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课程到“特殊课程”结构转型研究

时间:2022-09-25 09:50:26

高校传统课程到“特殊课程”结构转型研究

[摘要]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现行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用仍不够突出,为弥补当前课程结构某些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特殊课程”的建设思想,从大一到大四阶段新增的四类“特殊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创新实践课程”、“本科生科研课程”、“就业能力专训课程”,并对大纲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考核方法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对于当前高校中传统课程结构向新结构的转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 创新实践能力 特殊课程

[分类号]G649.21 [文章类别]A

一、引言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目标,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不能够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本课题在当前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重构,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提出了“特殊课程”建设的思想,弥补现行课程结构对于学生全方位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的不足。这种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小范围的“精英”培养,而是“普适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将学生的受益面扩大到100%。

二、高校“课程建设”思路研究

所谓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基本教学建设之一。 由于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导致课程建设的复杂性。完整的课程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考核办法建设等[1]。

在国外,哈佛大学经历了博雅教育课程体系――自由选修课程体系――“集中于分配”制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制课程体系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开始新一轮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强调知识全面、个性培养、突出能力和适应国际化。目前,在美国有很多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就是通过“特殊课程”计划来进行的。在我国,教学改革经历了学分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近年来,高校课程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大,创新教育的改革屡见不鲜,其训练体系中也不乏“特殊”的实践环节,例如:创新实验、学科竞赛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环节的覆盖面并不能够达到100%,其原因是这些环节并不是一门“课程”。

针对此问题,高校课程建设应该大胆进行思路的拓展,在现有课程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之上,尝试开设一些具有明确培养目标的“特殊课程”,在不动摇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地位的基础之上,弥补课程结构某些方面的不足。以“课程”的方式出现,但是不拘泥于传统课程的授课理念和方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对大纲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考核方法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内容进行研究[2]。

三、从“传统课程”到“特殊课程”转型研究

“特殊课程”具有完整的“课程”要素,但是在开课形式和实施策略上区别于传统课程。主要包括新生入学时的“新生研讨课程”、大二学年度的“创新实践课程”,大三学年度的“本科生科研课程”,以及大四学年度的“就业能力专训课程”。

1)“特殊”课程标准建设研究

“课程”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课程标准”。它是指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献;即衡量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使用教材的准则。课程标准分为课程标准总纲和各部分课程标准,分别规定了课程目标、学科设置以及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学时数等。增设新课程之前,首先应该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3]。

2)“特殊”课程结构转型研究

①“特殊”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课程标准”。它是指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献;即衡量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使用教材的准则。课程标准分为课程标准总纲和各部分课程标准,分别规定了课程目标、学科设置以及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学时数等。增设新课程之前,首先应该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它以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特征,离不开实践活动。“特殊课程”依靠大一到大四不间断的实践课程,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

③“特殊”课程结构转型

a)新生研讨课程

指为大一新生制定的课程,参与率达100%。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对学习、合作、交流沟通能力进行初步训练。包括“团体调查课”、“专题讲座课”、“认识实习课”。

b)创新实践课程

最为重要的一类“特殊课程”,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从新生阶段顺利过渡,个人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能力上实现突破。创新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学术讲座课”和“创新项目课”。

c)本科生科研课程

一种以本科生为主体的、以项目形式进行的研究课程活动。在大三学年度开设。初步的课程方案是:分为3个主要类别――助研、外协、模拟。“助研”是指正在进行的实际科研项目,约有15%-20%学生能够参与;“外协”是指将学生推荐到当地软件企业中参与实际项目;“模拟”是指部分学生参与模拟科研项目。

d)就业能力专训课程

将“企业实训”环节按照课程标准建设成一门课程,与实际企业合作制定课程方案和评价准则,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修完课程,使得个人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④“特殊课程”开放式教学方法研究

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开放的一种教学模式。“特殊课程”的授课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创造”。当然,开放式教学并不是没有组织的进行,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

四、结论

面向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建设“特殊课程”的思想,并探索了“传统课程结构”向“特殊课程结构”的转型。旨在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强调“开放、自由、参与、自主、创新、合作、沟通”的理念,在形式上完全区别于传统的“课程”模式,是一种相对开放的课程。对于当前高校中传统课程结构向新结构的转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是高校将来的实质性、突破性的“课改”的过渡和前期探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类专业“特殊课程”结构转型(GBD1213012)

[参考文献]

[1]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_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161-164.

[2]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129-131.

[3]袁祖望.论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转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4):14-19.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龙江大庆)

上一篇:刍议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下一篇:基于web的辅助实验教学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