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等5则

时间:2022-09-24 10:44:59

上海出台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等5则

上海出台政策激励自主创新

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最近编制了《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简称《上海配套政策》)。《上海配套政策》共36条,重点围绕企业主体创新需求,强化政策引逼作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着力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推进完善创新机制三方面。第一,为增加创新要素投入,以激励为主线,强化对知识、人力、资金等各要素投入的鼓励:允许企业当年的技术开发费投入按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抵扣不足部分可在5年内结转抵扣;增加市区两级政府财政的科技支出、优化投入结构、强化融资担保;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创业投资风险救助制度、明确发明创造权属和收益分配、强化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权益保障、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分配和奖酬力度、加强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激励。第二,为提高创新活动效率,以保障为重点,加大对产学研联合、消化吸收和集群创新的支撑:明确重大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要求、设计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或装备的项目业主风险共担机制、提出发挥高新技术园区作为自主创新载体功能的相应举措,并对资助企业主导下的产学研创新互动、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机制、稳定支持公益类研发机构提出整体的设想与安排;拓展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构筑以项目为载体、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供给、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第三,为促进创新价值实现,以引导为切入,体现政府采购、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对成果应用的牵引:对自主创新产品设计了优先采购的制度、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的采购比例作出了下限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试制品明确了政府首购要求;进一步突出了相关优惠条款,并对企业以税后利润和科技人员以转化收益投资转化项目或企业给予支持。

2006年政府支农投资逾500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的《2006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试编)》指出,2006年,中央政府将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努力做到两个“高于”,即:确保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比例高于2005年。初步安排,全年安排全口径农村建设方面的中央投资500多亿元,占当年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的比重超过45%,比2005年继续提高,比2001年高出10个百分点;确保全年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2005年继续有所增加。初步安排,全年用于支持粮食生产、“水气路电”、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农村扶贫、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中央投资310多亿元,比2005年有所增加,比“十五”期间年均水平高出近60亿元。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投资增加较多,中央投资总量分别达到40亿元和25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1倍和1.5倍。《指南》重点介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2006年安排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农林水利主要项目。依不同的投资方向,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类和直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三大类。指南重点从项目建设背景与基本情况、年度投资方向和规模、重点建设内容、申报要求和程序等方面对每个项目作了介绍。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作用。第二,加快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步代。第三,切实加强项目管理。第四,深化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各项改革。据悉,从今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国家有关支农政策,确定每年政府支农投资重点,适时调整当年班府支农投资指南,并及时向全社会。

沪推行小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

上海银监局最近要求在沪各商业银行推进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帮助和指导银行真正建立有效的可持续小企业贷款经营模式:一是重点督促和指导地方法人机构建设“六项机制”。上海银行要力争年内建立起相对完善、有效的小企业贷款业务经营和管理体系。上海农商行要建立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力争在微型企业贷款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分类指导其他银行业机构深入推进小企业贷款机制建设。继续以工行上海市分行为重点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六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确定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作为重点联系行,定期跟踪和指导。三是加强监管制度研究。上海银监局将加强对小企业贷款业务差异化监管制度的研究,积极营造正向的政策激励机制,重点在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良贷款问责考核、抵押担保限制等方面探索监管规则的创新。四是加强小企业贷款统计信息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小企业授信统计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五是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继续促进外部环境的改善。

我国对外贸易遭遇四大挑战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负责人最近指出,目前我国外贸领域面临四大挑战和问题:一是我国出口增长面临国际市场日益饱和的压力。2005年我国出口已经稳居世界第3位,占到全球出口总额的7.3%。在去年全球出口值最大的10个国家中,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9个国家,也高出全球出口贸易13%的发展速度,我国的出口增长空间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约束。二是我国外贸发展逐渐进入了高成本时期,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压力也在逐步上升。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一直是支撑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所在,近年来广东地区爆发的“民工荒”预示着劳动力价格需要调整,靠牺牲劳动者福利换取出口商品价格优势的做法需要得到纠正;这两年国家加大了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调整力度,环境和资源压力成为制约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三是国际贸易保护日益加剧,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目前,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品种已由原来小类商品发展到我国的大宗优势产品,在服装、家具、彩电、鞋类等商品上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同时,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知识产权的匮乏,尽管拥有了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却不得不应付越来越多国际贸易争端。四是对外贸易失衡现象加剧,企业经营外贸进出口面临更多的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进一步加速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当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贸顺差在短期内不可能消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一定时期内会加大,这也对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十一五”名牌战略具体目标确定

国家质检总局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对“十一五”期间的名牌战略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并提出了在轻工、纺织、机电、信息、石化、航天、航空、船舶、材料等产业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品牌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培育100个向世界级品牌进军的中国自主品牌的具体目标。《意见》要求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住宅产业和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体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品为重点,坚持走以质取胜,自主创新,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道路,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团。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优势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名牌产品的带动力明显提升、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明显提升五项主要目标。《意见》还指出,名牌战略推进工作要严格遵循政府推动,企业为主;自主创新,提高质量;市场导向,重在培育;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基本原则。《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实施名牌战略将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产业政策,通过培育、保护、提高、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升国家技术实力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对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笔试有较大影响的产品,资源节约型产品和环境保护型产品,以自主品牌出口量大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消费品,凝案中国文化特色的优势产品和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业优势品牌。《意见》要求各级南检部门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大力实施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建立质量奖励制度,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扩大出口。各级质检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长发展的环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加大实施品牌战略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品牌意识。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力度。继续完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上一篇:印度的私立医院与医疗制度 下一篇:镇海区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