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回流对村民自治绩效的影响

时间:2022-09-25 08:58:42

农村大学生回流对村民自治绩效的影响

摘要:中国特色的村民自治是村民民主参与和治理村级事务的途径。自治绩效的高低关系着村民自治发展的活力与前景。时下自治绩效展露出的问题已不容忽视,而农村大学生回流对化解当下村民自治绩效中存在的问题起着积极的功效。出于此目的,通过探讨村民自治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农村大学生回流对提高村民自治绩效的积极作用;进而寻求消解吸引农村大学生回流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村民自治绩效;农村大学生;积极作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1-0094-04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村民自治已经在“三个自我”“四个民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村民自治中潜在的一些隐患亦亟待解决。近年来随着农村精英人才外流、现有干部观念落后及文化知识有限等问题的显现,诱发了农村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及发展动力不足等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民自治的绩效成果不尽如人意。

一、村民自治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乡下人的痛苦就是全国人的痛苦,乡下人的好处就是全国人的好处。”农民自身生活状态的好坏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其中自治绩效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下,村民自治绩效的高低已然成为衡量村民自治发展情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对具有特殊身份的村委会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

(一)治理层缺乏绩效观念

良好的绩效观念是支撑村委会高效治理行为的基础,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监督村委会成员的工作行为和提升治理绩效。然而时下村民自治中绩效意识相对薄弱、绩效考核指标不健全等因素时常困扰着村民自治绩效的提高。

首先,村委会治理层绩效意识薄弱。积极高效的治理行为源于爱民利民的意识,由于村委会治理层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和治理绩效意识薄弱等原因,其在思想上并未肯定引入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当下有些村委会办公室空无一人、农民办事找不到负责人的现象已成常态,以至于村委会成员涣散、缺勤、办事效率低下等现象频频发生。其次,村委会治理层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是村委会在工作中发现、改进问题,提高治理绩效的良药。村民自治发展至今,自治内容不断充实,村务公开的推进为提高村民自治绩效、监督和考核村委会治理层起到了积极的功效。但是干部考勤、办公效率、办公质量等指标在公开内容中的缺失及农村不同地区村务公开的内容各不相同亦为推进绩效考核标准化埋下了绊脚石。该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村委会治理层缺乏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指标,这与他们缺乏系统化知识和绩效意识有着潜在的关联。

(二)村规民约不健全,新生矛盾难以化解

“村规民约是每个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必须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范。”科学、完善的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有序进行的软制度保障,也是处理农民利益纠纷的有效依据,更是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快速调节器。然而当下村规民约中的某些内容由于设置时间过早难以满足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对村民行为的约束作用成效甚微。

(三)干群关系松懈

“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才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正反映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紧密的干群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村委会治理层洞晓村民的利益需求和政治诉求,另一方面也便于村委会治理层制定科学利民的决策,提升治理绩效。然而当下一些偏远山村的干群关系却出现了干部逐渐脱离群众的微妙变化。个别村的党支部书记长期居住于外村,鲜少回本村居住,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群众办事经常无人可找。

(四)自治绩效提升动力不足

当下农村中提升绩效的动力相对不足。首先,政治冷漠现象的重生导致越来越多的村民疏远政治生活,淡漠村庄集体利益,村民找不到优质的利益代表者很大程度上滋生了村民远离政治生活的消极心态。其次,村民自治人力资源不足导致治理绩效提升乏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精英升学外流,经济精英外出创业外流,政治精英寻求更好的谋生空间外流,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村民自治人才不足,后备人才资源缺乏。最后,村民对村委会治理层的信任度降低了村委会的权威。长期的决策不民主,村支两委扯皮等欠佳的政治生态环境,致使村民远离村级事务,精英人才对政治生活望而却步。种种负面因素均导致自治绩效提升的动力不足,提升空间受限。

二、农村大学生回流对村民自治绩效的积极作用

农村大学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文化精英,他们回流农村参与村民自治有着天然优势。首先,农村大学生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文化精英,他们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度了解;其次农村大学生在农村享有从长辈继承土地和住宅的权利,物质资源对农村大学生保有极大的吸引力;最后,农村大学生对乡土存在本能的亲切感,深知农民内心的想法,能够采用恰当的途径激发村民走入政治生活的热情。

(一)参与政治生活,优化治理层

当下村委会治理层大多都是70、80后乃至60后,多数人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单一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对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绩效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参与政治生活,不仅可以提升村委会治理层整体的知识水平,更能给村民自治的发展带来新的思潮,而不同专业的农村大学生加入政治生活亦能改善村委会治理层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同时,当下村委会治理层普遍存在人员严重不足、思维僵化、决策专断等现象。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参与政治生活,不但充实村委会治理层的阵容,还可以促使村委会治理层年龄结构趋于优化。受农村精英外流影响,当下农村干部多为40岁以上的农民,农村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既能改以往干部年龄偏大的局面,又为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进而便于村委会治理层更快更全面的接受新事物和新的治理理念。

(二)健全村规民约,推进制度化治理

一方面,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参与村民自治便于发现村规民约中与法律相冲突的条文。健全的法律思维是科学完善村规民约诞生的前提,农村大学生大学期间均接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知识教育,对于道德和法治的了解一般会优于当前村委会治理层。他们通过实践能发现村规民约中与当前宪法法律不相符合的条文,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献言荐策。另一方面,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参与村民自治可以发现村规民约中的治理漏洞。农村大学生通过上大学拓宽视野,对于新生事物有着充分了解,特别是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农村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掌握快于传统的乡土农民。农村大学生通过参与村规民约的修订和完善解决网络交流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促使村规民约不断与时俱进,真正成为规范村民行为、化解村民矛盾的软制度工具。

(三)保持紧密干群关系,提升治理绩效

村委会治理层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和常态沟通有利于了解村民的利益诉求和村民自治的症结所在。然而由于一些村委会干部常年居住在外、忙于私人事务等原因,村委会治理层脱离群众的现象悄然出现。而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回流农村参与政治生活在密切干群关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首先农村大学生精力充足,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进群众,投身村级事务了解农民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其次,农村大学生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思想工作方面相比于当下年老的村委会干部能更好的开展群众的思想工作,缩小群众与村委会之间的隔阂,进而便于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和治理绩效的提升。

(四)增强绩效提升动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农村大学生的归来不仅带领农民走上新的致富之路,还为农村经济增长寻求到新的增长点,缓解了传统乡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大学生回流这样的人才回流方式,为村民自治绩效的提升丰富了动力,增添了新的经济活力。

良好的政治生态不论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开展还是法治社会建设都不可或缺,农村大学生参与村级事务恰恰为政治生态建设打开了新的局面。比如,张广秀从鲁东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任福新街道垆上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她利用电脑知识帮助村委会建立了电子档案,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提高村委会的工作效率,为村委会查找一些数据资料提供了方便。农村大学生回流既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思想文化,又助力村委会治理层工作方法的升级革新。同时大学生自身拥有的务实之风和艰苦奋斗之风在农村的弥散亦为良好的政治生态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三、吸引农村大学生回流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一)吸引农村大学生回流的制约因素

1.农村自身吸引力不足

每个农村大学生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希望改变自身命运,让自己活出尊严,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窘境。但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相比于城市而言难以达到农村大学生的要求和目标。首先,农村经济实力不足,缺乏诱惑力。因为地理位置、科技人才及资源配置等原因,农村的经济增长模式单一,创收远低于城市,其无法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和良好的工作待遇以及城镇标准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等社会保障。其次,农村大学生的政治利益诉求难以实现。农村干部大多为本村的经济精英或政治精英,农村大学生不论是经济实力、工作经验还是资源占有都相对劣势,无法与长期占据众多资源的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抗衡,他们没有正规的渠道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基于理性的思考,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均选择留在城市,远离农村。

2.农村大学生回流缺乏机制保障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将会大大的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必将打破,新农村的建设也将取得显著的成效。目前一些农村大学生出于乡土情结、就业压力等原因开始选择回流农村,然而国家对农村大学生回流现象却缺乏相应政策保障。例如,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参与政治是否拥有绿色通道,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自主创业有无经济补贴,农村大学生回流缺乏完善的回流机制等都是影响农村大学生回流的显著问题。人才回流机制的缺失不仅关系农村大学生回流的规范化,也牵制着村民自治未来的发展动力和人才储备状况。

3.农村政治生态环境欠佳

村民自治本是助力基层民主发展的一剂良药,然而在现实推进中却显现出事与愿违的功效,而政治生态环境欠佳成为村民自治绩效提升的阻碍因素。如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在村民自治中畸形发展,贿选、权力寻租以及政治冷漠现象在农村严重泛滥,村规民约的落后与不完善难以解决新生矛盾,这些均导致民主生态环境建设举步维艰。农村大学生在经济上既无法抗衡村中经济精英的实力,经验上也没有政治精英丰富,他们参与政治往往只能通过考取村官和公务员的途径。大量的权力寻租和政治冷漠现象的出现滋生了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甚至的行为。众多影响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负面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大学生回流的勇气,他们对回归农村望而却步。

(二)吸引农村大学生回流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吸引力

可观的经济报酬是每个理性“经济人”回归农村的首要考量要素,传统的乡土农村显然并不具备诱惑力。若农村借助建设新农村之快车,步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双轨道,既能快速增强传统乡村的财力,又能向农村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首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大背景下,农业“两化”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经济产业的主要路径。回流的农村大学生凭借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仅助力农业“两化”的推进,而且为农村经济储存后备人才。其次,农村可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农村大学生回流提供经济保障。出于人的欲望和需求随着自身的发展而提升的原因,农村大学生回流的直接需求莫过于经济所得,经济保障是促使农村大学生扎根农村的物质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的提升不仅关系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农村对农村大学生回流的吸引力。

2.建立回流机制,提供政策支持

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不仅需要内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外界力量的推动,政策支持作为外在推动力,对农村大学生顺利回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建立人才回流机制,为农村大学生回流提供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市场调节难以起到引导农村大学生回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通过给农村大学生回流牵线搭桥,以农业“两化”为契机,建立一套健全规范的人才回流制度。首先,要在回流源头上找准对象,以就业困难的农村大学生为目标。其次,要在回流过程中给予政策优惠,让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道路顺畅,待遇可观。再次,要使回流效果保持常态,为农村大学生回流提供长期稳定的职业,实现大学生村官职业化,以此来增加农村大学生回流的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村与大学合作机制,加强农村大学生回流的政策支持。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可以和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培养人才,村委会可以对考上高校但财力不支的农村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便于农村大学生顺利完成高校教育。同时,高校也应当加强对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奉献农村的思想教育,通过高校乡情教化和农村经济支持双管齐下的方式开创农村大学生回流新模式。

3.营造良好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

首先,通过村民议事会议制度的完善加强村民与村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推动“四个民主”的发展。基于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村干部忙于自身事务,干群关系脱离等因素的存在,交流沟通的缺位已然深度影到村委会治理层科学决策和对村民动态的掌控。因此村民议事会议常态化、制度化召开不仅有利于干部与村民、村民与村民的沟通与交流,也能为更多的农村大学生参与村级事务治理提供舞台。

其次,加强村务监督,发展社团组织。浙江各村村民通过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途径,全方位的监管村级事务。同时村务监督委员会还发挥监督村民委员会制度用权的积极作用,促使村委会一改以往滥用权力、工作不透明的境况。因此村委会要积极鼓励民间社团组织的发展,良好社团组织不仅有利于解决村民矛盾,也有利于从侧面监督村级事务,助力不良风气的消除。

最后,加强党建工作,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层的最基层的组织,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不断主导和推动着村民自治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进程。”因此,基层党组织要重视自身作用,改进党务工作,通过积极吸纳优秀农村大学生加入党组织不断地优化自身结构,使党支部的男女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趋于优化。进而更好地协调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发挥良好政治生态的核心领导作用。

上一篇:中小企业常见风险问题及风险控制措施 下一篇:血镁与重症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