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服装专业发展的探讨

时间:2022-09-23 06:08:48

中职服装专业发展的探讨

【摘 要】阐述中职服装专业的现状,分析制约中职服装专业发展的原因,讨论中职服装专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 服装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44-02

一、中职服装专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广西各地区的服装专业普遍呈低迷之态。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没有生源导致服装专业被迫取消的现象。笔者连续5年都带本专业实习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在对服装企业的调研以及与企业领导人的交流与探讨中,发现企业对服装方面的人才需求的缺口还是相当大的。服装企业对一线的熟练操作工以及对集设计、制版和精通服装CAD于一身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都比较迫切。而这两类专业人才都是中职重点培养和全力输出的。但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服装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真正在服装企业工作的不到总数的10%,其他都选择了别的出路。一方面,服装企业急需服装专业人才,“出口”畅通;另一方面,就读服装专业的学生逐年递减,“进口”萎缩,就业不理想导致生源减少,生源减少导致服装专业多年来设备未曾增加和更新。设备陈旧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和师生的信心,同时也影响新生入学时的专业选择,最终导致中职服装专业发展滞后。

二、制约中职服装专业发展的原因

(一)生源短缺,学生流失率高。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资金的投入和设备的完善方面都大力支持,但中职还是面临招生难的困境。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读高中升大学才是正道,导致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少之又少。再者,真正就读的学生都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或是根本不想读书只为拿个中专文凭,这类学生很不稳定,经常读一两个学期就辍学了,导致第一个学期的流失率很高。而服装专业的美术课、服装结构制图和服装缝制工艺都是要求实操的,懒散的学生更是不会选择服装专业,有些新生觉得可以自己做衣服穿很好玩而选择了服装专业,而在学习了一两周后觉得辛苦就转到相对轻松的专业。

(二)教学内容陈旧,就业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主要表现在工艺、制图的教材上,目前中职服装专业工艺、制图教材所采用的款式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代表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只会制作教师教授的款式,而不会自己设计并制作服装,实用性不强。就业形式单一主要表现在中职阶段盲目强调工艺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工艺实践上,造成了就业时以缝纫机工为主,就业层次低,形式单一,工作相对辛苦,导致学生不愿选择服装专业,从而引起了招生难的连锁反应。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与产业脱节。中职服装专业开设的课程以服装结构和工艺为核心课,选修课程一般是服装材料和服装设备使用与维修,最近两年为适应学生技能大赛的需要开设了服装CAD。结构和工艺占每周总课时的60%,选修课占10%左右,剩下的为文化课。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一直未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教学都以课本为依据,按照课程设置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忽略了企业的发展与用人需求,忽视了就业的导向作用,教学与产业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与服装专业的发展。

(四)师资力量薄弱,校企合作不密切。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服装专业教师大多是理论较强、实践能力较弱。从目前服装企业招聘的现状来看,企业对中初级技术人员的需求量相当大,尤其希望他们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实际生产。但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其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都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打板、放码等技术方面,能适应服装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的人才极少。目前校企合作仅限于学校向企业输送毕业生,专业教师与企业基本没有交流与互动,教师教学只局限于教材与校园,对企业的快速发展与用人需求不甚了解,自然无法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的人才。

(五)教学方法落后,学科之间无渗透。大多数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操作,教师辅导。学生几乎都是被动听、做,很少主动参与,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课改的要求,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此外,任课教师之间缺少沟通,每个学科自成体系,学科之间缺少渗透,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不强。

(六)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校方对服装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市场需求这方面的问题抓得不够紧,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重视,但也只是简单的就业培训,学生对就业前景很模糊,没有信心。这种现象,不但难以让学生尽快地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也影响了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中职服装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中职服装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本位”,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模仿,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参与,所学知识都是教师教授的“死”的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没有独立创作的乐趣和能力,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实践证明,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本位”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本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爱学、会学、乐学。同时,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助、探索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学导式教学法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又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任务驱动法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组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发挥集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训,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性。例如,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抽取扑克牌,然后让持有相同花色扑克牌的学生成为一个小组。教师提问也可以采取抛溜溜球的方式,溜溜球跑到哪个学生身边就让那个学生回答问题。趣味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突出专业特色,改革课程设置。现阶段服装专业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类,这种课程设置结构各段教学分工明确,实际上许多课程缺少相互的沟通、交融和联系,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专业选修课往往达不到为专业必修课服务的要求。改革课程设置模式,打破原有的设课界限,使三类课程相互交融,是提高服装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学生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改革的趋势,必修课除了工艺和制图之外,应增加服装模特表演、立体裁剪和服装CAD;选修课可以根据每届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在原有服装材料、服装设备使用与维护、服装美术基础、服装营销学的基础上增加化妆和造型、服饰鉴赏、服装发展史、礼仪、服饰搭配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拓宽就业范围。

(三)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强硬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是关键,因而需要建立一支思维敏捷活跃、专业视野开阔、专业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引进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校授课,提高服装专业教学中的生产实践内容的比例。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到服装企业参观学习,借助服装产业的资源和力量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操作方法、管理模式和高效的成衣制作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还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办班的模式,让企业赞助一些先进的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源,解决服装专业设备陈旧的困境,并安排学生到企业学习一年,工学结合,既能解决企业工人短缺的问题,也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习先进的设备操作方法和技术,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四)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服装企业用人急迫和中职服装毕业生低就业之间的矛盾说明服装专业必须改革以教材为依据的人才培养模式,转换成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学校以往培养人才的单一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就业。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就业的范围,提供了更多的对学生有一定挑战性的就业岗位,改变了学生以往只能在企业做缝纫工的命运,提高了毕业生在服装企业的就业率。

(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师生双方必须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学必须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用”才是学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教学是何等重要。例如,服装缝制工艺课的教学必须以传授基本操作技能为主,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跟着模仿练习,完成他们的第一件作业作品。然后教师结合实际,高度概括地讲解其中的技巧与原理,保证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和变化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第二件、第三件作品,培养创造力。学生能独立制作自己喜爱的服装款式也会相应地提高其实践的动力与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热情与创新能力。

(六)让学生走出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服装行业是时尚的,千变万化的行业,要求服装专业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刻掌握服装行业最新信息和流行趋势。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服装专业学生走出校门,面向市场。例如,服装材料课可以让学生外出收集各式各样的面辅料样卡,归类整理并分别注明面料名称、成分、性能特点及用途,教师加以辅导和补充,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长期与市场、工厂直接挂钩,建立校内校外相通的教育方式,将以往的“封闭式”教育引向“开放式”教育,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七)加强专业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中职学生基本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入校就读时对各个专业都不了解,对此,服装教研组应加强专业的宣传工作,对本专业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岗位和前景充分说明和讲解,展示每年技能大赛的图片和成果,激发新生对服装专业的兴趣。此外,还应在前期的教学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提早明确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也让学生尽快地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坚定学习服装专业的信心,稳定生源。

总之,中职服装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服装专业必须改革办学模式,改进人才培养的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强硬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洋.中职服装专业生源萎缩的原因及对策[J].成才之路,2008(34)

(责编 苏 洋)

上一篇:新形势下中职教师应具备的“五个学会” 下一篇: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