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刍议

时间:2022-09-25 09:24:59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刍议

【摘要】美的事物可以带给人内心的愉悦,感受美,是兴趣产生的必然途径之一,欣赏文本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完成文化品味与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教育应是知、情、意的统一,其核心是对人格的“唤醒”。拥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关键词】审美 语言 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2-02

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教授语言及写作的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我觉得,现阶段语文教育有些“失衡”,过分的强调知识点的教育,过于功利,而忽略了审美,如此一来,语文课堂就失去了她独有的魅力。高中语文大纲充分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从现在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融入进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学生。

下面我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感受语言魅力,进行美的熏陶。

金元浦说:“文学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为符号体系而引发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1]通过反复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作者营造出的意境,学生就会体验到语言美,意境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或是形象生动或是凝练含蓄或是质朴自然,深深的品味,就能品到浓浓的茶香,让人“独自微笑或落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了吧。钱钟书先生作品的语言造化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喜欢翻阅他的《围城》,一遍遍的感受他语言的魅力,“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沙丁鱼罐头”式的车厢,即便没有体验过的,读过恐怕也身临其境了吧。我们可以因为喜欢作品的语言而喜欢一个作者进而喜欢上文学。“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几个简单的词语分明让我也感受到了悠闲,仿佛自己也是个“闲人”。

美的事物可以带给人内心的愉悦,感受美,是兴趣产生的必然途径之一。昆体良说“我们必须谨记:即使是已经告别孩提时代的人,一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就不会再痛恨学习,也不会畏惧学习带来的痛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兴趣不能强加给学生,他们不喜欢,又怎么会有学习兴趣呢?从这点上说,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认真读来,其实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语言优美充满韵味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就是历来为人称赞的美文,我觉得教师在教授时要让学生反复玩味四、五段的语言,进行充分的想象,这样学生心中的荷塘就不只是作者笔下的荷塘了,就如同“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那“田田”的荷叶,“羞涩的”“如一粒粒的明珠,犹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荷花,再加上如流水的月光,薄薄的轻雾,这样的荷塘月色,这样的意境,岂不令人心驰神往?我不是画家,可读了《荷塘月色》这两段文字,头脑中却有了一幅清晰的画卷,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啊!还有像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中第七段“微雨寒村”,用心阅读就会陶醉其中,“野渡无人舟自横”就像这句诗所表现的寂静悠闲,领略到了这种境界“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还有鲁迅在《祝福》中,通过人物的语言,揭示了祥林嫂内心的悲痛与人世的冷漠。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鲁迅笔下的一个个人物鲜活了起来,悲痛的祥林嫂一遍遍地叙说儿子被狼吃了的故事,“我真傻,真的”;冷漠无情的鲁四老爷说过的“可恶,然而……”“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品味富有深蕴的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像这样,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真正进行生命的对话,教师引导着学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作者或作品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完成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充分尊重学生主导地位,注重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完成审美教育的语文课,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而“不会畏惧学习带来的痛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时再探究语言美的成因,如修辞、炼字、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等等,这样由审美教育到基础知识教育,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品味文本思想,美化人格。

“语文课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2]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教学应自觉担负起育人的责任,培养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中学生。事实上,高中语文教材在设立专题,选择篇目时也充分考虑了健全人格的养成,如高中必修一(苏教版)分四个模块——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必修二的四个模块是,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日本的高中语文课本也是非常重视人格教育,在其教科书的介绍中说到:“高中学生对世界社会不满和不信任,找不到出路,表现得以我为中心和早衰,这本书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通过国语的学习了解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充分体会到人生的丰富,以便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这就是人本位思想的通俗而又准确的注释。[3]

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道德力量、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构成健康人格”[4]。健康的人格使我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拥有健康的人格可以提高我们个人生活的幸福指数,人要充满幸福感的活着,而幸福感与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知识修养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拥有健康的人格,困难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悠闲潇洒,自信从容。

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语文教育要实现它的价值,不管是从学科教学目的本身,还是从它的教学目标来讲,它都离不开培养人。”培养人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我认为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真诚、宽容、乐观、认真、负责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也正是如今中学生所欠缺的,物质条件的优越,缺乏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由于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长期在家里养成事事都以他为中心,稍不如意就使性子,这样很难搞好人际关系;同时他们承受打击的能力太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听的进软话承受不了批评,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变得消极悲观,甚至走上轻生的误途。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努力将文本思想与人格培养联系起来,如教授苏轼《赤壁赋》时,教师可以将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与文本思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在困境中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知晓“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知可为,亦要知可不为,流连“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品质》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格斯拉”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学习《我与地坛》时,重视对“我”与“地坛”的比较,引导学生对“形体”与“精神”的深思,让学生懂得形体可以“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教材选编的课文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我们应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之,美的事物不仅可以悦目,使人获得愉悦的感受;也可以赏心,哺育着人的理性,美化我们的人格。审美教育应当贯穿语文教育活动中,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完成文化品味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增强幸福感,做到“诗意的生存”。

参考文献:

[1]金元浦 《美学与艺术鉴赏》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9

[2]陈仲梁 《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 上海《语文学习》 1984,8

[3]冯现冬 张伟忠 《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11)

[4]许金声 《走向人格新大陆》 工人出版社 1988

上一篇:论历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 下一篇:“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