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的三大要点

时间:2022-09-22 09:27:50

高职课程改革的三大要点

[摘要] 高职院校的改革,从办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课程的教学改革。改革的内容很多,涉及到的面也很广。本文主要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三个要点: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实践情景的完善。

[关键词]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实践情境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有较高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高科技在企业的广泛应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面较窄专业训练单一的“岗位实用型人才”,已不能适应未来相关职业或岗位群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面临由操作型向智能型,由从业型向创造型的转化。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新的培养目标,才能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的改革,从办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课程的教学改革。改革的内容很多,涉及到的面也很广。本文主要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三个要点: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实践情景的完善。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大多数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沿袭的是传统的“学科体系”。其特点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部逻辑结构或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在教学的组织上以“学科性课程”为单位,课程的设置与学科关联。在这种三段式教学模式中,尽管逐步加大了课程中实践环节所占的学时比例,但从课程体系的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以理论性知识为中心的学问导向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为主导,学生知道的多会做的少。显然,不知道“如何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达不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特性是职业性,职业性知识是“以实践过程为中心的实践导向模式”。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实现“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迁移,完成学科性知识到职业性知识的转变。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主线,以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的课程体系。

在基于“行动”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下,要切实做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抓住以下两个重要的环节。

1.职业能力分析

在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市场需求调研可为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或专业方向的调整提供依据,保证学校能为社会提供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分析的过程就是调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确定完成该工作和职责所需的职业能力。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设置,就能够使我们的教学紧贴近企业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

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调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企业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相关的专家的意见,因为他们对所需人才的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内涵了解的最清楚。聘请这些人员,加入学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形成一个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团队,对专项能力和工作职责进行分析,对培养目标、能力标准和教学计划等进行研究论证。

2.教学转化分析

教学转化分析是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转化就是将职业技能分析所确立的一系列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学转化的具体实现可以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职责和规范入手,依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来确定开设的课程。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对工作过程的分解,来确立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过程。

在教学转化过程中,要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基础性的课程进行综合化并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剔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重复交叉、陈旧过时的知识,重点突出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

二、教学模式的开发

教学是课程体系最底层的执行单元。教学方法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直接的联系,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难点所在。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学模式的开发以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为总体框架,用灵活多变的模块构建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课堂教学。

1.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课程结构模块化的主要思想是将专业课程进行多种组合,以形成相对独立的具有不同功能和多种层次的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学生在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层次,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选择不同的功能。通过模块的合理组合,可形成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职业岗位的课程重心。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形成了弹性的发展需求目标,能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采用项目引领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方法

在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职教育中,教学方法必须完成一个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一个转变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能使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更符合或接近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用项目引领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方法,更容易将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项目课程”以任务为中心,以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用生动的情景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每个情景的设置都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充分地整合,强化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当学生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靠经验来解决的问题时,会主动探索理论知识寻找解决办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采用项目引领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教学模式开发的主要实施者。要开发出高质量的“项目课程”,必须“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是指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攻关、项目设计、现场施工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以积累职业经验和熟悉职业技能。“请进来”是指聘请行业专家、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专职的“双师型”教师与兼职的“专家型”教师两支队伍,使两支队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课程,开展协调一致的教学活动。

三、实践情境的完善

有学者指出“以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高职教育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为重要。学生的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成为高职教学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键。

1.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必须根据企业岗位中的主要职业技能,科学地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一方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争取企业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和场地的支持。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岗位中,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并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去,得到操作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学校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与企业一起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走出一条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新路子,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2.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依靠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的各种有效的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过程主要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通过实验课、认知课、社会调查等教学环节实现。专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课程设计、专题论文、专业调研、第二课堂活动等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参加实际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使学生的综合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实践教学形式上改革创新。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课题直接与企业的横向项目接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等。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采取“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课堂实验或实习的“点“,通过课程综合练习串成“线”,再通过课程实习和实践训练,把若干知识点或学科间的知识模块互相结合成“面”,最后通过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形成专业知识与学科体系的结合“体”。把实践教学模式由模拟型变实战型、限制型向变自主型、验证型变创造型、单一型变综合型。

高等职业教育要完成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担当起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性复合人才的重任,就必须在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上实施新一轮的改革。只有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对高职课程进行科学有效地改革,才能推动高职教育全面、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平,胡文龙.谈高职课程改革的五大矛盾.职业教育研究,2008,(2).

[2]谢兰璋.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创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上一篇:西装翻驳领装领线倒伏量设计探讨 下一篇: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