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3 01:42:23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对高等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完善和补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人本化、教育内容系统化、教育途径多样化和教育主体多元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意义;思路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25-0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促使其身体健康和安全,促进其身心和谐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生命教育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丰富生命价值,实现生命的整体性发展。

2.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涉及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但是,目前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迷失,缺乏生命责任感和生命健康与安全的科学防范知识,致使他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能力不足,意外事故频发。仅2011年2~7月全国大学生登山被困遇险事件就连续发生10余起;或者轻视生命,自杀现象异常严重,据2009年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上海当年大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占非正常死亡人数的80%;或者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甚至践踏生命,一系列校园伤害等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恶性案件接连不断,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和河北传媒学院“李启铭案”等,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有这些,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背道而驰。痛定思痛,使我们认识到,对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教育的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的失职和不幸。

3.生命教育是对高等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完善和补充

受应试教育和现代社会“科学化、技术化”教育价值观的影响,目前高校教育“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明显。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认为,近现代教育的深刻危机在于它已经抛弃了它的本真性,而成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工具或手段。教育根本不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实践活动,而仅仅被理解为达到现实功用的一种有效手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高校把就业作为学校育人的终极目的,课堂教学仍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课外的各类活动也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主。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缺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缺乏明晰的、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死亡缺乏认识、理解和接受;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思考得少,对“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等重大问题深感困惑。对此,鲁洁教授也曾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批判,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在目标,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仅仅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

4.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社会物质与精神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在现代文明生活的外表下还存在着生存危机和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例如,自然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青少年热衷于“死亡游戏”、吸毒成瘾,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由于缺乏健康的性教育和性引导,大学生婚前同居导致人流等随意处置生命的现象频频出现。所有这些都是缺乏生命意识的体现,也是大学生缺乏终极信仰和关爱情怀的体现。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路

叶澜教授指出,人的生命性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1.教育理念人本化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位的教育,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改变以往科学至上、技术至上的教育价值取向,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二是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三是着眼于学生建立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

2.教育内容系统化

(1)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唤醒生命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进而促使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加强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教育。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和处理危机的方法,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生命安全观;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培育“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生命健康观。

(3)加强生命情感教育。要在学生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进而提升生命意志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生命和谐。

(4)加强生命价值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升和发展生命;懂得人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社会的存在,人的生命除了自然性,还具有社会性和超越性。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理想,以此更好地发展生命,不断提高生命的责任感和意义感。

3.教育途径多样化

(1)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生命教育。当前,我国大陆多数高校尚未对大学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仅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涉及生命意义、价值、健康和安全的教育。因此,我们不仅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而且还要通过其他课程强化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形成系统的生命认知。如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讲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哲学中讲解生命的元认知和物质基础;在社会学中讲解生命从属于社会的本质

属性;在心理学中讲解物质生命机体的有限性和精神(心理)成长的无限性;在伦理学中讨论生命存在的伦理(道德)意义与价值存在等,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不断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生命教育意识,使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知识,深刻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努力使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内化为实现生命价值的积极行为。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渗透生命教育。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他们这一特点,并结合其生活经验、成长需要和社会实际,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实施生命教育。如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到社区、到边远山区参加扶贫济困、法律知识宣传、义务家教等社会公益活动,到地震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体悟生命、感受生命,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而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同时,联系学生可能遇到的不良诱惑、潜在危险、非法侵害等,通过逃生、救护演练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护和自救的技能。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心灵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的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高校生命教育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校要以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美好青春生命的舞台。如组织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既能锻炼大学生的体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生命的和谐,又能使大学生感到身心愉悦,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举办一些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预防艾滋病、远离等主题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增强保护生命的意识,形成对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

4.教育要素综合化

首先,社会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大学生的生存和生活提供舞台,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和生命教育课堂。因此,要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在全社会为学生营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将生命教育融入环境保护、法制宣传、义务服务等社会工作之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唤起每位社会成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其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实际上,家庭日常的生活时时处处都蕴藏着生命教育的因素。家长不仅要关注和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既要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直面人生,快乐成长。

再次,学校是大学生获得生命知识,进行生命体验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处处体现生命的色彩,则能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一个良好氛围。学校既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美化绿化,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充满人文意蕴的自然环境,以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愉悦感,又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和学风,以对大学生的生命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感染作用。

第四,学生本人要学会感知生命、体悟生命,要不断反省和思考。要教育学生努力做到不但能在顺境中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体会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价值,而且更能在逆境中珍视生命,绝不轻易放弃生命,正确对待人生的逆境和挫折,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意志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上一篇:谈高师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下一篇: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