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制度之探讨

时间:2022-09-23 03:38:14

社区矫正制度之探讨

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刑罚适用逐步进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特别是随着“报应主义”刑罚执行被“目的主义”的刑罚执行观所代替,社区矫正模式开始成为刑罚适用的主导。这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社区矫正方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方式,且建立了一套相应完整的法律制度,成为了世界刑罚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虽已是风靡全球范围的名词,目前其定义却仍是百家争鸣。加拿大学者给社区矫正所下的定义是:社区矫正是以社区为基础协助监督执行法院判决的刑罚的矫正项目,可以是法院判决的监禁刑的监外执行部分。社区矫正重视公众安全,同时为犯人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提供帮助。美国学者博姆等人则认为,社区矫正可以被定义为:在看守所和监狱环境外监督犯罪人并向他们提供服务的一个矫正领域。这一定义把社区矫正场所扩大到监狱和看守所之外的任何场所。

目前国内关于社区矫正尚无统一定义,比较权威、被普遍认同的是2003年7月两高两部联合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由此可见,社区矫正其实是利用社区资源对其进行改造,让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根据这个定义,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

二、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六个省(直辖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而拉开了我国社区矫正实践探索的序幕。2005年“两院两部”联合发文,将试点范围扩大到 18个省(区、市)。2009年4月经中央政法委批示同意后“两院两部”出台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的意见》,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在全国铺开。由于我国的刑罚体系长期受重刑主义思想影响,致使人们对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同时由于社区监督管理机制上的不健全,致使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进展缓慢,而且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区矫正对象漏管、脱管、重新犯罪问题严重。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事关刑罚执行、罪犯改造、犯罪防控、社区安全、社会救助等诸多问题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规范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衔接工作的衔接制约机制不健全,执行机关未能有效送达法律文书和严格交接执行手续致使社区矫正对象没有进入矫正社区列管和社区矫正对象脱离监督考察部门管理监督以及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2、立法欠缺,操作规范不全。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但仍然是新生事物,立法工作并没有跟上,刚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虽然将“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确定下来,但是却没有对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工作程序、方式等做出规定,如何操作还是以以前两高两部颁布的“通知”规定为准,权威性欠缺。另外,“通知”规定比较原则,由于各地的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不尽相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3、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社区矫正对象作为一种受刑人,虽然矫正期间诸多权利受到限制但是却并不等于剥夺所有权利,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刚刚起步以及传统偏见,矫正对象在服刑期间合法权益被侵犯的现象很常见。检察机关要加大对社区矫正对象变更执行和解除矫正、终止执行环节的检察,促进有关执法部门依法公正办理对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收监执行以及在刑期或考验期满后及时办理释放、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等法律手续,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侵犯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行为。

4、社区矫正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矫正的工作职责有两个:一是对罪犯进行监督,从而提供对社区公众的保护;二是对罪犯进行矫治和提供帮助,包括对他们的咨询、更新,使他们重新与社会结合。社区矫正人员肩负改造服刑人员的社会重任,如果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衡量,矫正效果就难以保证。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社区矫正制度时,一般都要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法律化、制度化、有序化,而我国相对较落后。

三、完善改进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对策

就目前而言,社区矫正还是新生事物。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执法观念,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推进工作的新途径,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完善对于这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的法律监督工作机制,才能够确保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1、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现阶段,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缺乏的是统一、完善、直接的法律依据。虽然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区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但是经过了8年多的实践,各地社区矫正的优势和不足都充分体现出来,此时制定统一的《社区矫正法》时机已然成熟,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借鉴。所以,我国社区矫正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由有立法权限的机关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区矫正法》。

2、规范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衔接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与监督,预防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保障刑罚正确实施,维护社会稳定,检察机关可以牵头组织相关机关出台非监禁刑罚执行衔接工作的相关规定,对如何做好判(裁)决环节的衔接、法律文书转递的衔接、监管考察工作的衔接以及刑期变更与解除的衔接等四方面衔接工作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社区服刑人员的判、交、送、接、管、帮、罚等环节建立衔接制约机制。

3、建立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逐案调查”工作机制。可以建立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逐案调查”工作机制,有效防止和减少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做好社会面维稳防控工作。即对辖区内发生的每一起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案件逐案展开调查,查清各职能部门是否存在工作不尽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深入分析重新犯罪原因,查找监管薄弱环节,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提高社区矫正的监管改造效能。

4、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是代表国家实施刑罚,社区矫正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得到切实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性质要求从事社区矫正工作者中部分人员具有一定的审判、检察工作经验,这样可以考虑从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人员中动员一部分人员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现在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晋升措施不够全面和具体,不利于优化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后备人才建设来看,可以考虑组织法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力量,在我国法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增设社区矫正专业。

上一篇:工程招标环节的职务犯罪分析 下一篇:卷烟异地均质化生产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