客户群体,而城市商业银行正是以中小企业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小企业户数目前大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占GDP的60%,占税收的50%,占就业的75%,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2005年民营经济对宁波市GDP贡献率达到84%,在宁波市制造业的占比近75%,在出口企业中占比近70%;2006年南京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965.35亿元,同比增长16.5%,比全市GDP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由2005年的百分之34%提高到了34.8%。

截至2012年11月,全国现有城市商业银行138家。营业网点近万个,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更是出现了上海银行这样发展迅速,已经跻身于全球银行500强行列的优秀银行。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化解城市信用社风险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在经历了1995年至2002年的艰难起步、2003年至2006年的风险化解和充实资本后,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较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存在着诸多问题。资本金不足,资产质量低下、群体经营地域集中,抵御经济波动能力弱,流动性管理难度大,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发展困境不断凸显。尤其是在目前金融业改革深入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既有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有银行的改革增强了自身竞争力,股份制银行的渗透率也逐渐提高,这些都将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客户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特别是现在国有银行网点覆盖率高,经营历史久,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具备很强的竞争力,直接抢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客户群。

《201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报告》特别指出,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结构性调整影响。而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的国内外大背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增加风险定价能力,并进而转向集约型经营增长模式,是未来中国银行业应对新一轮改革转型、奠定未来长远发展根植的必然选择。同时,牌照管制政策的未来走向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外部变量,有可能造成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两难困境”。

《2013~2017年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数据显示,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5.2%,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76.9%,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4%,远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9.3%。这样来看,金融深化改革的冲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面临的困境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二)资产与负债配置的地域和客户过于集中,抵御经济波动能力差,资本金要求高

一般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主要集中于一个城市,因此其资产组合缺乏分散性,贷款集中度都比较高:南京银行最大十家贷款客户占到了贷款总额的8.38%;宁波银行最大十名贷款人占同期贷款总额的6.27%,而且6.5%的存款只来自于两个客户,20亿邮政储汇总局,十亿元来自中国人寿。

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组合同时也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因此对本地经济以及支柱产业的波动也较为敏感:宁波银行公司贷款中,56.1%是制造业,而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出口为主,因此人民币升值速度和出口退税政策将会间接影响宁波银行的资产质量,其银行公司类贷款组合中19.7%是公用事业企业(12.42%)和交通运输业(4.84%),而商业贸易企业占比21.7%,特别是对教育行业的贷款占比为9.7%,前十大借款人中有五个为当地大专院校。

经营地域的集中加大了城市商业银行内在的经营风险,从而加大了对资本金的需求。而从美国银行业的经验看,小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高于大型银行的,这样从而降低了股东回报。自A股发行后,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07年核心资本率将分别达到接近25%和17%,这在A股上市银行中处于较高的水平。

(三)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客户基础内涵风险大

由于资本金和服务能力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虽然能够通过风险定价来追求合理的风险调整后回报,但这些企业内涵风险较大,主要表现为城市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比例较高:南京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约7.59亿上升到2006年的23.85亿,关注类贷款占比从4.85%上升到9.35%;宁波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虽然呈下降趋势,但2006年底关注类贷款占比仍有8.1%。

(四)流动性管理难度大,贷存比较低

一般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存款的沉淀效应要弱于大中型银行,这对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贷存比较低: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贷存比只有57.2%和58.2%,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这表现在生息资产构成中,债券投资的比例较高:宁波银行债券投资占比约为26%,而南京银行由于资金资本市场业务突出,债券投资比高达39%,这都明显高于中型股份制银行。较低的贷存比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提高净息差的难度,从而不利于提高资产收益率。

三、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路径

(一)依托本地经济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核心竞争力

经济发达,增长速度快的地区,能够为城市商业银行内生增长提供充裕的空间。经营绩效好地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那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地方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盈利能力强,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居民人均收入高,信用文化发达等等。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土壤,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地处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经济活跃,面对的是城市中最有价值的客户,这些优势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不长,人员素质不高,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得到了监管机构的鼓励。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分别引进了法国巴黎银行和新加坡大华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上市前分别持有19.2%和12.2%的股权。两家银行与战略投资者在经营上都开展了业务合作,有利于其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例如南京银行2006年通过实施巴黎银行提供的各项技术援助,利用信息化,改善业务管理流程,加强产品创新,推出了“信贷易”个人授信产品。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利用自身的创新优势,广泛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开发的业务经验,立足于创立自己的核心产品,抓住机会,在这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二)坚持以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为主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在服务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固有的一些特点,很难单独承担对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对地方市场比较熟悉,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而且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其管理层级较少、信息反馈灵活、交易成本低等特点,决定了其更易于为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巨大的金融需求,迅速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中小企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途径筹资,同时,由于其存、贷款规模和资金流量一般都不大,信誉水平较低,风险较大等特点,决定了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这对正处在发展中的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的市场基础。

兰州银行自1997年成立之后,一直经营不力,在2000年转变经营思路,定位于“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服务市民”,建立了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的机制,树立“市民银行”的品牌,同时自身也走出了一条由“小”到“精”的发展之路。到2003年,兰州银行提前一年半实现了董事会确定的“一年减亏、两年持平、三年盈利”的经营目标。江苏银行是由江苏省内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成立的新银行,自2007年正式开业以来,传承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民营经济、服务城市市民”的市场定位,贷款规模向中小企业倾斜,在满足中小企业老客户信贷需求的基础上,还积极为全省范围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简而言之: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

(三)通过重组并购其他金融机构和开设异地分支机构等方式,适当开展跨区经营

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城市商业银行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发展壮大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要么被兼并收购。这也是银监会鼓励优质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或合并、鼓励其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监管意图。

随着银行业市场的成熟,规模经济在银行业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将更加明显。从美国的经验看,虽然曾经对跨州经营的限制为小型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管制放松后,由于小型银行经营的内在缺陷,要么因为经营不善被大银行收购,要么通过联合壮大规模,小型银行在行业整合中数目不断减少。不过,也有些小型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银行。

通过重组并购其他金融机构和开设异地分支机构等方式,适当开展跨区经营,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客户过于集中,资产与负债配置的地域抵御经济波动能力差的发展困境,也可以追求或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首先,可以由地方省政府牵头,将省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通过合并重组成为一家独立法人银行,借此实现省内的跨市经营。江苏银行,徽商银行等已经挂牌成立,而其他省市地方也在酝酿成立;其次,通过并购外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从而间接实现跨区域经营。如西安市银行通过换股并购汉中城市信用社,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收购双鸭山市城市信用社等;最后,还可以通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达到或超过监管部门的标准,报银监会审查批准,实现跨区域经营。例如杭州银行,先在市内的余杭、桐庐等地建立支行,然后在舟山等地建立省内分行,接下来跨出了浙江省在长三角中心城市建立了分行,不借助外力,依靠自身努力完成了区域性银行的转身。

(四)寻求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策略联盟

国外的许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是许多中小型的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参加多种策略联盟的方式,与大型银行展开错位竞争,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也为大型银行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城市商业银行战策联盟的成立,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自身最强的优势,通过与银行或者企业的策略联盟来解决其自身对某些资源质和量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集约化的经营目标。同时,成立策略联盟,在财务,管理,经营的协同效应上的作用,能够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有效配置,高效的领导团队,较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从而分散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欧明刚,刘煜辉等.201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报告[R].银行家,2011.

[2]前瞻产业研究.2013~2017年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

[3]陈科.地方性商业银行夹缝中求生存.金融&科技[J].价值中国推荐,1998,6(1).

[4]梁清华,刘天罡.地方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测度及培育[J].上海经济研究,2006(3):91-94.

[5]周海.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6(232):201

[6]范艳瑾.城市商业银行研究报告[R].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2007.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7

关键词:区域性商业银行;地方经济

一、引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第二层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浙江商业银行等;第三层次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地方银行主要指注册和经营在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关于前两个层次的商业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有了广泛研究,而区域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结构中的有力补充,目前对其的研究尚且非常有限。本文将就第三个层次的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的作用进行深入探究。

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

区域性商业银行无论从资产规模、网点覆盖率还是业务范围,相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相差甚远,并且还面临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区域性商业银行也存在着许多其他层次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和作用,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区域性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它们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扩大就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信贷资金总量的80%流向了国有大企业,很多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在此局面下,地方金融较高的市场敏感度和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大量规模小、风险大、难以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支持,从而推动了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性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将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地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区域性商业银行具有地域优势,区域性商业银行对于地方的了解程度和本地经济的带动有巨大作用。没有四大行的财力,也没有外资行的背景,区域性商业银行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理论上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当地经济息息相关,当地政府为发展本土经济,给予区域性商业银行一些优惠政策,这样将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较好较快地发展。另一方面,区域性商业银行扎根在地方,其对当地中小企业和实际情况的了解和熟悉,绝非国有四大行可以比拟,因此在制定计划与实施时也更为机动、灵活。在以客户资源为生命的银行业,合理利用本土的地域资源将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带来区别于国有四大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区域性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区域性银行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水平影响该地区投融资水平和效率。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在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储蓄被更高效地动员,作用于资本积累,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在资本配置效率上,金融直接决定投融资效率,通过金融的发展,融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得到提高。

第二,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水平影响着地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地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优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资本在不同的产业中的流动和重新配置,而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为产业的优化提供资金和资本支持。

因此,地方金融的发展水平会作用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才能实质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其区域性商业银行包括洛阳银行和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洛阳银行是河南省监管评级唯一达到二级行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洛阳银行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实施品牌化战略、地方化布局、特色化发展战略,从而将洛阳银行打造成为了“立足洛阳、辐射中原、面向全国”的区域性银行,为洛阳经济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发展成为全省机构网点最多、服务地方最广、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区域性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较好,但是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中也存在发展阻碍,主要问题有:

第一,信誉问题,由于这些机构相对国有工、商、农、建等五大行和招商、民生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其规模较偏小。居民储蓄一般选择国有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又加上我国尚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此这些小银行的信誉问题是天生的弱项。

第二,税收问题,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税负在33.8%,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更重达到39.8%,这就使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不能更多地考虑长远发展规划,影响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上,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开户和存款政策上,禁止区域性小银行准入,这些小银行与大银行还存在不平等的待遇,就大大减少了它们赖以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

第三,风险问题,地方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对象是规模比较小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相对国有大企业来说贷款风险较高,而政府没有对地方商业银行实行特别的风险准备、风险补偿政策,这样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就比较大。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金融影响经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作用。要不断加强区域性银行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

再次,在财务税收政策上给予进一步支持。区域性商业银行以当地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由于这些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经营成本较高,应在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尤其在税收、坏账核销等方面减轻其负担,鼓励区域性商业银行在人才的培养和产品研发上有更多的投入,给予地方小银行一定的优惠和补贴。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外银行成熟的、丰富的金融产品将直接与我们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因此还需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区域性商业银行培养和引进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

最后,为区域性银行商业银行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宽松的业务发展环境。比如,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户和存款上,应予开放和倾斜。这些小银行赖以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于存款,而他们的存款来源于本地,贷款也全部发放在本地,政府给他们的存款多了,也就给本地的企业贷款多了,同时也促进了这些银行的发展和壮大。(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参考文献

[1] 向力力,城市商业银行对城市增长极的金融支持与优化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6

[2] 谢经荣,发展中小型银行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新华网,2009

[3] 黄军民,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区域性银行业发展打造金融强省的建议,科技和产业,2008

[4] 肖民,区域性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分析,吉林大学,2012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篇8

无论是从我国金融体系结构谋求革新的角度看,还是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角度看,抑或是从金融市场不可抗的自发性分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社区银行的发展问题都值得我们投入关注。传统金融业应利用实体银行的优势,分化升级金融服务,铺设社区网点,作好准备迎接未来竞争。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对于社区银行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威胁和后期路径选择问题,除传统因素之外,还考虑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

二、背景介绍

社区银行理论背景1.社区银行的定义社区银行(CommunityBanks)概念最早来源美国,指在有限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经营、资产规模小且主要服务于社区内中小企业和居民的中小商业银行。社区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也可以指州、县。资产规模的界定现在一般标准为10亿美元。社区银行金融服务一般有储蓄、兑现、简易结算和信托、投资、保险、理财、信贷等非现金业务。成思危(2005)清晰地界定了社区银行的含义:“社区银行是一种民营银行,就是为社区里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服务。”12.与大型银行支行横向比较从资金运作来看,社区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都主要集中于当地,大型银行多运用其总体资金跨区调配;金融产品方面,社区银行一般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大型银行则提供地较为全面。可以看出,这种金融服务细化的趋势使得社区银行能够填补大型银行支行金融业务的空白之处。两者收入、股权结构、信贷管理和决策等更多具体差别见下表1。

三、社区银行在我国开展现状存在的机遇及风险

(一)社区银行在我国开展现状目前我国许多中小银行已经进入社区银行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是最具社区属性的银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地区,一些社区银行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大多立足地方经济,定位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中小经济主体。其中的部分银行已实现民营化的股权结构,如台州市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还有一些银行虽仍保有地方政府或国企股份,但其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定位也使得社区化在未来是可见的。其他地区特别是偏远、经济稍落后的地区,具有相似性质的农村信用社等类似机构则起着社区银行的部分作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对社区银行的存在有必然需求。我国大型银行也有开展支行社区网点的未来规划,如民生银行立足于小微金融服务,东方证券曾在其报告中估算,若民生银行社区银行3年1万家目标实现,同时网均存款达到1亿元,则民生银行的储蓄存款可以翻两番并超过交行和招行。仅假设2个点的利差,社区银行就能提升民生银行利润超过15%。

(二)社区银行面临的竞争风险1.同业竞争(1)大型企业竞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从大型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将日益减少,而基数巨大的中小企业在银行未来业务结构中将占有不断增长的比例。民生银行、光大银行、长沙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根据这一趋势进行了战略布局的调整,在保住几大企业客户的同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社区居民等基数大的“散户”市场。几个大型银行若铺设社区网点,会对于中小银行发展战略有所冲击。(2)新兴互联网金融竞争不仅大型银行在向小微贷款方向迈进,互联网金融也在小微市场里准备起步。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阿里已经在电商阶段积累了大量的交易信息,交易者身份信息和商业行为的信息不仅有记录,还能够被分析提炼,因而阿里金融天然具有金融客户或潜在客户数据库优势。除此以外,依靠互联网记录获取信息成本之低、阿里小微信贷贷款审批周期之短,都是传统银行业所不能及的。社区银行在居民客户这一块,很快会面临互联网金融特别是阿里金融的巨大威胁。2.并购风险作为以稳定公众信心来生存的银行业,规模的大小对其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型银行及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小银行都可能通过兼并收购来降低边际成本,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实力较弱的社区银行很容易被兼并,有美国半个世纪以来多家社区银行被兼并的例子在前,社区银行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三)社区银行存在的机遇1.制度机遇我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体系和体制正处于大范围的多元化变革之中,长期以来对国内私有资本封闭的银行业和金融机构的进入渐渐开放。一方面我国正处于银行业改制为股份制的阶段,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银行机构正实现产权明晰多元化;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创新有了新的进展,不仅包括存量进展,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将建成社区银行,也包括增量进展,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开始建立,包括私有和个体所有的民间资本藉此进入了农村银行和金融机构领域。2.市场机遇长期以来农村、中小企业以及社区居民等,是金融市场的荒地,然而此为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业务空间。早在1989年,世界银行就指出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的存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为社区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中小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资金需求的“短、频、快”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长期存在。尤其在当前经济危机下,社区银行进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企业融资困难正说明金融体制需要进行改革,更多的中小银行会应运而生。

四、我国社区银行未来路径

社区银行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村地区金融繁荣、完善金融市场构造、服务社区居民、促进金融创新、服从金融专业化分工要求等都有较大的意义。立足于我国特殊国情及发展现状,找到社区银行未来可供的选择路径尤为迫切。

(一)将现有中小银行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现有的地方性中小银行机构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王修华(2007)认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产规模、经营状况差别通常很大,现有机构的改造必须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区别对待,逐渐进行。改造之前要加快产权制度的改变,城市商业银行要改造成社区银行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上文所述的产权制度缺陷。地方政府应逐渐退出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同时引入良好的第三方资本。城市信用社的改造更要引入第三方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并加强其管理上的监管,促进其健康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也需要大量信用社向社区银行转变。

(二)将民营中小银行资本用于新建社区银行一般相关文献都认为,新建的民营银行由民间资本控股,产权边界明细,没有历史包袱,能够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商业经营,将其定位于社区银行有利于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要防范民营资本由于趋利动机而导致过度扩张造成的金融风险。

(三)将互联网金融思维引入社区银行业务面对互联网金融在中小客户市场上的抢夺,传统银行业更应大力发展社区银行,一定程度上应对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思维在于,利用其在手机、电脑终端上操作的极大便利性,抓住操作数额小但人群基数庞大的中小客户群,从而割裂银行和终端客户的直接联系,获得一定时间的聚集资金,从而在线下通过投资获利。社区银行在传统金融业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反应中,是借鉴其思维方式甚至突破其局限的重要手段。社区银行增长营业时间、增加便民设施、覆盖各大社区、简化业务程序、应用与终端无缝对接技术、甚至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等,在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里一定程度上能占据有利地位。

五、结语

作为发挥着与大银行不完全相同功能的金融中介,社区银行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问题,还弥补了大型银行在经济稍落后地区的发展空白,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完善了我国金融体系结构,更促进了居民信贷理财消费等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各方面的蓬勃发展,不但传统金融业需要做出大的变革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以中小企业和广大居民为基础的巨大金融发展潜力也需要得到释放,有发达国家发展势头良好的例子在前,社区银行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鼓励。

上一篇:化学实验安全基本知识范文 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的步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