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感悟

时间:2022-09-24 07:09:32

课堂教学感悟

摘要: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创设有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39-02

我们的数学课堂上,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深入浅出地、积极主动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转化。

一、以“生活”为依托,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案例一:三年级数学(上)有这样一道例题:请你用“一定”、“很少”、“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下面的城市现在这个季节会不会下雪。

北京 重庆 三亚 昆明 哈尔滨

该年级的老师反映教这样的课很棘手,因为没有参考书,不知道该怎么去教。我问她是如何处理的,她说就是问了其他几个老师以后,大致统一了答案就直接告诉了学生。我说,你怎么不想想用别的教法呢?比如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我跟她讨论,能不能让学生先了解雪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气温下下雪。明白这个问题后,再观看每天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把观看到的北京、重庆、三亚、昆明、哈尔滨的情况记下来,回到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发表自己的意见。雪只有在摄氏零度以下才能够形成,对照自己的观看记录,请学生说出这几个城市在这个季节是“一定”会下雪,还是“很少”、“偶尔”、“不可能”下雪,并阐述理由。

点评: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在为学生寻找新的答案时搭建认知平台。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是鲜活的,而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师的教学也必须是鲜活的。

二、以“情感”为抓手,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

案例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执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你们喜欢吗?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6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6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小组同学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是我的,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2颗,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教师非常兴奋,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

点评: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

这一片断的教学,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以“生成”为资源,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案例三:《认识乘法》教学

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里有小鱼。生3:我发现小鹿在追逐。……至此,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还是没有在问题情境中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教师试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几个几”,从而导入新知。但学生的回答一直游离在教师的期望之外。在教师耐心的等待中,这节课上成了语文看图说话课。

点评:我们在实施课前预设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的灵活成分,但也要适时调整预设,一味追求生成会导致课堂的失控。当学生不能自行观察出“几个几”时,教师“导”一下又何妨?在肯定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相同的小动物,从而引出“几个几”的问题,创设情境对上好一节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受到了什么启发,获得了哪些发展。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四、以“认知障碍”为平台,使课堂教学获得发展

案例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

执教者在学生认识了“角”以后,教师让学生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纸条和一个图钉来制作角。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一名女同学在用剪刀剪她手里的两根纸条。我问她剪纸条的理由,她说:“两根纸条不一样长。”由此,使我想到:我们画在黑板上的角,课件中出现的角的两边基本上都是相等的,这样画角给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错误,而对于每人手中的两根长度不同的纸条,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呈现她对角的认识和理解(角的两边同样长)。同样还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同桌同学用做的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组同学出现下面的结论:结论一:甲的角比乙的角大。他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理由是她们把两个角的顶点、两条边分别对齐后,甲的角的两边分别比乙做的角的两边长,因此,甲的角比乙的角大。我也参与到本组同学的讨论中去,我把甲做的角的两条边撕掉一部分,变成不等的样子,乙做的角不变,再让两个角进行比较。结论二:乙做的角大,理由是乙做的角的两条边分别比甲做的角的两条边长,此时我又把乙做的角的一条边撕掉一部分,使这条边比甲做的角的一条边短,另一条边不动,再次让学生比较。学生茫然,稍后得出的结论是:无法比较,理由是甲做的角的一边比乙做的角的一边长,而甲做的角的另一边却比乙做的角的另一边短。这时,我让学生用这两个角去与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较,结果这两个角与三角板的这个角都完全吻合。学生恍然大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点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通过活动呈现出他们对角的初步认知和理解,又是通过活动逐渐修正了他们那些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可见,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架起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上一篇: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意识 下一篇:学生可持续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