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概括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时间:2022-09-14 09:42:45

分析、概括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流露。

高考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考查分为两个角度,一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一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是:

1. 抓重点句。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语句,分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抓议论、抒情句。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都能很好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所以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抓渲染、烘托句。分析作者使用的渲染、烘托方面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等。

4. 注重分析背景。借助于背景材料,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注解等,这些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切入口。

【答题范式】

1. 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描写的景物、场面特征,刻画的人物形象等)+作者对表现对象的情感。

即:文章记叙(描写)了( )内容,塑造( )形象,表现( )情感。

2. 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对描写对象的观点、态度+体现的写作意图、人生价值或现实意义。

即:文章表达了作者( )观点、态度,启发我们( ),或者表现了作者对( )的深刻认识。

【教材链接】

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的一篇文章。

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的旅行经历和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等,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生活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汉家寨人的赞美之情;同时,文章启示我们,民族要发展强大,就要“坚守”我们正确的方向,要从内心深处生长人性的高洁与坚韧。

作者十分注重在景物描写中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比如,在描写汉家寨时,作者说“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尽管被时代社会历史抛弃,但仍坚定地守住自己的某些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似乎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就像人类一样。这里作者使用象征手法,把对汉家寨的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中,以此表现作者对汉家寨“坚守”精神的赞美。

【问题探讨】

1. 汉家寨有何特征?作者对汉家寨的这种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案】汉家寨的特征:①“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代称寨,无不昭示它阅尽人间沧桑的经历;②神秘,作者揣测,“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确实让人觉得是一个谜;③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少数民族的群体当中,它守住自己的民族特点而没有被同化,是源于对本民族传统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④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多少痕迹。

文章把汉家寨比作人来写,表现了作者对汉家寨的崇敬之情。

2. 文中反复出现的“坚守”一词有着怎样的含义?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坚守”是全文主题,是作者意欲张扬的一种精神,表现了作者对汉家寨“坚守”精神的赞美之情。

3. 作者认为汉家寨人常年居住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体现的是一种“坚守”精神,你对作者的这个观点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观点一:在汉民祖先那里,坚守意味着克服屯垦的困难,以及抵御凶蛮外族的入侵;在其后的汉人那里,坚守意味着保住本民族传统不被消解、篡改;到现代汉人那里,意味着忍受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荒漠、孤寂,当然也可能是懒得迁移,坚守变成了保持惰性的代名词;而在“我”这里,坚守意味着感受汉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强大,从汉家寨的汉民这里汲取到精神滋养。所以“坚守”十分必要。

观点二:坚守不是保守。汉家寨的四周是“三百里空山绝地”“铁色戈壁”,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这样的环境实是贫瘠荒凉的绝地,这样的环境是对人类生存能力的考验,生活于其中的人只能把整个生命付与解决温饱问题。然而,生命存在的价值只是和环境做艰苦无望的挣扎与斗争吗?生活在这里的人,终日为三餐劳苦,为了抗衡这恶劣的环境,谋求生存,人们无暇思考生命的重量与美好,人们无暇认识这多元而美好的世界,人们无暇认识他们的祖先。他们的生命贫乏而沉重。那个老汉甚至不知道三岔口通向哪里,他的表情他的眼神都传达着麻木的信息。那个穿着艳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她的眼神清澈、黑亮,对外界充满着好奇,然而,若一直坚守祖先留下的家园,她的眼神最终也会变成老汉的眼神吧。

【典型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作家要俯下身倾听民声

冯骥才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三周年。三十三年来,改革开放丰富了文学,也在不断地呼唤着文学。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和文学创作都处在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突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家和人民都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一大批作家在从事问题小说和“改革文学”的创作中,呼唤改革,作品中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等作品的推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分担了对时代命运进行思考和构想的重任。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时代也走到了一个新的转型期,文学逐渐卸去了附加的社会功能,重新回归对人本的关注,对文学性的关注。

然而,近些年来,却很少再有作品能够像《乔厂长上任记》《三千万》那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前的文学创作,真正关注时代命运并且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并不多见,一些一时引起轰动的作品往往带有商业炒作的成分,不能真正反映时代、记录时代。

如今这个时代的确变化太快,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状态、思想状态丰富多变,作家不易抓到生活的本质、提炼出有时代气息的典型人物。现在的传播形式也在迅速改变,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人们对文学的持久力量、文学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产生了质疑,作家往往在这种质疑中迷失自我。同时,市场的诱惑带来的虚假辉煌给作家带来了干扰。在市场号召力、销售量、卖点的刺激下,“身体写作”“少年写作”等概念炒作此起彼伏,脚踏实地的创作反而显得落伍。

在一片繁华与浮躁中,作家与现实之间隔着一层膜。“为时代而创作”,尽管是老生常谈,却应该常谈常新。毕竟,如果一个时代失去了文学,就减少了对生活的感受和深思。作家俯下身倾听普通人的声音,始终是必须的。

只有在市场面前、诱惑面前、生活面前沉得住气,关注时代,关注文学,耐得住寂寞,才能成为无愧于时代的作家。

1. 本文作者认为当代文坛存在哪些问题?

2. 你对“作家要俯下身倾听民声”这个观点是如何理解的?你是如何评价这个观点的?

上一篇: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下一篇:宋玉对楚王问《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