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25 10:50:22

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可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课外阅读目标不明确、缺乏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等,本文对此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力求使课外阅读活动能在实际中得到更扎实、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课外阅读;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20-2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组成要素之一,是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导向,即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其目标是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语文课外阅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

一、对课外阅读不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展开课外活动,而且对每周的阅读加以量化。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课本知识掌握好了,考试就“胜券在握”,“万无一失”了。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近几年语文中考,不少自认为课本知识掌握不错的同学常常大失水准,尤其是阅读和作文,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与不注重课外阅读活动有密切关系。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73%的学校每学期依旧组织教师统一考试、阅卷,按平均成绩给各班排名次,并把排名情况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奖金挂钩。”所以,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对教材本身的钻研、咀嚼,既透切又细致,讲课文的时候对每一类课文都滔滔不绝,甚至“自读课文”也讲深讲透,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而对中考生来说,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时间了,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他们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是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绚丽多彩的世界在课本之外,这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另外,语文学科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每当接一个新班,面对一批新的同学,笔者都用语文的人文性去熏陶、去呵护、去涵濡他们。只有把他们领到五彩斑斓的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华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领略那富有神韵的历史沉淀,也只有把他们带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才能丰富他们的情操,重塑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文,除了领他们学习“春风摧花”的胜景,苍茫雄劲的边疆壮士的内心境界外,更主要地是让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美文丽句,从感官上细加品味,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锤炼人格,冶铸灵魂。故笔者向他们推荐《绿》、《荷塘月色》和《唐诗三百首》,让他们真正体验大自然的亮丽色彩和祖国河山的壮美。

二、课外阅读目标不明确

高尔基有一句名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也就是说,伟大的目标可以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动力可以造就伟大的人才。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提高的,而语文活动又靠活动的目的来启动。

心理学认为,人的智力的各种要素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就是加强相应活动的“有意性”,即在观察、注意、记忆、思惟、想象活动中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有完成目的任务的愿望和要求。人们思惟的每一步骤都受思考者的目标制约。为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教师指导的随意性,语文教师在每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把课外阅读考虑进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开列出具体的阅读篇目,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早做准备,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一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事,只能阅读与“语文”相关的资料、文章,这里的“语文”,实质是指课本(课文),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学生只能看朱自清有关写人的散文,《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学习后,只知道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完了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后,有的教师还害怕学生看《红楼梦》,怕他们学习起宝黛来,结果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当然,阅读目标的确定也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告诉我们,教师明确的教学要求一旦能被学生接受,就可以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的兴奋状态,这样,极容易形成神经的暂时联系,迅速地接受信息,产生智慧。因此,语文 教师要把阅读目标限制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层面上。

三、课外阅读措施不得力

语文课外阅读若能开展好,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除了认识到位,目标明确外,还要采取得力措施。据了解,课外阅读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1.指导不到位,计划不完整。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书目,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都要阅读,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学生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有了好的书籍,更要有好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需要来决定,哪些要泛读和略读,哪些要精读和细读。例如知识性的读物,可以用泛读和略读的方式;而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品味其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感,那就要细读和精读了。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指导他们养成专注、质疑、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来获取丰富的知识。同时,阅读更需要质疑,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要学会辨伪存真,提出独到见解。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学作品,千万不要让学生成为“两脚书柜”。

2.没有做到积累、消化。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勤记笔记,勤写心得,开展讨论,才能存于心,化于身,运于手。文章精彩的片段,佳词丽语,可做卡片摘录,对写得感人、人物塑造典型的地方可写心得体会;有些争议的人或事,还可举行讨论会。如莎士比亚的剧本,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作品,教师能带头阅读、引导,帮助学生“阅读”,养成习惯,这样就让学生有“样”可学,有路可走,易于被学生接受,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就可行之有效地开展下去。

四、缺少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

恰当、及时地对学生的阅读状态进行有效的阅读评价,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多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想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需要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等。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教师只要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

其次,可以通过系列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例如,我们可以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互动式经验交流会等等。在互动式经验交流会活动中,教师把班级分成若干阅读小组,每个阅读小组交流本组规定的阅读书籍,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的形式,如编抄报、编辑电子报、笔记展览、办墙报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阅读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意义重大,其对促进语文教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都很有帮助。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加强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的阅读素质,共同开辟语文教学这片绿洲。

上一篇:以地理“小抄”回头看 下一篇:浅淡美术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