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时间:2022-09-22 11:12:28

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考点阐释】

文学作品的意蕴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情节、结构、语汇、等表现出来的愿望、志趣、情感、精神、思想以及时代精神等。

文学作品的意蕴常蕴含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上。所以解答探究文章意蕴的题目要思考下面几个方面:

1.把握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能够十分准确地反映作者创作这部文学作品的意图和目的,能够反映作者的情感以及价值取向等。所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蕴要注重把握文章的主题,通过对主题的把握理解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思想、志趣等。

2.把握作品的思想。文学作品的意蕴会体现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上,分析作品的意蕴可以通过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实现。

3.把握作品的意义。文学作品都会体现某种意义,可以通过理解文章表达的意义来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4.把握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意图是作家试图通过作品表达一种思想、认识、感情、意念,也就是文章的立意,起着贯穿、统领全文的作用。把握作品的意蕴可以先把握作品的立意,通过对文章立意的理解,把握作品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社会意蕴、人生意蕴、思想意蕴等等。

【教材链接】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五的小说《边城》节选自沈从文的同名小说。

小说描绘了古老的边城桃花源般的生活状态:这里风光迤逦、民风古朴,每个人都热情诚实,有着谦谦君子之风。在这个边远的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孙女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淳朴善良。

节选部分的故事起源于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文章热情歌颂了湘西这个地方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民风。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的渴望。

【问题探讨】

1.这篇小说没有细微的人物心理描写,但阅读起来却能感觉到人物的心理变化。文章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

【答案】小说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心理的。比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最后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喻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2.小说的语言为何是朴素、清新的?与文章描写的内容有何关系?

【答案】本篇小说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这样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且从中透露出田园诗情。如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叙述翠翠和傩送相遇的情节等。再如翠翠的语言,像“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一句,因为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希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这种朴素的语言就十分恰切地表现了翠翠真诚的性格特征。

【典型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和为贵

张孟志

小小的弈寨以弈风之盛而闻名,男女老幼皆善棋道,并多出弈林高手。

有一年战乱,一位大胡子标爷率重兵包围了寨子,却只是围而不打。这位标爷起事前也是位弈林高手,曾怀揣一张棋枰杀遍天下棋士,所向披靡。惟独没能与这里的高手过招儿,棋愿未了。

几天过后,标爷差人贴出告示来。告示上说,既然到了天下闻名的弈寨,万事俱须服从棋理,杀人也要杀出章法。明日起,标爷要亲自与小寨对弈,胜者活命败者祭刀。

标爷棋艺精湛,名不虚传。第一天来了三位高手,不到一个时辰,已有两位被拖出去砍了。小寨浸淫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第三位却是一翩翩少年。标爷见他年轻,便鄙夷地说:“还需再战吗?刚才两盘棋你都看见了,老的尚且不行,况一少年乎?弈寨闻名于棋坛,其实亦不过尔尔,欺世盗名罢了。”

少年略略一笑,露出皓齿,说:“未必。”

标爷见少年不卑不亢,毫无惧色,心中很有些诧异。不知怎的动了恻隐之心,说:“孩子你还未长大,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今天你若主动认输,我可以给你留条生路。”

哪知少年并不理会,手指棋盘道:“你开棋吧。”

标爷道:“开棋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少年道:“投降容易战死却不容易,机会难得,为何错过?”

标爷诧异:“你小小年纪乳臭未干,难道就不怕死?”

少年只是微微一笑,答非所问道:“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年轻人手指棋盘:“下了棋再说。”

第一盘,少年与标爷大战两个时辰,对杀激烈,精彩纷呈。虽下成和棋,却使标爷震惊不小。第二盘,年轻人妙招频出,步步紧逼。标爷以守为攻,亦是招架有术,显示出非凡的功力。最终战成炮士难胜单炮的和局。

“第、第三盘,再和棋算你赢。”标爷一边飞快地码棋,一边恶狠狠地自语道:“我杀了半辈子棋,还从来没有人与我杀满三盘。他妈的你小子能逼和我两盘!”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珠子几乎要掉了出来,血红血红。

第三盘摆上。这一盘只下到半个时辰,少年就忽然不动了。标爷瞪眼催道:“你为何不走棋?”少年笑道:“又和了。”标爷细看棋势,诧异道:“和?我攻势初成,和从何来?”少年说:“十步以后准和无疑。”

标爷不服,就催他行棋。

整整十步之后,果然战成和棋。

标爷叹服不已!

夫弈者,看五步即为高手。而眼前的少年居然能看出两个五步!“你赢了。我的棋力远不如你!”标爷由衷赞佩道:“可是我想问你,你的棋力如此高深,胜我当如囊中取物一般,为何三盘皆和,却不赢我?”

“我不赢棋,我赢你的心。”少年仍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输赢本乃弈家之常,赢一盘棋容易,却未必能使对方心服。所谓心服口服才是服,能赢其心者,虽和犹赢也。是故下弈赢棋,上弈赢心。这三盘虽然都是和棋,是因为我都让着儿于你,信吗?”

标爷面赤,愣了片刻由衷叹道:“我信!可是,可是我功力肤浅,还请明示一二。”

于是少年逐一复盘,演示如飞。一一指出每盘让在哪步。标爷目瞪口呆,面色蜡黄,气得胸前黑毛觳觫不止。正待发作,又听少年说道:“弈的境界有三。最下一等是杀。这种人能力低下,只以屠戮为快,棋风狰狞,根本不识弈道为何物也。第二种境界是将。将,一赢胜百子,一输丢全盘,以置对方死地为快。岂不知这种快乐也只是很肤浅的快乐。乐到极处便生悲,有赢必有输,有胜就有败。这一等,还是不足取。所以为棋之道的最高境界便是求和。和棋,须得宽严相济,攻守得当。把玩局势于股掌之间,此为弈道之上品。古人有言,和为贵也。”

一席话,标爷折服不已:“你赢了我的棋,更赢了我的心,敬佩之至!弈前你说有个条件,请尽快讲来,只要在下能够办到,定当万死不辞!”

“我的条件已在棋中,”少年说道,“标爷乃生情中人,何须多言乎?”

标爷若有所思,忽然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高!实在是高!寓深意于棋中,令人叹为观止!你小小年纪,棋到这般境界,真羞煞我也!”

第二天,标爷拔营起寨,向寨子深鞠躬,离去。

(选自《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

小说以《和为贵》为题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从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三个角度加以探究。

上一篇:大坏兔TT获救 下一篇:分析、概括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